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扶贫背景下提升贫困大学生相对获得感策略

2020-01-19董娟娟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贫困学生贫困生资助

董娟娟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三门峡 472000)

贫困大学生是各高校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高校当中的特殊群体。为保证贫困大学生可以拥有公平与公正的受教育机会,我国针对贫困大学生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通过精准扶贫政策的落实,为学生的校园生活和日常生活等提供保障。通过精准扶贫,需要不断提高学生的相对获得感,学生拥有一定的相对获得感,才能不断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对自身的发展等将会有全新的认识,树立正确思想价值观念。

一、相对获得感基本涵义

(一)内涵

获得通常表示取得和得到,结合获得的来源可以将其分为两部分,分别是抽象获得与具体获得。相对获得感主要是指人们在获得一定的利益或者效益之后,在内心深处所产生的感受或者感觉,主要是一种满足感与幸福感。[1]此种满足感与获得感通常建立在实际的获得基础上。相对获得感还会分为两部分,分别是物质层面的主观感受与精神层面的主观感受。那么可以将物质层面的主观感受视为具体的获得感,而精神层面的主观感受可将其视为抽象获得感。具体获得感通常情况下是建立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某个事物之上,而抽象获得感主要是无形的事物转化为的感受与体验。

(二)特点

相对获得感具有主观性特点,主观性特点主要是指某个个体在对某件事物进行评价时,通常情况下会从自身的主观角度对其进行分析、研究以及评价等,各项评价指标具有个体自身的主观性。因为在实际分析与评价期间,个体针对相同指标的定位会存在不同,那么不同个体对相同的经历所产生感受也存在不同。同时,相对获得感具备相对稳定性特点,相对获得感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过程,并非某个个体在短期内对生活的感受。每个个体每天对生活的相对获得感都在不断发展变化,但从长时间的分析当中可以看出,相对获得感会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通常情况下会维持在一个较为平均的状态。

二、精准扶贫背景下影响贫困大学生相对获得感主要因素

(一)自尊水平影响

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当中可以得知,无论是贫困大学生还是非贫困大学生都需要一定的尊重需求。尊重需求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学生能够获得相应的自信心,这样学生可以逐渐发现自身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学生自身的自尊水平会对学生自身的行为方式以及思维方式等产生影响,高自尊的学生通常情况下都会充满信心与自信,面对生活积极向上,并且性格乐观开朗。而贫困大学生经常会产生自卑、消极的情绪。经过相关的调查表明,贫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贫困大学生的自尊水平产生影响。[2]在精准扶贫背景下,各高校当中贫困学生的自尊水平与非贫困学生的自尊水平存在一定差异。虽然贫困大学生受到国家以及学校的帮助与资助,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的经济压力得到缓解,但贫困大学生的自尊水平相对较低,经常会有自卑心理。自卑心理的产生,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会造成一定影响,导致贫困大学生的相对获得感不足。

(二)人格特质影响

不同大学生有着自身不同的人格特质,不同人格性质会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方式等产生影响,从而产生的思想情绪体验等也存在不同,获得的相对体验感同样也存在差异。各院校的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在人格特质上,存在一定差异。贫困生因为生活条件相对较差,而在大学校园生活当中,会存在奢侈攀比等问题,这一问题的产生将会造成贫困大学生囊中羞涩,希望能够尽快融入在非贫困大学生群体当中。但由于经济上的困难,经常会产生自卑心理。[3]相较于非贫困生,贫困生的外倾向相对较低。从神经质上分析,可得知贫困生经常会处于焦虑状态之下,心理也会长期压抑,表现在不容易与他人接触,较为孤独。由此可见,贫困生的相对获得感较弱。

三、精准扶贫背景下提升贫困大学生相对获得感策略

(一)构建扶贫体系

我国已郑重承诺,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贫困大学生的扶贫工作,是其中一项重点内容。在如今精准扶贫背景下,提升大学生的相对获得感需要构建全方位扶贫体系,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各领域的扶贫资源需要进行有效整合,构成精准扶贫合理。针对贫困生的社会支持系统需要不断进行完善与创新,保证将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进行有机结合。[4]高校需要积极与政府、当地企业以及慈善家等加强联系与沟通,发挥社会当中的扶贫力量,针对大学生的扶贫工作,将会形成有效扶贫资源整合体系,贫困大学生扶贫工作将会实现更好发展。高校还需对校内的扶贫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在校园针对贫困生的扶贫工作需设置专门的办公室,保证扶贫工作能够顺利展开,高校的后勤部门和财务部门也需积极主动参与到扶贫工作当中,实现贫困大学生的精准扶贫。

构建信息化扶贫平台,对高校内精准扶贫系统进行完善与更新。在高校内构建智慧化的资助体系,将网络运营资助与线下运营资助进行有机结合。[5]自主平台的智能分析系统需要对其进行不断优化,充分发挥自身的力量与价值,能对高校内贫困大学生进行精准的评价与识别。还需对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技术进行充分利用,可对贫困生的兴趣爱好、学习情况以及生活情况等进行有效分析与处理,并针对贫困大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做出合理判断,为高校内的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保障。[6]

另一方面,需要实现脱贫帮扶的个性化发展,保证各类资助资源能够得到科学合理配置。利用智能分析系统针对贫困大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了解学生的具体贫困情况。依据大学生的不同贫困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脱贫与帮扶措施。实现帮扶项目多元化发展,不断提升高校精准扶贫的有效性。高校方面需要加强在经济上的支持力度,可针对特困生,减免校园的住宿费和学费,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贫困生在日常生活当中的经济压力,为贫困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帮助贫困生安心求学。

学校方面还需要不断提高贫困大学生自身的脱贫能力,从根本上实现脱贫,并为学生未来的更好发展提供保障。不断加强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教育,学校积极与企业之间加强联系与沟通,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与平台。通过实践可以帮助学生对企业的工作岗位能够有更多了解,不断增加自身的经验。通过实践平台,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学校还需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与帮助。

(二)营造扶贫氛围

在高校当中需要营造公平的扶贫氛围,不断提升社会公平感,这对贫困大学生获得相对获得感具有重要作用,公平与公正的扶贫氛围可不断提高贫困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与社会意识。

高校需要构建公平公正的扶贫体系,从制度上保证贫困生的精准扶贫。针对高校内的精准扶贫,需构建相应的法律法规,为高校扶贫工作提供保障,也可利用法律保障贫困生的合法权益。贫困生的评定体系需要完善,保证真正的贫困生能够得到学校以及国家的资助,在最大程度上避免资助乱象问题的产生。高校还需对贫困大学生家庭走访调查,查看贫困学生的实际困难情况与家庭经济情况,保证资助工作的顺利展开,不断提高学生的相对获得感。

学校方面需加强对正面舆论的引导,在校园当中需要营造积极向上以及和谐的校园舆论环境,针对贫困生的自尊与隐私等需要及时保护,避免贫困生的隐私或者信息等在校园当中散布。防止其他学生为贫困生贴上标签,进而对贫困生的日常生活以及心理健康等造成影响。[7]学校方面需要让所有的学生意识到,扶贫工作和资助贫困大学生的工作是公平的体现,并非对贫困大学生的歧视,在校园中形成良好的扶贫帮困行为。还可在校园中对国家的资助政策做好积极宣传,使贫困学生对国家的政策能及时了解,增强大学生的爱国情怀,感受到学校的温暖与关怀。创建校园公众号或者校园官方微博,在公众号与微博宣传寒门子弟成才或创业的事迹,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贫困大学生的发奋图强意识,不断提高贫困大学生的相对获得感。

(三)加强心理引导

在精准扶贫背景下,为提高贫困大学生的相对获得感,不仅需要加强资金方面的支持,还需做好学生的心理引导工作。提高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品质,实现学生的精神脱贫。

需做好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增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免疫力。在校园中针对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实现多元化发展,可通过讲课、讲座或辅导,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让贫困大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提高自身的自信心,树立正确思想价值观念。还可采用同伴教育的方式,让学生彼此之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同伴教育可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针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较强的针对性,针对大一的贫困学生,对其展开心理教育工作可以从生活方面或者人际方面展开。针对大二或者大三的学生,可以从学业方面和感情方面展开心理教育工作。帮助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积极面对未来的面试或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相对获得感。

同样,须构建心理预警机制。学校方面需要意识到心理危机预警的重要作用,不断提高心理危机预警意识。无论是高校的领导者还是辅导员,都要给予该项工作充分的认识,在校园中定期开展相应的心理教育工作,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疏导。针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情况需要设立心理危机汇报制度,及时发现贫困大学生心理存在的问题,针对贫困大学生存在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保证贫困学生心理健康,为学生未来更好的发展提供保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精准扶贫背景下,为提高贫困大学生的相对获得感,需要学校方面肩负起责任。针对贫困大学生需要及时做好调查工作,为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与资助,为贫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等提供保障,缓解其经济压力,不断提高贫困大学生的相对获得感,为学生未来的发展与进步提供帮助与支持。

猜你喜欢

贫困学生贫困生资助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陕西全省教师结对帮扶贫困学生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遭车祸仍信守资助承诺
筹资百万救助贫困学生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
克力朩倾心捐助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