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唐徕渠灌区在工程运行管理方面如何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2020-01-19康婷宁夏回族自治区唐徕渠管理处

环球市场 2020年33期
关键词:干渠水利运维

康婷 宁夏回族自治区唐徕渠管理处

一、唐徕渠灌区现状

(一)灌区简介

唐徕渠灌区属于宁夏青铜峡引黄灌区,占青铜峡灌区的1/4,覆盖吴忠市的市、银川市的永宁县、兴庆区、金凤区、西夏区、贺兰县、石嘴山市的平罗县、大武口区、惠农区等9个县区,34个乡镇175个行政村和6个国营农场,灌溉面积120万亩,是宁夏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

(二)灌区工程现状

唐徕渠全长294公里,其中干渠长147.7公里,支干渠长146.3公里沿线主要建筑物有直开口513座,桥梁240座,涵洞44座,水闸51座,渡槽20座,陡坡跌水1座,各类建筑物共计869座。自1998年实施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工程以来,唐徕渠水利建设实现历史性跨越,水利基础建设投入逐年递增,工程总体面貌发生根本转变。截至目前,输水渠道砌护率达到72%,新建、改造节制闸、退水闸30余座,病险涵洞基本全部翻建,翻修斗口400余座,改造率达到了74%,工程安全保障率和灌溉调节能力大幅提升。

二、灌区工程运行与管理面临的突出问题。

1.工程硬件基础局部仍然薄弱。由于早期实施的渠道砌护工程因建设标准低、配套差,后期维修养护投入不足,现已经形成新一轮的老化。以1999年实施的第一批续建配套工程——第二农场渠进口以下9公里渠道砌护为例,前6公里用新预制砼板铺防渗膜仅对边坡进行砌护,后3公里利用拆旧砼板维修砌护,该段砌护工程已经过22年运行,目前损坏严重,多处砼板滑塌、塌陷、裂缝,外坡已多次出现浸水现象,衬砌渠道的防渗漏功能逐渐在丧失。另外还有80余公里的渠道未砌护,100余座斗口、10余座水闸、涵洞、渡槽等尚未改造。

2.工程管理效率偏低,信息化水平无法满足精准管水用水需求。长期以来形成的重建轻管局面未得到根本扭转,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能力不足。目前,灌区信息化建设仍处于试点、探索阶段,各设备软件和硬件系统尚不能做到完全兼容,无法大面积推广应用,用水监控体系尚未建成,距离精确计量及规范化标准化管理还存在较大差距。

3.信息化专业管理人员少,技术水平不够。尤其缺乏能跟踪信息化技术的软件开发、信息系统运维管理及网络安全等方面的人才。目前唐徕渠灌区信息化建设已经起步,但大多数尚处于运维阶段,各节点出现软、硬件问题只能依靠运维单位解决,运维期结束后暴露出的问题将如何解决?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将严重影响到灌区工作的正常运转。

三、唐徕渠灌区转型升级及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灌区现代化建设是水利发展的必然阶段,也是水利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只有加快推进以节水高效、生态健康为目标的灌区现代化改造,通过补齐工程设施短板和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才能推动水利工程管理工作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1.加大灌区工程改造力度。依托现有灌区建设布局和工程框架,以提高灌溉安全能力和旱涝灾害防御能力为目标,全面推进灌区剩余病险工程改建加固、输水渠道疏浚衬砌、险工险段培堤加固、渠系建筑物配套完善。在推进上述基础工程的同时,还要重点考虑解决近年来渠道砌护改造后出现的新问题。一是干渠上游高口高地灌溉难的问题。随着渠道砌护率的提高,干渠输水效率也显著提升,上游干渠长年处于中低水位运行状态,致使青铜峡、永宁段部分高口高地灌水困难。因此建议在上游渠道砌护改造方案规划时,考虑通过调整干渠比降、缩小渠道断面、局部新建跌坎等工程措施有效抬高干渠水位。二是渠道淤积问题。由于早期规划设计不够精细、科学,在渠道运行中多次出现部分渠段淤积严重的问题,在下一步的工程建设规划中,一定要全面深入细致调研,统筹考虑各方因素,制定最优实施方案,争取将每一分资金都发挥出最大价值。

2.着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力度。加强现代水利科技与灌区建设管理深度融合,积极构建智慧灌区系统。依托物联网、地理信息、智能设备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大灌区水资源智能调度、灌区信息监控、防汛应急等水利系统建设,推动水利信息化建设向纵深发展。大力推进灌区计量、监测、远程控制等采集端智慧化建设以及工程运行安全监测预警设施建设,在不断推进中巩固测控一体化建设的成果。建立可靠的保障体系和专业运维机制,推动信息化技术在灌区的推广使用,开展研发适应灌区的信息化技术,推动灌区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3.加快建立完善水利工程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体系。按照《宁夏回族自治区大中型灌区工程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实施办法(试行)》,从组织管理、安全管理、工程管理、供用水管理以及经济管理等五个方面对灌区工作进行详细的安排部署,动员全处力量,分工协作,同时推进,把各项工作做实落地,构建出一整套科学、合理、规范的管理体系,用先进理念和管理措施推动灌区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努力把灌区管理水平提高到新的高度,为争取现代化灌区建设奠定基础。

4.加强信息化运维管理人才培养。人才是实现灌区水利管理信息化的重要基础条件,即使我们在后续建设中成功引进了设备和科学技术,但如果没有该方面专业的管理和维护人员,灌区信息化管理建设也很难实现。因此,急需引进和培养大批信息化以及机电设备管理人才,在培训管理上,对相关管理人员定期培训测试,或派遣工作人员代表去其他相关单位进行交流和学习。只有利用新知识和新的发展思路,才能实现灌区信息化管理质量的进一步提升,使信息化设施设备发挥最大的效益,与现代水利规划高度融合,最终实现灌区智能化系统建设及运用的良好运管机制。

四、结束语

今后一个时期将是加快构建兴利除害的现代水网体系重要“窗口期”,扎实推进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四水同治”的关键期,我们要抢抓“窗口期"机遇,充分利用好青铜峡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的大好时机,提升唐徕渠灌区软硬件水准,为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干渠水利运维
浅谈景电干渠梯形土渠改造措施及质量控制
城市绿道景观设计策略研究——以昆明市盘龙区东干渠为例
南干渠儿童活动空间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Ⅱ)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Ⅰ)
水利工会
水利监督
运维技术研发决策中ITSS运维成熟度模型应用初探
风电运维困局
配电线路的运维管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