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主体思想的实践逻辑与发展
2020-01-19谢付录
谢付录
(中共阜南县委党校,安徽 阜阳 236300)
作为中国人民的“主心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始终把人民的利益和民族的强盛作为一切斗争实践的前提和起点。在这前提和起点背后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为了人民的一切、一切为了人民”思想遵循。无论从革命的“星星之火”到夺取全国政权,还是从新中国刚成立的“一穷二白”到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这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伟大胜利,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践人民主体思想的伟大胜利。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人民主体思想得到进一步创新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保证和实现,引起了思想学界对这一思想的积极关注。由此,探讨人民主体思想实践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一、人民主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理论特性
(一)人民主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固有特色
1.人民主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核心。伟大的无产阶级思想家马克思总结了人类在社会层面运行的规律,指明了整个人类从社会历史发展的未知状态向自觉地创造自己的历史状态的路径。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最终获得解放和全面发展。在和马克思同时代的一些哲学家、经济学家、政治学家等他们无一不是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上宣示自己的思想学说,为剥削阶级服务。有的思想家虽然表现出同情劳动人民的倾向,但是,他们不能真正为人民群众服务,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代表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每个人的自由和发展才能让一切人自由和发展,人民群众获得完全的解放,这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精髓,也是马克思一生为之追求的目标。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写道,“德国唯一实际可能的解放是从宣布人本身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个理论出发的解放。”[1](P15)社会革命的完成必须实现人的解放,必须保证每个人自由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有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整个社会人民大众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任何社会剥削都会消除。因此马克思摈弃了以往的统治阶级思想学说,站在全人类的高度把人民主体思想写进马克思主义,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为全人类的解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2.人民主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历史思想的起点。马克思主义一直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类生存的基础是社会物质生产,而这一生产的过程是由人民群众来主导的。所以说人类社会形成的第一前提就要有衣食住行等必要的物质条件,而这一切都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人类的社会发展不仅是物质的生产,也包括社会发展中的斗争实践活动。人民不仅是世界物质财富生产者,而且同样是世界精神财富的生产者。因为所有的社会精神文化产品都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马克思认为人民群众还是社会上层建筑搭建和社会向前发展的决定力量。人类进入阶级社会社会形态的改变是由人民群众通过革命和改革来实现的,人民群众无论是奴隶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都在其中起到了决定作用。马克思认为历史学科要想成为真正的科学,就不能把统治阶级作为社会历史的书写者来对待,劳动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马克思针对当时社会存在统治阶级创造历史的主流思想,指出人民群众是创造所有历史的创造者的伟大结论。“历史的活动和思想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1](P286)因此得出人民群众创造一切历史,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历史观的出发点,也是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本质特性。
(二)人民主体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基点
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但不是一味的“本本主义”,而是对其结合中国的实际进行中国化。恩格斯评价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它给各国革命的指导不是照搬照抄,而是结合本国的国情进行借鉴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成功关键就是做到了这一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国情相结合产生了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是在中国革命战争年代,产生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是在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和开放时期,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实际相结合产生了邓小平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所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变局的环境下,习近平同志对党和国家的事业进行了新思考和新主张,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2](P1)这些思想理论构架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体系而且都具有人民主体思想的鲜明特征。在中国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一直是强调人民主体性,中国革命的胜利要依靠人民,他警告全党人民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体现了毛泽东的人民主体思想的内涵,也是党革命事业成功的根本保障。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邓小平同志牢固树立人民主体思想,他不仅对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肯定而且还号召工人阶级必须依靠本阶级的群众力量和全体劳动人民的群众力量,人民群众的觉悟性、积极性、创造性愈是发展,工人阶级的事业就愈是发展。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一切的工作都要依靠人民来完成,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险阻都要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能解决一切难题,任何困难都能克服。为了人民群众搞改革开放,人民群众就要在这一伟大的过程中发挥主体的功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充分发挥人民主体的作用,回答了重大的时代课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3](P4)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人民”这个词语出现了203次,成为炙手可热的多频词,强调了新时代人民主体地位。“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4](P20)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才能在人的全面发展的道路上不断进步,从而实现全体中国人民幸福地生活。总之,无论在党领导的革命年代还是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再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都在为人民主体地位而奋斗,在此基础上也形成了一系列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二、中国共产党的人民主体思想实践逻辑
(一)人民主体思想在中国革命实践逻辑
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内忧外患之际,其革命的道路就是发挥人民主体性的过程。近代的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人民大众在承受封建统治阶级的剥削的同时,还要受到西方列强的压榨压迫。中国人民不仅要追求政治上的独立而且还要达到民族的解放,因此摆在中国人民面前是双重的革命任务,一是民族革命,二是民主革命,中国人民为了完成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摆脱受压迫、剥削的境地,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但各种方案相继失败,中国人民对革命的前途陷入迷茫和彷徨,这时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革命带来了希望。这个希望就是让中国人民看到了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也可以实践马克思主义,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毛泽东同志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书中写到,十月革命让中国知识分子用新的世界观分析了中国的问题,指出革命的前途“就是走俄国人的路。随后的五四运动让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工人阶级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1921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其伟大的意义在于中国人民在革命的道路上有了自己的靠山,革命的前途有了光明的指引。在中共一大党的纲领里就明确表明消除剥削,建立人民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党的奋斗目标。在此以后的二十八年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民族革命,都是为了人民和民族的利益,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依靠人民,进行前赴后继的斗争,直到中国人民真正意义上成为国家的主人,中华民族获得了彻底的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不仅让中国的国号历史上第一次有了人民二字,而且还向世界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一切力量的源泉和基础来自人民。
(二)人民主体思想在中国建设实践逻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在政治上获得了地位,但当时的经济发展还是一副“烂摊子”,中国的工业经济水平不及当时印度的工业水平,毛泽东同志对当时工业水平的概括是我们只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所以落后的工业水平和政治上获得解放的人民群众对生活的要求不相适应,这就要求党的工作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人民的需求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社会主义建设的大幕拉开。经过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的完成,中国工业化基础初步完成,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人民主体思想在实践上有了初步的胜利。当社会主义革命完成以后,人民主体地位在经济和政治上得以实现。1954年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宪法明确了中国人民在国家中享有的权利和义务。中国人民主体地位通过国家宪法的形式给予保障,这对中国人民来讲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都在快速地发展,人民主体思想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将人民的意愿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结合发展了人民主体思想。邓小平强调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的源泉,党和人民群众只有保持血肉联系才能保证党的战斗力。党员干部要有人民群众是主人翁的意识,这样才能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建设实践中去。江泽民同志在推进改革开放时多次强调人民主体思想,要求全党要把人民群众放在历史主体地位,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人民立场,不能忘记党的宗旨,牢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把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胡锦涛同志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二十一世纪时也多次表示,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这是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新时代人民主体思想的发展
(一)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人民主体思想发展的时代向往
自古以来人民群众对小康社会一直是孜孜以求。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追求的理想社会,生活幸福安康是全体中国人的理想追求。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决定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此回应人民群众的期待。这是新时代人民主体思想发展的时代诉求,也是对社会发展的目标进行的系统规划和完善。全面小康社会提出作为中国的发展目标,符合中国的社会发展实际,也最能得到中国人民的理解和支持。全面小康社会是人民的全面小康,在建设过程中人民是建设的主体,也是获得利益的主体。全面建成小康是一项综合的社会工程,需要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需要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就要维护好人民群众全面小康社会主体地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要实现人民自由发展,就是让发展的成果惠及人民群众。
(二)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人民主体思想发展的时代使命
近代中国的没落,并没有让中华儿女因此沉沦。面对西方列强的欺凌和压迫,中国人民进行了无数次的抗争,而支撑中华民族抗争的信念就是获得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这是中华民族再次复兴的前提和基础。历史已经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历史正在证明只有共产党才能强中国,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接近中华民族的复兴,这是近代以来几代人梦寐以求的心愿。中华民族的复兴事关中国人民的前途和命运。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建立在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基础之上。因为只有中华民族的强大才能给人民幸福生活提供各种保障,而中华民族复兴也要靠中国人民幸福生活来体现。因此,实现了每个人的梦也就完成了中国梦。“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4](P49)人民群众主体作用的发挥,每个人为民族的复兴贡献力量,中华民族复兴也就指日可待。
(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民主体思想发展的时代方向
马克思把人类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其是人民主体思想发展的主体方向。在当今的科技条件下,人类的命运已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协调生产和合作是时代的呼声和主流。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全球的角度上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对当前人类社会发展的呼应。表明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而且还是为世界人民谋大同的政党。习总书记在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时介绍中国共产党的情怀指出,我们所做的不仅为中国人民,而且还为世界人民,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行全球合作与共赢。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中国的智慧和方案,这些对全球治理能够提供帮助和借鉴。合理的国际秩序是中国发展的条件,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的参与,同样世界的进步也离不开中国参与,这既是世界人民的呼声,也符合中国人民的利益。
总之,人民主体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的继承,也是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形成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的延伸。在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实践中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不仅是对中国实践经验的总结,也对世界发展和进步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