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背景下英语翻译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研究
2020-01-19张林影
张林影
(牡丹江师范学院 应用英语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迈进新时代。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中国需积极参与全球事务和全球治理,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如此,需要培养一批能熟练运用英语,通晓国际规则,既具家国情怀又具全球视野的政治素质过硬的英语翻译人才。英语翻译课程作为中西思想与文化交融、交锋较为激烈的领域,为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提供了便利。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很容易受到西方意识形态的负面影响,出现价值观的混乱。在国家提出“大思政”的背景下,从思政课程之外的其他专业课程中挖掘思政资源,融入爱国主义教育,英语翻译课程教学无疑是最为合适的土壤。在新时代和新国际形势下,英语翻译教育事业面临着新要求和新挑战。英语翻译教学要继续服务改革开放,更加注重服务经济、文化走出去,服务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和构建中国国际话语体系[1]。面对新国际形势,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英语翻译课堂,增加英语翻译课程教学中的思政内容,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结合英语翻译专业特色立德树人,是英语翻译人才培养的必要举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一、 “大思政”育人理念与课程思政的提出
(一)“大思政”育人理念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打造“大思政”育人新格局,“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2]党中央明确提出要构建“大思政”格局,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发挥价值引领作用,该理念成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中共教育部党组于2019年9月3日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工作方案》通知,其中第二十四条提到“完善高校思政课建设格局。积极建设“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大格局,制定专项工作方案……。”[3]因此,“大思政”育人理念就是指在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作用的基础上,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核心指导思想,通过建立多元联动、高效联通的体制机制等手段,以培养政治素质过硬、知识领域宽广、既具国际视野又有家国情怀、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目标的教育教学理念。
(二)“课程思政”的提出
“课程思政”是“大思政”理念在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呈现。“课程思政”这一概念是2014年由上海市教委率先提出的。2016年,上海高校的改革经验被纳入中央31号文件。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7日至8日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 形成协同效应”。[4]2017年12月4日,教育部党组发布《高校思政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要统筹推进课程育人,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5]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提道: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6]。
二、英语翻译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面对世界范围内多元价值交织、渗透的新形势,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观”激烈竞争的复杂背景下,英语翻译专业学生面临着西方价值观与文化思潮的冲击,部分学生存在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淡薄、政治信仰模糊等不同程度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问题。由此,在英语翻译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显得尤为必要。
(一)英语翻译“课程思政”建设为实现国家培养政治素质过硬的国际专业人才战略目标提供保障
高校英语翻译专业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高级英语翻译人才的主阵地。英语翻译专业学生身肩“让中国了解世界”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重任,因此,具备高超的翻译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同时,更要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而为了培养高超的翻译能力,就必须大量输入目的语语言文化。任何语言都会传递某种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因此,学生在学习英语翻译的过程中,也在习得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一套新的文化价值体系,英语所蕴涵的文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必然会对其产生影响。因此,教师在帮助学生提高英语翻译能力的同时,有必要挖掘英语翻译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以消解外来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对英语翻译专业学生的渗透和负面影响,确保培养出的学生在参与涉外活动时,不仅能出色地完成翻译任务,更能维护国家尊严,时刻保持坚定的政治立场和强烈的爱国热情;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7],最终成为翻译能力高超,政治素质过硬,既具国际视野又有中国情怀的英语翻译高级人才。
(二)英语翻译“课程思政”建设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基础
2016年,王守仁教授在解读《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时指出:今天的外语学习,除了当初的目的,还要通过外语传播中国思想、中国学术和文化[8]。在与西方人交往过程中,很多中国人往往无法用英语准确流利地阐述中国文化,无法做到母语文化的准确输出,只能被动接受西方文化信息的输入,于是出现了“中华文化失语症”。新时代赋予英语翻译教学新的使命,即创造性地将“中国道路”“中国文化”“中国外交”等元素融入英语翻译课程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能力。近年来,为服务国家未来向国际组织输送国际专业人才和“一带一路”顶层设计的长远规划目标,要求我们在注重培养学生英语翻译能力的同时,通过开展英语翻译“课程思政”使学生深刻理解、精准把握“中国道路”和“中国外交”的内涵,熟悉中国国策,了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体制,帮助学生做好“中国元素”的英文储备,以便未来在国际舞台上能熟练地运用英语阐释国家政策,维护国家利益和尊严,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9]。
三、英语翻译教学中“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显性课程的核心地位不能动摇,但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的育人功能也不容忽视。英语翻译课程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具有自身独特的育人优势。英语翻译课程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隐身”于其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在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教学过程中强调主流价值的引领作用,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道德素养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会教育的意义。因此,在英语翻译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具有重要意义。
(一)通过导入时事新闻的英文报道开展英语翻译“课程思政”
可以通过在英语翻译课程中导入时事新闻的英文报道,对学生开展国情政策、家国情怀、政治素养、理想信念、价值观念、职业素养教育。向学生推荐《中国日报》英文版、《新华网》英文版及《二十一世纪报》等国内主流媒体英语新闻网站。这些媒体从中国的视角报道国内外重大事件,稿件内容丰富,报道有深度,更新及时,让学生通过国际视野学习平台了解天下事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
1、利用时事政治新闻开展英语翻译“课程思政”
教师可以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两会”召开期间,将有关会议的中英双语对照新闻报道作为英语翻译课程的学习材料,向学生介绍会议相关热点词汇及其英文表达,同时通过班级微信群、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向学生推送会议相关资料,鼓励学生跟踪国内热点话题,使学生通过翻译时政新闻提高翻译实践能力的同时,了解中国特色政治体制表达的相应英文表述,潜移默化地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的执政理念、党领导下的国家在各领域取得的伟大成就等国情国策、国体政体内容融入英语翻译课堂,使学生关心国家大事,了解形势政策,实现英语翻译教学的国情政策、家国情怀和政治素养教育。
2、利用时事热点新闻开展英语翻译“课程思政”
教师也可以将《中国日报》英文版、《新华网》英文版及《二十一世纪报》等主流新闻网站关于2015年“也门撤侨”、2018年“日本台风,‘中国式撤离’”等展示中国大国风范的热点时事新闻报道在事发时作为英语翻译课程的翻译材料推送给学生,让学生在翻译实践中感受祖国的强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在“川航5.14事件”发生当天,将中国主流新闻媒体英文网站关于该事件的报道作为学生翻译实践材料,让学生通过翻译练习了解四川航空8633号航班的英雄事迹,从英雄事迹中学习英雄精神,感受机组人员对航空安全的政治担当,严谨科学的专业精神,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和敬业奉献的职业素养。让学生在翻译实践中接受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职业道德教育,形成良好的翻译职业素养,培养高尚的翻译职业道德。
(二)通过融入中国元素开展英语翻译“课程思政”
还可以通过为学生布置课外翻译材料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和广度,来开展英语翻译“课程思政”。例如,可以借助《中国日报》《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经济网》等国内权威媒体的英文版网站,选择具有教育意义的英文新闻报道作为英语翻译课程的课外翻译材料,特别是向学生推荐以上主流媒体报道的、中英文对照的有关中国纲领性文件及有关政治文化活动的媒体评论作为课外阅读材料,以此来促进学生对国情的了解,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多渠道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通过阅读以上材料,要求学生了解中国的政治机构或相关文化组织机构名称,熟练掌握有关国家政策、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体制的专业术语及关键词的权威翻译,例如:“五位一体”(the five-sphere integrated plan),“四个全面”(four-pronged comprehensive strategy),“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人类命运共同体”(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一带一路倡议”(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等,知晓其翻译背后的意识形态传播问题。向学生推荐《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双语版作为课外阅读材料,以此提高学生对中国元素英语表达的敏感度,提升其进行中国文化外宣的精准表达能力。也可以推荐学生观看由中国国际电视台、新华网、中国日报网等电台或新闻网站播出或发布的英语新闻时事报道或对国家政策最新解读的视频材料或英文文本,使教学资源既紧跟时代发展,又具理论深度。鼓励学生在提高翻译实践能力的同时,了解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相关知识,充分储备中国文化和中国特色的词语或表达,为讲好中国故事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通过意识形态引导开展英语翻译“课程思政”
作为交流工具和文化载体的语言同时还具有传播意识形态的功能。语言使用者不可避免地受其所处社会的价值观、理想信念、社会文化思想体系等意识形态因素的影响[10]。新闻媒体作为国家喉舌的功能将新闻语言打上了意识形态的深深烙印。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推进,英语作为国际主流媒体语言显得日益重要。以英语新闻为主导的国际舆论充斥着人们的生活,甚至操纵着人们的意识形态[11]。由于意识形态和国家立场的差异,西方媒体在涉华报道中始终未摆脱“中国威胁论”,用“专制”、“野蛮”、“落后”来描述中国[12],抹黑中国形象,借民主、人权来打压中国,采用双重标准。而进行新闻编译的目的在于确保新闻译文符合目的语社会主流文化意识形态和目的语读者的认知期待[13]。因此,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在涉华英语新闻翻译过程中对英语新闻意识形态进行恰当转换,使其符合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和政治立场,塑造良好的中国形象,以此来开展英语翻译教学“课程思政”。
此外,要引导学生深度挖掘外媒新闻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问题。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由于文化和意识形态差异,出于利益考虑,对同一事件,世界各国会选择不同的视角进行渲染、评论与报道,掺杂着各自浓厚的意识形态。通过分析中国和西方国家权威媒体对涉华问题的报道,了解中西方文化背后蕴含的不同话语思维与逻辑,引导学生理性梳理西方涉华报道潜藏的意识形态问题,还原西方媒体的真实用意,并能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视角出发,客观中立地看待中西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现象,学会理性思考,具备批判意识,不允许任何西方媒体扭曲事实,不被西方报道误导,时刻维护国家形象、捍卫国家尊严。
四、结束语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也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英语翻译作为文化沟通的桥梁,在促进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维护文化多样性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为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提供了便利。在西方价值观与文化思潮的冲击下,部分学生出现政治信仰模糊、社会责任感淡薄、价值取向扭曲、荣辱观念混乱、个人道德滑坡等问题。因此,必须充分挖掘英语翻译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展英语翻译“课程思政”,以此来消解学生在英语翻译学习中西方意识形态带来的负面影响,确保培养出的英语翻译人才不但翻译能力超强,而且政治素质过硬,既具全球视野又不失人文关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