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美育逻辑
2020-01-19吴浩
吴 浩
(东北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学校是实施美育工作的主阵地,思政课是开展德育工作的主渠道,要牢牢把握住、坚守住这一阵地和渠道的方向。新时代为坚定有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需用心搭建思政课这一关键平台,借鉴美学理论和现实方法论,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美育资源,实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与美育育人的深度交融,促使教育对象的自我成长与进步,更好地培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需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1 厘清关系:思政课教学与美育的内在逻辑
新时代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重视上升到了新的高度。面对外部多样文化思潮影响和多元文化选择,青年学生变得无所适从,表现为理想信念淡薄、价值选择迷失、素质修养缺失、精神世界混乱,这需要对其进行合理适度的美的引导。重新对美育的内涵、功能、价值等进行确证与定位,审视把握美育与德育的内在联系,梳理二者间的相互区别,打造“美育-德育”和谐共同体,从而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目标。为此,从目标、功能和实践三个维度来深入分析和把握思政课教学与美育的相互关系,是观察和理解美育深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关键切入点。
1.1 目标维度——塑造人格,指向合一
我们所处的新时代,既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代,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关键时代。[1]从德育与美育的目的性来看,二者在目标实现上表现为共融互通。思政课教学是德育工作的具体展开,旨在通过思政课向学生传授健康向上的思想理论,规范道德品质,践行正确道德行为,以德育人;美育是人类实现自我发展和自身建设的重要手段和重要方面,指的是运用实践创造的反过来使人自身获得审美认识和觉悟,从而掌握美的内涵和方法,以美化人的自身、提高人的精神境界。[2]因而从本质上说,思政课教学与美育工作的实施,都是以促进青年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塑造健全人格,完善道德与美德品质,从而符合德育育人与美育育人的根本性质。这从根本上为美育与思政课的交融提供了目标指引。
1.2 功能维度——配合有序,促进互补
美的本质是善,是和谐,而美育是直击心灵、深入灵魂、塑造人格品德的基础工程。美育是以美学理论与方法为基础,来发挥育人功能。美育功能发挥实效,时刻需要德育配合来进行工作开展。说到底,德育和美育都具有实用性的功能特点,都是为培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服务的。它们既是方式,又是手段;既能共性配合,又能个性互补,统一于立德树人的具体实践中。通过塑造思想政治教育之美,让教育客体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感受到教育主体的人格魅力,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育客体了解教育内容的兴趣,传递美的观念,减轻了枯燥感,实现了对教育目标的认同,增强了美化自我的自觉性。围绕着塑造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着美育积极融入思政课教学过程,并产生持久吸引力和强大的教育功能。
1.3 实践维度——统一于“德育-美育”共同体
思政课教学与美育都是具体的实践手段工具,都有确定的美育对象和教育对象。美育是思政课开展的有效工具,用美学思想和路径、价值和特色塑造思想政治教育的美,进而塑造完全、完美的人,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命题;[3]思政课是美育实施的重要平台,通过思政课的教学实践,方能充分调动美育的各个要素发挥作用。二者有效配合,统一于“德育-美育”的和谐共同体之中,才能共同发挥合力功效,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积极改造青年学生的主观世界,不断提高青年学生自身的修养,陶冶道德情操,美化纯净心灵。
2 凝聚合力:美育嵌入与思政课的要素选择
现阶段,青年学生的心理状态更具开放性、复杂性、多元性。这就需要对青年学生的心理特征、道德品质及变化趋势等方面加以考量,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双重功能的干预,实现育人目标。然而,如何审视好、处理好思想价值引导与心理疏导之间的关系,做到人文关怀与科学关怀的统一,是呈现在教育者面前的重大现实课题。
2.1 借鉴美学理论,丰富教学内容
当下正处于信息爆炸时代,学生出于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在进行信息选择时辨别是非的能力很容易下降,从而作出错误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因而,及时提升学生的审美观和观察力,适当合理地教授、讲解和灌输正确的美学理论,对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觉悟和拓展精神视野显得尤为重要。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为顺利推进落实这一任务,适度掌握美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论,并应用于思政课的全过程,既是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也是有效培育适合新时代发展要求新人的内在需要。
教学内容在思政课中是教育对象所接触的第一手材料,因此,教学内容必须具备一定的吸引力和张力,又不失科学性与理论性,应是被教育对象主动接受、认可和掌握的。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应尽量避免教授与时代不相符合的、守旧的理论内容。这些内容不仅提不起学生学习的乐趣,一味地传统理论灌输反而会适得其反,这样的思政课教学注定无法获得认可和成功。借鉴的美学内容也应体现时代性、具有真理性、坚持方向性。因为理论的正确科学与否,关系着课程的顺利开展、教育对象的理论吸收与行为转化效果以及教育主客体的互动状况等。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美育人。
2.2 创新美育形式,助推课程升级
思政课实效性的获得需要学生的内心认同和亲身参与,但是学生认同与参与并非只是坐在课堂中听教师授课灌输。灌输向来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重要途径,但灌输也需要与时俱进,也应该掌握恰当的方法,美育形式同样需要不断更新。因而,实现理论灌输与美育形式的有机统一,深入了解学生的“口味”和兴趣点,探索更加符合学生内在需要的途径,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通交流,提高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融入感,才能在无形之中熏陶、感染、感化学生。
美育形式的灵活应用、创新就课堂教学而言,就是要把思政课的思想性、导向性和理论性如数发挥,触动学生心灵,故而需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途径,尤其要注重多维美育方式的更新完善。寓美于情、寓情于教、寓教于乐,增加彼此间的互动交流,才能有效地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心灵的距离,增进相互间的理解认识与包容,提升学生对思政课的好感度,从而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使思政课真正成为启人心智、完善自我的灵魂课程。
2.3 激发美育功能,强化课程效果
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没有美的滋养的人生必然是单调的、干涸的人生。[4]美育的根本目的是使人去追求人性的完满,也就是学会体验人生,使自己感受到一个有意味的、有情趣的人生,对人生产生无限的爱恋、无限的喜悦,从而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5]思政课承载着唤醒美好心灵、传达价值的使命责任。在当下,如何及时有效激发美育的内在功能是摆在思政课教师面前的一大关键任务。能否及时有效地释放其育人功能,直接关系着思政课的课程效果。
进入新时代,我们见证了社会的进步,尤其是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发展一方面给人们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给人们的精神世界、价值理念、理想信念、道德观念带来了强大的冲击。功利主义甚嚣尘上,严重影响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这就必然需要激发美育功能,而美育功能的发挥离不开德育。在德育过程中,激发美育的陶冶、感化、调适功能,达到德来引导、美来完善的目的。树立并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指导自己的人生,这本身也是教育主客体等多种因素统合的过程。
2.4 塑造美育价值,拓展联动空间
美的价值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属性,二是是否能够满足主体,即人内在美的发展需要。二者统一于美学理论与美育实践之中,缺一不可。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在德育和美育的双线联动中,引导教育对象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美育和德育的效用发挥离不开外部的育人环境,而育人环境应是轻松、民主、平等、和谐的。除此之外还要格外注意对于个性美的培养。个性美不是离经叛道,要悉心培养。思政课教学与美育的发展需要与学生的发展联动。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让学生细细品味德育与美育的内涵指向,在实践中用心去真切地体味美育融入德育的过程,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感受美育和德育的魅力所在。
3 立德树人:思政课教学中美育的圆心路径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和美育的本质规定和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都健康成长。美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工具和手段,要把握好立德树人与美育之间的关系。思政课要善于利用美育这一手段,要突出美育对学生成长的功能价值,坚持立德树人为目标指向,真正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与进步完善。
3.1 突出以生为本的根本教学遵循
“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6]这并非只是简单地通过一堂思政课就能实现的。无论是德育还是美育,归根到底都要以“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为问题导向。人才应是全面发展的,是德智体美劳的统一。要把德育和美育放在重要位置,让人们认识到开展美育并使其融入德育的重要性。坚持以生为本,不是简单地喊口号和完成教学任务而已,而是真正地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互动中,关切学生的发展需求,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修养和审美品质为目的。
以往传统的思政课教学大多只是一味地进行理论灌输,单纯地完成教学任务,而忽略了学生自身的审美诉求,这本身是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尤其是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更应从内心去认识积极推进德育、实施美育对学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全面深刻地把握学生发展的需求并加以重视,给予适当关怀,改进工作中的不足,才能有效地推进德育与美育的内在统一。
3.2 尊重美育规律,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美育规律是美学原理、方法论、原则、特点和价值功能等在教学过程中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是各种归因在具体实践中的综合应用。美育是推进思政课教学、开展德育工作的“润滑剂”,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思政课的育人效力,疏通师生关系,减少摩擦,消除误会,解决矛盾。
尊重并运用美育规律能够更好地开辟思政课发展的新境界,拓宽德育新思路。由于传授的知识理论和方法不能自动地走进学生的头脑之中,为提升思政课课堂实效,思政课教师要认识和利用好美育规律,把握住教育对象对于美的认知程度,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品德形成规律。美育规律的核心是真善美的统一,即求学识之真、引行为之善、追艺术之美。在思政课中引导学生感悟真善美,可提高学生接受美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入耳、入脑、入心之中接受德育和美育的过程,通过借助于美育载体进行思政课教学,持久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自我品德素质和审美自觉。
3.3 建构美育体系,培育教育对象的审美力
促进青年学生精神视野得以提升,这是在思政课中进行美育的关键。首先应建构完整、完善的美育体系。完善的美育体系应包括育人目标与内容、培育过程与方法原则、评价与反馈机制,等等,这一美育体系应是切实可行并能直接作用于思政课教学过程之中,是贴近学生内心、适合学生发展、契合美育规律的,这样可以形成上下联动效应。建构美育体系并将其引入思政课教学,二者互相配合,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形成育人合力,既能端正良好的道德态度和道德行为,又能培育和创造学生的欣赏美、感受美和审视美的意识和能力。
美育体系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整个系统的良性运转需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放在首要位置。美从本质上来说也是一种辨别是非的能力,同样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助力。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性工程,可以影响学生正确地辨别是非、美丑、善恶。要引导、启迪、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他们的审美意识,进而培养其健康的道德观和审美观。要构筑以美育人的体系,在课堂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与德育相融的交汇点,探索“德育-美育”的路径模式,使双向育人结构趋于稳定。
3.4 注重美育修养,引领教育主体亲和力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重要使命和责任。教师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教授相关的知识理论,还要培养教育对象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以达到育人的根本目的。由于师生之间接触时间长、相互间交流频繁、影响密切的现实特点,使得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作为教授关键课程的思政课教师尤其是要注重自身美育修养的提升与养成。在党和国家大力提倡开展美育工作、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大背景下,具有完备的美的修养,是思政课教师灵活运用美学原理与方法论,并有效开展美育工作的重要前提。
美育修养是一种内在品质的升华,是气质的提升,在潜移默化中给人以深远持久的影响。美育修养表现在教书育人之中,是方法的体现。思政课教师应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与学生积极开展对话,回应、引导、说服学生。为此,思政课教师首先自身具有完备的美的修养,增强道德感和审美感受的自觉性,方能在具体教学中起到示范引导作用,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形成教育主体的亲和力,以拉近师生间心的距离,使学生得以信服。美的修养是一种美德,表现在学识、智慧、品德、人格、行为习惯等方面,学生无时无刻不对教师的行为举止进行评价,因此具备较高的美的修养自然就成为了思政课教师的必然素质要求。为此,思政课教师应树立个人健康的美的形象,用美的语言和行为教书育人。
3.5 运用美育艺术,增强课堂教学吸引力
一堂思政课是否成功的评价标准不外乎是学生的接受和认可。而要真正讲好一堂思政课,教师除了应具有扎实的理论学识之外,提高课堂的“抬头率”、师生互动和课程内容的吸引力显得格外重要。而思政课内容与美学理论真正被学生自觉掌握,并能够转化为审美实践和道德实践,这无疑需要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开展中要熟练掌握并灵活应用各种美育艺术,将此作为提升课堂实效与趣味性、增强教学吸引力的有效手段和工具。
课堂的魅力在于学生的参与,教师要通过选择、运用各种适合课堂教学、学生接受的美育艺术方式,巧妙地设置问题,把学生带入到思考境界之内。因为一个好教师不仅在于讲授什么知识内容,更为重要的是讲授的方式。比如,可以开展师生对话,可以畅所欲言,设身处地、转化立场去谈对德育和美育的理解和看法。只有真诚地交流和沟通,才能增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理解和感情交融,思政课才会产生理想的实际效果。最根本的美育艺术就是行动,在实践中学生会真切地体悟到何为德、何为美,从而加深对教授内容的理解,从而自觉参与课堂教学与活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