APP下载

媒体融合背景下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路径探究
——以集美大学为例

2020-01-19沈哲琼罗旻敏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宣传教育中华传统

沈哲琼,罗旻敏

(集美大学,福建 厦门,361021)

2017 年1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体系建设进行了规划和目标定位,“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是其中一项重点任务,高校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力量,应该责无旁贷地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1]。2019 年1 月25 日,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新形势、新理念、新技术对媒体融合背景下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高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的意义

(一)国家文化强国战略的需要

教育部2014 年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2017 年颁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将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定位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围绕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三个主要内容提出七项重点任务,“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加大宣传教育力度”都是其中要求[3],通过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举措。

(二)高校基本职能实现的需要

高等学校担负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使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为国家和民族发展而不懈奋斗。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提升师生的人文素养,是文化得以传承和创新的基础。随着国家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公民素质的提升,中华传统文化被赋予了更多新的时代内涵,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的普及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性和可能性。高校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平台,高校师生是新科技新手段运用的前沿人群,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是推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催化剂[4]。

(三)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

高等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要阵地,“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这个“德”与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君子人格、君子文化”一脉相承,君子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深层精神追求和独特的精神标志,是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现实语境下的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学生为人处事上兴君子之风、倡君子之道、崇尚君子品格、争做正人君子的“德”的养成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大学生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的内在源动力。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促进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及人格塑造,落实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媒体融合背景下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现状

(一)知其“表”不知其“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博大精深的内容,涉及文学、历史、艺术、哲学、宗教、民俗等多个领域,许多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只停留于表面知悉,并未深入理解其内涵深意,没有探究其蕴含的“理”[5]。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高度契合之处,同时许多高校校本文化本身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如集美大学校训“诚毅”,“诚”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中庸》指出:“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孟子-离娄上》“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毅”是做事的基本准则,《论语·泰伯章》有云,“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诚毅”二字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嘉庚先生将之立为校训,是希望学生们能做到正直无私、表里如一,拥有坚毅的品格,这也是中华传统文化发挥教导功能的直接体现,学生既要知“诚毅”之表,更要懂“诚毅”之里。

(二)得其“碎片”不知其“系统”

随着小屏时代来临,大学生获得传统文化知识的渠道已发生改变,捧书读原著究原理的现象逐渐减少,代之以各类新兴媒体,移动阅读成为主流。大学生通过专题纪录片、小视频、关注传统文化传播相关公众号微信推文等方式获取传统文化相关知识,受新媒体传播特点的限制,这些传统文化信息碎片化程度高,且被其他信息刷新、覆盖的频率高、速度快,难以为学生提供系统性、连贯性、整体性的学习资源,难以真正植入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共鸣,因而学生在学习时只知道传统文化的零碎知识而较少形成体系深入学习[6]。

(三)“被动”受教而非“主动”获取

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逐步实施,大部分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着较深的认可和较强的自信,但学生个体在对传统文化知识积累的重要性方面认识不深,对自身在促进文化传承创新方面的职责使命、传统文化对自身成长的积极作用认识不够到位[7],因而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尚缺乏主动性。在应对学校相关传统文化教育时,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居多,“主动”获取的较少,填塞式、影响式的传播教育模式不利于学习主动性的发挥,也不利于学生自觉运用、传播传统文化精髓。因而传统文化宣传教育首先要做好必要性的引导教育,寻找教育契合点,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的转化。

三、媒体融合背景下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路径

(一)通过融媒体传播工程,推动深层文化认知

1.合理规划不同媒介宣传侧重。高校校园内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媒介一般有校报、宣传栏、电子屏、电台、网站、微博、微信、校方为管理服务学生自行开发的APP 等,由于媒介的不同性质,对传统文化宣传呈现不同的形式,电子屏、宣传栏展示的可能为一句口号,电台可能会有一期传统文化相关的散文播报,微博微信可能介绍某一项活动,校报则可作深度挖掘,通过对不同媒介呈现形式、内容和受众的不同进行合理定位[8],达到“融合宣传各有侧重”的效果。

2.媒介互补构建立体宣传模式。围绕某一个主题和时间节点通过多媒介平台的融合开展立体展示,如集美大学围绕“春”这一主题,在立春时节制作校园春色配古诗词的专题图片通过宣传栏及校园网主页进行展示,在校报、广播电台刊载及播放与“春”相关诗歌及解读,微信以图文并茂形式介绍“春”,组织学生社团开展“春”的民俗交流与讨论,使春天的诗意、春天的美意,春的诗句在学生日常接触的环境和媒介中流淌,通过潜移默化让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深层认知。

3.开发制作融媒体产品。当代大学生的认知方式较为直观,阅读关注集中在手机端,融通多媒体资源,结合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创作能体现时代精神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融媒体产品,通过图片、语音、短视频等方式传递优秀传统文化;在校方微博、微信、易班网等开辟传统文化专栏,结合本校校史宣传,增加此类信息在菜单资源中的占有量;在学生互动社区、主题教育网站等播放融媒体产品,引入学生关注的话题讨论,通过多种生动形象的方式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

(二)通过统筹建设宣教数据,推动形成校本化传统文化教育资源

宣传标语、相关书籍、网站专题资源、电子数据库、微信推文、微博短文等形式皆能直接或间接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碎片化”获取相关知识的原因在于通过手机终端所呈现的内容零碎未成体系,要把这些零散式的宣传教育整合成为系统性的宣教资源,并做好教育环节设计,使学生既能即时便捷获取学习资源,又能在完成一系列学习后得到系统认识。

1.注重校本资源的整合宣传,集中展示,使某一主题内容完整化、具体化。如集美大学以嘉庚精神为引领,培养具有“诚毅”品格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在教育中实现弘扬嘉庚精神和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机融合。集美大学校园内,有嘉庚先生创办学校之初建成的允恭楼群,以“即温、明良、允恭、崇俭、克让”命名五座楼,语出《论语·学而》:“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楼名命名充分体现了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时,学校通过课程学习、实践感悟、校史馆展示、校园环境布置体现、图书馆嘉庚精神研究专题电子数据库、嘉庚精神主题宣传月、入学和毕业教育等综合形式,把嘉庚精神、诚毅校训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使之成为加强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内容,《礼敬中华传统文化 传承弘扬嘉庚精神》入选教育部思政司“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展示项目。

2.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成果收集,建设信息聚合平台。教育部及地方每年均会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申报等工作,加大力度做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项目的申报宣传及建设规划,使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研究更好地与地方文化、区域文化相结合,更好地服务学生成长成才,服务国家文化强国战略。做好立项项目的扶持和信息收集,通过图片、影像、立项报告、调研报告、历史研究、学术论文等资源汇总,打造校内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及传播的信息聚合平台,构建宣教系统资源,为教师间、师生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交流和传播提供平台。

3.做好宣教系统资源的展示和运用。在整合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可以引入高质量的传统文化知识资源,做好宣教系统资源的展示运用。做好融媒体环境下学生在线学习课程的系统性规划设计,使零碎的知识点聚合成块状化、片状化。在课程录制过程中加强系统性知识设计,形成针对某一传统文化主题的学习专题,通过慕课、翻转课堂系列课程学习,促进学生对某一模块知识的积累[9]。

(三)通过融入式学习教育,培养高度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宣传教育是开展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手段,要将中华传统文化宣传教育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等各环节,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交流模式,以交流互鉴、开放包容的态度参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交流,在高度的文化自信中实现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主动展示的转变。

1.做好新媒体语境下的议题设置。通过设置合适的讨论议题,让学生主动参与策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学习活动,激发主动学习兴趣。如集美大学抓住全国范围的“诗词热”举办校首届诗词大会,让学生参与出题并通过易班网开展答题活动,通过互动促进对诗词的学习和理解;结合元宵、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开展中华人文精神宣传,如集美龙舟文化节及配套的端午诗会,包含了团结拼搏精神、爱国精神、诗词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体现,学生在议题讨论和活动参与中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领悟[10]。

2.充分发挥高雅艺术进校园、地方特色文化进校园活动的熏陶作用。中华戏曲文化博大精深,福建歌仔戏、高甲戏、莆仙戏、南音等传统剧种亦是语言和地方戏曲的活化石,能使人感受淳朴、勤劳、团结奋进的精神力量。学校通过周密宣传策划,如微信预热、现场组织观看、微博抖音节选片段互动讨论、广播电台现场收音回放、校报深度采访挖掘背后故事、易班网转播等方式,引导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思考。

3.以融入式学习与展示推进文化传播。一是加大对“身边的传统文化”传承成果的宣传。如集美大学武术队在太极拳、太极剑等传统中华武术项目上都曾获得全国冠军,今年1 月,集美大学武术队参与中法建交55 周年全球功夫春晚表演及法国国民议会新春招待会的演出,向国际友人展现中国传统武术的魅力,该活动经校媒精心策划宣传,跟踪报道,受到师生的极大关注,激发了师生对校园文化、民族传统文化的自信[11]。二是精心设计线上线下互动的主题活动。传统新年前夕,集美大学策划开展“翰墨书香中国年 传承经典迎新春”写春联活动,活动参加对象为外籍教师、留学生、本校书法家、书法协会学生等,现场由专业老师对中国春节的意义及春联的历史、价值、格式、贴法等向现场的外教和留学生们一一讲解,让外教和留学生书写人生中的第一幅春联、贴春联,学校每年都会组织学生在中国传统端午节包粽子、冬至搓汤圆、中秋吃月饼、春节写对联等生动有趣的民俗活动,使外教和留学生们体会中华传统节日、书法文化的独特魅力,使中华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总体来看,通过融媒体传播,传统文化的信息能够快速得到聚合与传播,使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手段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作用更加直接、效果更加明显,作为高校宣传工作者,要坚持开展媒体融合背景下的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路径研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学生灵魂,引领学生成长。

猜你喜欢

宣传教育中华传统
交通安全宣传教育
——宣教载体
镇江市强化安全生产宣传教育
常州市安全宣传教育出“新”更入“心”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