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部颇具特色的象声词研究专著
——评《近代汉语象声词研究》

2020-01-19杨合鸣

关键词:词类历时生动

杨合鸣

(武汉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象声词是汉语中极富修辞效果的一种词类,其使词语的运用更为生动活鲜,很早就出现在中国文艺作品之中。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文学宝库,《诗经》就大量运用象声词。此后,楚辞、汉赋、六朝骈文、唐诗、宋词中的象声词逐渐增多,至元曲和明清小说,象声词的运用更是达到了极致。可惜的是,有关象声词的研究,目前还停留在对现代汉语语料的分析上,缺乏对其历史发展的描写与解释。已出现的象声词的历史研究多为专书,较为零散,不成系统。赵爱武教授《近代汉语象声词研究》,最近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面世,将象声词的研究从现代逆推到近代,是谓跨出一大步,而且本书是是汉语象声词历时研究领域的第一部专著,其开疆辟地之功,自不待言。

由历史来看,汉语发展到近代,象声词数量自然非常丰富,语义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最突出的变化是出现了大量的生动形式。现代汉语中重要的几种生动形式“ABB”式、“AABB”式、“ABAB”式和“A里AB”式,在元曲中已较为常见。如果说生动形式的产生与发展是象声词发展变化的重要标志,那么近代汉语时期则是汉语象声词发展与演变的关键时期,对象声词的历时发展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赵爱武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近代汉语象声词作为研究对象,对于象声词体系的完善具有重要价值。面对浩如烟海的经典文献,她不畏困难,将文献中多如牛毛的象声词一一找出,汇集在一处,将断代研究置于汉语史的发展历程中对象声词进行深入探讨,让我们对近代汉语象声词的全貌一览无遗。

全书共分七章。第一章绪论部分对前人的象声词研究成果做了简要的梳理和评价,这对写作思路的确立,研究方法的借鉴,都有很大的补益。尤其令人称道的是本章对汉语象声词研究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专题讨论。如:象声词是否表达概念,象声词是单纯词还是合成词,AA式象声词是叠音词还是重叠词,象声词的词性归属等,这些问题在以往的研究中往往是矛盾的焦点,本章把这些问题提出来,进行专门讨论,厘清了有关象声词的界定、构成、特征和属性等基本概念,着重把汉语象声词与其它容易混淆的词类,诸如叹词、形容词、副词等进行区分与划界,为后面进一步的讨论奠定了基础,也让本书的研究更具有针对性。

第二、三、四、五章主要对近代汉语中的象声词进行探讨与分析。作者分唐宋、金元和明清三个阶段进行讨论,对各阶段代表性文献中的象声词进行穷尽性的考察,从语音构成、语义类型、句法功能、修辞功能等诸方面对近代汉语中的象声词进行详细的描写,并对三个阶段的历时发展和演变展开比较分析,将共时系统的描写与历时系统的发展结合起来讨论,让我们对近代汉语中的象声词有了系统的认识。在语料的选择上也颇具匠心,唐宋时期选取的文献是唐诗宋词;金元时期选取的是元曲,包括元散曲和元杂剧;明清时期选取《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三言二拍”《野叟曝言》《红楼梦》《儿女英雄传》等小说,多为近代汉语中较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以象声词出现频率高为选择标准。在具体讨论中,又根据论述的需要选取同时期的相关文献,参之以各类词典,保证了论述的内容既有覆盖,又有所侧重,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自唐宋以来汉语象声词的面貌及其发展脉络。

第六章大约占了100多页,字数达到了全书的1/3,着墨之多可见本章内容之重要性。如果说前几章是从近代汉语共时层面对汉语象声词进行探讨,那么本章则是从汉语史的角度对汉语象声词的几种生动形式进行探源。重点对ABB式、AABB式、ABAB式、A里AB式、ABCD式等多音节象声词的产生与发展进行了梳理,分析其发展与演变的机制、动因与规律,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系统性很强。这种梳理与分析是在对先秦至现代汉语两千多部文献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展开的,调查范围广泛,调查内容深入。本章还就以上几种象声词生动形式的语义认知模式进行了考察。本章涉及的内容广泛,讨论的也极为深入和充分,为汉语词类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研究范式。

第七章结语部分,着重对近代汉语象声词发展与演变的动因进行了分析。本章还试图探讨汉语象声词与方言口语的关系。近代汉语时期,正是中亚游牧文明与中原农业文明相互碰撞的时期,民族语言和汉语各地方言之间的接触也极其密切,由此给汉语,包括汉语象声词的影响都是极其深远的。文中结合方言文献对汉语象声词进行了考察,如对明代顾起元的《客座赘语》和清代翟灏所著的《通俗编》中记载的象声词进行一一考证分析,将象声词的来源爬梳清楚,从而找出其中的方言成分。又将文献中的象声词与现代方言进行比较分析,参校各类方言词典,进一步确定近代文献中的方言因素,为判断和分析近代汉语中的方言口语成分提供了参考与研究方向。

综观全书,在诸多方面均有所创新:从结构框架上来说,在全面描写共时系统近代汉语象声词的同时,对象声词的生动形式从先秦至现代的发展进行历时的溯源,将断代研究与历史考察相结合,将汉语口语与历史文献相结合,这种考察方法和探讨模式有助于厘清思路,考察全面系统。在具体的讨论中,也有许多新的发现。如对象声词语义虚化与转移的探讨很有新意,有助于厘清象声词与形容词之间的关系。再比如对象声词的语义和标写形式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与梳理,有助于厘清象声词形音义之间的关系;对象声词句法成分及其功能转换关系的考察,有助于纠正长期以来认为象声词只能充当修饰成分,从而否定象声词的实词属性的认识;对象声词语义类型及语义认知模式的讨论,有助于界定象声词的概念意义及其词类归属。可贵的是,这些新的发现均是建立在量化分析的基础之上,很有说服力。

本书旨在描写,在描写当中又不乏理论分析。如根据韵律模块说及音节响度顺序原则,对近代汉语三个阶段象声词的语音特征,包括声、韵、调三个方面进行较为系统的探讨;运用语义指向的理论和认知语言学有关隐喻和转喻的概念对象声词的语义变化分析,以揭示其语义特征;在讨论象声词生动形式的发展及其演变机制部分,恰当地采用了重新分析、类推、词汇化等语法化的理论和概念,以揭示其发展演变的动因与机制;运用认知语言学语义分析的方法对象声词生动形式的语义认知机制与模式探讨等。将调查描写与理论解释较好的结合,从而提升了全书的理论高度,体现了作者对于相关理论的深入了解和科学应用,同时也丰富了相关理论的发展。具体来看,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相对于汉语其他词类,前人对象声词的研究还比较薄弱。本课题首次以近代汉语各个时期较有代表性的文献资料为考察对象,全面客观地描写近代汉语象声词的基本面貌,同时结合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从共时和历时对汉语象声词的发展与演变研究,填补了象声词研究领域的空白,对于汉语词类研究的深化和完善也具有重要价值。

第二、近代汉语时期是汉语象声词生动形式产生与发展的重要阶段。本书从语音、结构、语义、语法、修辞等不同角度,对近代汉语象声词展开全面系统的断代考察,采用了分阶段、分层次、多角度的描写方法,对近代汉语三个阶段重要文献中的象声词进行了穷尽性的描写与分析,以揭示其发展与演变的机制、动因与规律。对汉语象声词体系的确立,对汉语象声词发展史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以往关于汉语象声词的研究,比较重视共时系统中句法语义特征的描写,对其生动形式的产生、发展与演变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而事实证明,仅仅局限于某一特定范围的研究所做出的判断是不够准确的。本书对汉语象声词生动形式的历史演变展开系统研究,加深了我们对汉语象声词的产生、发展以及演变规律等方面的认识和了解,用语言事实验证和纠正了一些既定的结论,提出了一些新的结论,在一定程度上能丰富或完善语言学理论的发展。

第四、象声词研究是正确认识语言符号的音义结合关系时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也是具有语言类型学意义的词类研究。本书将断代研究与历史发展结合起来对汉语象声词进行系统研究,探讨和总结了象声词诸多共时和历时的规律,对于语言学理论的发展与完善将产生有益的影响,对汉语象声词与其他语言中象声词的比较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象声词在汉语词类中属于比较特殊的一类,说它特殊,就在于它在许多方面不同于其他词类。如在语音上,它不像其他词类那样确切而稳定;在语义上,也不像其他词类那样清晰而明确;在语法上,它几乎可以充当各种句法成分,但历来不被重视,与其他词类无法匹敌。所以要准确把握象声词的本质属性是有相当难度的。本书在积累大量语言事实的基础上,从新的研究视角入手,运用新的理论和方法,无论是在对近代汉语象声词进行断代研究,还是在对象声词生动形式展开历史的探源与考察,均采用了共时与历时、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既展开共时平面的研究,又进行历时的比较,以揭示其发展演变的规律,得出了许多新的结论,这是以往的相关研究中所没有的。

此书也有需要斟酌之处。虽然书中专门讨论了象声词与叹词、副词、形容词的划界问题,但有些具体的词语能否归入象声词,还有待进一步讨论。象声词封闭性不强,调查起来有难度,本书的调查主要靠人工统计完成,难免有疏漏之处。但瑕不掩瑜,赵爱武教授这部《近代汉语象声词研究》无疑给象声词发展史添上了浓重的一笔。

猜你喜欢

词类历时生动
量词“只”的形成及其历时演变
常用词“怠”“惰”“懒”的历时演变
生动的冬天
如何让文章更加生动
用词类活用法扩充词汇量
生动深刻 同享共进
基于语料库“隐秘”的词类标注初步探究
对《红楼梦》中“不好死了”与“……好的”的历时考察
从成语中学习词类活用
古今字“兑”“说”“悦”“敚”历时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