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建构

2020-01-19袁婷婷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11期
关键词:共同体大学教学模式

袁婷婷

(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 盐城 224000)

引言

大学英语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传授学生听说读写译等技能,培养他们的英语素养和运用能力。在当前网络时代下,教育信息化的飞速发展,转变了传统的教学情景和教学方式,催生了多种多样的教育模式,在实践教学活动中也应充分体现出协作、自由、共享、互动、探索等新特征。其中学习共同体便是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兴起的,这种合作式的教育理论既能够促进师生互动,同时也能促使各种思想理念的相互碰撞,通过共同体内部成员的积极努力,最终实现预期目标。

一、学习共同体的概念

(一)学习共同体理论

“共同体”这一词汇起初是由德国著名社会学者滕尼斯在其创作的《共同体与社会》中提出的,他通过“共同体”来充分强调基于自然情感一致所建立的关系亲密及排他的社会关系或是群体生活模式,这种关系或模式产生人情味浓厚的生活共同体。早期共同体提倡的是一种自力更生的人类幸福精神家园,但在社会不断发展中,其含义变得越发丰富。在教育教学领域,知名教育专家伯耶尔在1995年率先提出了学习共同体这一概念,随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其也展开了深入研究,可在学术界并未对学习共同体做出统一的界定。其中赵健给出的阐释最具代表性,他认为:“学习共同体是一种有关学生的社会性安排,能基于共同知识建构目标,为学生提供一种社会交际活动,并以活动为载体,在交互过程中蕴藏着多个层次的参与。学生自身从不同水平与视角参与到围绕知识的协作、探讨以及评价中,从中得到他人的支持,在构成共同体的统一性知识过程中明确个人身份。”[1]

(二)大学英语课堂学习共同体

大学英语课堂中的学习共同体实际上是在平等、自由、民主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所构建的,英语教师以民主商榷的方式在制定教学目标、挑选教材、设计教学活动等诸多方面给予广大学生公平的参与权利,以此来全面提高课堂教学、学生实际需求与个体目标实现间的相关性,极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对英语课程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同时也提升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整体满意度,使其真正成为对个人学习负责且具有自主权的主体。沟通对话是英语课堂学习共同体最常规的一种学习方式,语言交流属于合作性的实践行为,学生的语篇管理水平、语言替换能力、保持对话所需的各种技能,只有不断架构会话以及协商意义才能得到提升。因此,教师讲解预定教材知识将不再是教学活动的唯一形式,对话沟通、合作反思与人际互动等因素被融入到教学中,充分实现了协作性与个体性活动的高度统一。开展合作学习是大学英语课堂共同体采取的主要教学方法,因为合作小组内部成员之间协商性的交谈为交际提供了重要的支架,英语能力较为出色的学生可为语言能力偏弱的学生提供标准规范的语言形式,以此来帮助他们提高语言综合能力。此外,小组合作过程中的语言输出也能让组内成员积极踊跃地加入到语法认知实践中,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内化所学的语言知识。

二、当前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知识学习问题

人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产物,有着鲜明的社会性特征,与此同时,还是文化进步的产物,带有显著的文化印记。在我国,教师从古至今都是文化知识与权威的化身,他们肩负着传授知识、解答疑惑的重要职责,既是知识的传递者,也是教学活动的监督者、把控者、管理者。中国传统文化注重集体精神和行为,因此学生往往不愿在课堂上承担相应的责任,更不愿积极表现自己、不愿主动回答问题、不愿与教师之间进行交流沟通,长此以往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变成了教师的主场,学生习惯被动听课。这将严重影响学生构建英语知识意义,无法实现知识分享。并且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过于注重单词、语法的正确阐释,在他们看来只有真正掌握这些知识,才能促进英语学习,导致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就是社会文化。

(二)学习策略运用问题

新颁布的《教学纲要》与《教学规定》均强调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及能力,但大部分学生从迈进学校后便没有开展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在过去的学习中,大部分学生早已习惯教师讲解、学生接受的传统模式,若是课堂上不做笔记,不掌握一些词汇、语句和语法,会让学生感到自身知识积累不足。进入高等院校后,他们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崭新的、轻松的、灵活的自主学习模式,特别是在大学英语网络教学中,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会下降,无法严格要求自己,经常运用网络进行其他与学习无关的活动。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但通常也只停留在形式上,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对此,在目前环境下,教师应积极介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作用,努力提动学生自主与合作学习能力。

(三)学习工具使用问题

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规定》中明确指出,转变教师的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实施以网络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的全新教学模式。在我国上千所高等院校中,目前都充分实现了信息化教学。可对于大学英语来说,其开展的网络教学只是单纯地将课程转移到网络平台上,依旧延续的是灌输式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让教师变成了教学活动的管控者,而学生则是被动接受知识,网络教材提供的依然是教师所讲解的知识,网络以及现代多媒体是广大教师日常教学的辅助工具,也是学生上传学习内容的主要渠道。开展网络教学是当下教育形势发展的基本需求,可现阶段大学英语这种网络教学模式,却只是开发了网络传播功能,并未体现出网络这一认知工具和学习间的本质联系。

(四)学习氛围营造问题

传统教育理念认为,院校教育属于特殊教育情景,应将学生完全隔离出来,并将他们所学内容抽象提取出来,通过有别于日常生活实践过程中知识积累的方法来开展教学。在这种教育理念影响下,很多学生在学习英语时,普遍对语法知识比较重视,不断练习各种句型,围绕语法分析进行学习。久而久之,会导致学生的日常学习与意义情景相互脱离,进而出现哑巴英语的情况,无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

(五)教师水平素养问题

大学英语教师的个人素养和教学能力,将直接影响着广大学生的英语实践运用能力的高低。近些年来,因我国各大高校不断扩招,导致大学英语教学任务越来越来繁重,生源的增多加剧了教师的工作压力,部分教师甚至在超负荷工作,充分反映出当前大学英语师资不足的现实问题。与此同时,繁重的工作加上长期不受重视,让英语教师少有机会进行培训与进修。并且,许多英语教师自身信息化教育意识不强,目前依旧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传授知识,英语师资团队的整体水平和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基于学习共同体有效建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一)制定学习共同体学习方案

我国教育部门早在2007年就出台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规定》,其中明确指出:“各大高等院校应积极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采取基于互联网和课堂的混合教学模式,转变过去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模式。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应以先进技术,尤其是网络信息技术为依托,让英语教学、学生学习能够不再受到时空条件的束缚,促使其向特色化、自主化的方向迈进。这种教学模式应充分体现出大学英语教学的趣味性、专业性以及实践性深度融合的原则。”[2]在学习模式方面,有关专家认为:“网络教学中通常包括两种学习模式,其一是特色化自主学习,其二是合作学习。而网络学习社区则是上述两种学习模式实施的最佳平台。”在2005年,全球远程教育著名教授古纳瓦德纳便提出:“实施网络教学最理想的方式就是成立网络学习社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运用学习共同体理论,正是让广大学生能够在真实的情景中,一个知识资源丰富的文化境脉中,一个可扮演多重角色、多种身份的网络世界中学习,这样的学习模式可从根本上实现英语学习的趣味性、专业性、实用性[3]。

(二)将社会文化融入课堂教学

大学英语教学的终极目标不只是单纯地培养学生出色的英语综合素养和能力,也要强化他们的文化素养,这样才能真正满足当代社会建设与国际交流的需求。大学英语知识的学习既要有助于学生认知的发展,还要有助于完整意义层面的人才培养。对于学校教育来说,不仅要注重学生理性与深刻反思的培养,同时还要积极引导他们像在现实社会那样彼此分享文化知识。学生日常学习要摆脱课堂学习中的个人主义,应汲取良好工作氛围中的共享智力。学习共同体是基于建构主义而发展的,其注重知识的社会文化来源。具体来看,首先,学习共同体创建的是一种彼此分享、共同享有、相互协作的文化,重点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以及共同体观念。其次,学习共同体注重社会文化中的学习和共享,对重新架构学生的社会身份高度重视,力求让学生逐渐从参与共同体的边缘者发展成共同体的内部成员,真正成为一个相对成熟理性的社会文化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者。在学习共同体背景下,教师和学生充当的都是学习者的角色,这将极大程度地促使平等、亲密、和谐、民主、稳定师生关系的建立。

(三)转变传统被动的学习形态

构建某种身份的过程,是对人作为社会共同体内部成员经验展开的一个有意义的商榷过程,知识是学生在相应的情景下,通过他人的指导与帮助,借助必要的资源素材,利用意义建构的方法而获得的[4]。当学生以往的隐性知识无法为新问题提供正确答案时,就需要他们完善过去的知识图式,根据重新诠释或是丰富以往知识结构,来得到新的深层理解。若是学生自身能力无法解决当下问题,可通过合作的方式来架构知识意义。在学习共同体的角度下,学生应是大学英语课程知识意义的积极构建者,同时也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以及实践者。而英语教师的身份角色,则是从知识的传递者逐渐变成了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引导者以及推进者。网络教材提供的知识将不再局限于教师讲解的内容,而是变为学生积极构建意义的目标,网络与现代多媒体技术不再是英语教师教学的主要手段,而是变为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和探索英语知识的一种先进工具。

(四)重视并加强真实情景创设

与文化始终相伴的是学习行为的真实性,国外知名教育心理学专家米勒和基尔帝亚对日常交流对话中的词汇学习与字典中的词汇学习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通过日常对话来学习词汇要比从字典中学习词汇的效率更高,既能了解词汇的含义,也能掌握合理运用的方法。因此,在20世纪80年代末,西方众多学者便大力提倡让广大学生融入到真实活动中,切实感受学科领域理论工具的运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充当着活动从业者的角色,要利用工具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但对于建构主义下的学习共同体来说,其强调的是学习的生活情景,即以一种客观存在或是模拟的形式,包括结构性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进入这种从他们以往经验与现实世界的运用中所提炼出来的情景,真实感受问题思考、探索与解决,从而深化学生对问题的认知与理解。

(五)形成利于师资发展的共同体

新时代对教师个人专业发展提出全新要求,在推动学生积极、协作、探索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怎样促进个人专业发展,是当下大学英语教师应重点思考的问题。当学习共同体变成一种新兴学习组织模式时,其也会成为广大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形式,国外许多知名专家教授和有关的教育研究团队都对教育人员专业发展共同体展开过研究,并获得了显著的成果。在具体的网络学习共同体中,学生与教师可一同学习,还可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在专业培训以及进修机会有限的情况下,教师可借助网络平台与同行进行互动交流,彼此分享工作经验和方法,以此来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全面提高个人的业务水平与综合素养。

结束语

学习共同体代表着众多学生一同探讨问题、合作学习、相互分享心得,以期营造一种自由、合作、独立及轻松的学习环境。知识的深度融合与有效方法的运用将有利于深化学生的认知和理解,从理论层面上看,学习共同体可以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崭新的教学指导观念和方法策略,可真正帮助大学英语教学解决过去的不足和问题,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和质量。但怎样更好地运用学习共同体,还需要广大英语教师进一步地展开探索和挖掘。

猜你喜欢

共同体大学教学模式
“留白”是个大学问
爱的共同体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大学求学的遗憾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