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导向视域下的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课程教材设计研究
2020-01-19彭兵转
彭兵转
(哈尔滨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哈尔滨 150080)
一、相关研究概论和背景介绍
国内外关于跨文化交际教材的研究内容及特点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教材的研究视角方面,具有多样性、多视角性,如跨文化交际视角、学生需求视角、话语视角、语境视角等(Scollon et al,1994;Kathpalia,1997;Mullin,2013;郏莹、陶瑀,2017)。二是教材的研究层面方面,较为全面,包括英语类和小语种类(刘粉丽,2007)。英语类又分为初中英语(李谷平,2003)、高中英语(唐霜,2011)、大学英语或高职英语(杨新焕,2011;郑燕、陈雪芬,2015;应琼,2017;索格飞等,2015)等。三是教材的研究内容方面,涉及跨文化交际课程教材的编写对策、模式、结构、主题内容选择等(Sercu,2001;Wang,2011;Jauregi et al,2011;迟若冰,2010;陶续,2017;应琼,2017;赵亚军,2018),还涉及教材特征研究(李华、李斌,2012);四是教材评价研究方面,如教材的内容评价研究、教材的习题评价研究和教材的总体评价研究等(Jiang,2009;郑晓红,2018),以及教材中的中国本土文化元素融入研究或建构研究(金卫国,2006;欧光安、严若芳,2016;刘芬,2020)等。
2020年6月1日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应全面推进高校课程的思政建设,发挥高校课程的育人作用[1]。跨文化交际课程作为课程思政建设与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栖息地,其教材板块的设计应平衡中外双向文化,使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跨文化交际教学与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相互促进、共同前行。同时,其教材中的跨文化交际任务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如何提高学生的跨文化知识水平与交际能力,如何提高学生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提高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表达能力,建构良好的跨文化学习氛围。
然而,国内现有的跨文化交际课程教材或是选择引进西方原版教材,或者自编教材,大多都存在某些不足,并不能完全满足以上需要,比如:国内关于跨文化交际的教材大多受国外相关教材体系的影响较大,在内容上对国外教材的借用率较高,原创性不够,未能考虑本土化特色;未能紧跟学科动态,缺少较新的理论支撑,与时俱进性不强;西方教材虽语言地道,能够详细介绍西方文化模式、文化特征等,但教材主要由西方本土学者或专家编写,多数未涉及我国本族文化,单向性较强,这本身就是文化不平等的一种体现;国内教材的设计大多缺少课程思政元素,重视目标语国家的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不足;关于跨文化交际教材的研究较少,以“跨文化交际”和“教材”为主题的文献(据CNKI统计)数量仅700余篇。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主要从跨文化交际课程教材的设计导向、设计理念和设计要素三方面探讨如何合理设计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课程教材。首先,本文提出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课程教材设计应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符合中国的实际国情,打破中西文化的失衡现状。其次,本文提出了“以本促设,以评促设,以学促设”的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课程教材的设计理念。再次,本文论述了分别与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课程教材设计理念相对应的三个设计要素。本研究旨在为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课程教材提供一个行之有效的设计建议,期待其对跨文化交际教育教学具有良好的反拨作用,为服务国家,培养出合格的、具有国际视野与中国情怀的跨文化交际人才提供一些参考。
二、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课程教材设计的理论基础
在文化的诸多要素中,对跨文化交际影响最大的便是价值观[2]。价值观是用以进行选择和解决冲突的规则(Rokeach 1973),价值系统反映了什么是期望的、必须做的、禁止的,它不是具体行为,而是判断和约束行为的标准系统(Albert 1968)。笔者指出价值观是一种认知和行为倾向,是指引人们认知和行为的标准概念集。价值观是区分不同文化的核心要素,反映了不同文化的本质特征。在跨文化交际背景下,文化的差异源于价值观的差异,这种价值观的差异性又导致了语言使用者存在着对跨文化交际知识、认知、言语、态度、技能、行为和对其解释等的差异。我国大学生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跨文化交际中判断和约束自己言语、行为的标准体系,应时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文化价值根基。
大学期间,学生的价值观处于正在形成阶段,跨文化课程可以让学生学习了解到不同文化思想,如果不关注中国形象与本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涵、本质特征及底蕴等,便会很容易受到西方价值观的影响,丧失我国文化自觉与自信的立场。所以,作为跨文化教学的重要载体——跨文化交际教材的设计与编写应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融入教材的结构、框架与内容中,为跨文化交际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思想保障。同时,还会为培养出合格的国际视野与家国情怀兼备的跨文化交际人才提供思想保障。
三、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课程教材的设计理念
笔者提出“以本促设,以评促设,以学促设”的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课程教材的设计理念,以更好地发挥教材设计本土化、评价量表及学生学习对跨文化交际课程教材设计的促进作用与反拨作用。其中,“以本促设”即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材设计应该本土化、中国化,应时刻围绕我国特有的、适合中国国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及跨文化交际的教学培养目标,以此推进教材设计的中国化。“以评促设”即设计适合中国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评价量表,增加形成性评价内容板块,以此作为跨文化交际课程教材框架结构的依据。“以学促设”中的“学”主要指让学生加强中西方文化的双向对比学习研究,力图平衡中西方文化,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多元文化的多元性特征,以此来进一步优化教材的设计。基于此设计理念设计出的跨文化交际教材,一方面能够使教师系统、全面地传授中、西方文化的知识与特征等,提高跨文化交际教学的质与量,真正实现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培养目标;另一方面能够使学生深入学习、了解中西方文化,切实提高学生与西方人交流与沟通的技能,端正对西方文化的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取向,在与西方人交流时,可以传播中国文化,使中国文化国际化,提高思想觉悟和文化自信。
四、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课程教材的设计要素
根据“以本促设,以评促设,以学促设”的教材设计理念,笔者提出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课程教材设计应遵循的三个要素:跨文化交际课程教材设计应本土化,应参考本土化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评价量表,应突出中西文化对比,平衡中西文化。
(一)教材设计应本土化
笔者认为,跨文化交际课程教材应本土化、中国化,赋予其中国特色,以满足国内跨文化交际课堂教学的需求。跨文化交际教材的板块设计和内容设计都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应符合中国国情,还应基于适合中国国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内涵和跨文化交际教学培养目标。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语言使用者利用外语(目标语言)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流互动的能力,这种交流与互动不仅涉及目标语文化,还涉及本族语文化。具体而言,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语言使用者的跨文化知识(包括文化知识和交际知识)、态度(包括对本国文化的态度和对外国文化的态度)和技能(包括语言技能和社交技能)[3]。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培养目标是让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具备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相关知识,提升对中西方文化的态度,提高用中西方文化知识进行交流的语言和社交技能,具有表意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要让学生坚定文化自信。而要实现这一培养目标,便需要平衡教材中本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内容的占比。我们认为西方文化与本族文化内容的比例应该基本一致,确保学生的本土文化的输入量,了解本族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提高自己的民族文化认同感,提高本土文化的输出能力。
(二)教材设计应参考本土化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评价量表
笔者主要基于跨文化能力多维度模型(Byram 1997)、跨文化能力评价量表(A YOGA FORM)(Fantini 2000,2006)和联邦国际生活体验(FEIL)研究项目跨文化能力评价量表(AIC),涉及跨文化知识、态度和技能三个方面,修改并设计出一套本土化的、适合中国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评价量表[4]。该量表包含7个维度,37个变量,分为5个评价等级:1代表十分了解或具有此类知识、态度或技能;2代表了解或具有大部分此类知识、态度或技能;3代表比较了解或具有此类知识、态度或技能;4表示了解或具有一小部分此类知识、态度或技能;5表示不了解或不具有此类知识、态度或技能。该量表中,既充分考虑到了西方文化元素,如西方的文化知识、对异国文化的态度、跨文化交流和认知技能,又融入了中国文化元素,使学生具有中国意识、家国情怀、民族自信,能更好地学习和体会中国的优秀文化。我们可以让学生参加该评价量表的测评,根据统计出的测评结果,发现问题,找出学生在跨文化交际知识、态度、技能方面存在的不足,这些不足与问题为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课程教材的内容安排、板块设计、跨文化交际任务的编排等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与指向性。
(三)教材设计应突出中西文化对比,平衡中西文化
“文化跨越时空,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形式……作为交流、革新和创造的资源,文化多样性为人类所必需……”(UNESCO,《文化多样性全球宣言》,2001)国际化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需要我们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差异性,要求学生具备与多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沟通的能力,但同时还应具备批判性文化意识,既不能盲目地全盘接受国外文化,也不能盲目否定国外文化。因此,在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材的设计中应增加中西文化对比板块,突出中西文化对比。在对比中,分别深入挖掘中西方的不同文化体系与深层价值观念。该板块应强调双向文化导入的理念,在详细介绍多元文化的同时,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并分类别对比中西方文化,如餐饮文化类别、婚礼文化类别、节日文化类别、着装文化类别、教育文化类别等等。具体而言,我们可以分类别设计中西文化对比案例任务,一方面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西方文化知识,熟悉、剖析并总结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及其反映的不同价值观,通过案例任务,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对不同文化的理解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促使并鼓励学生更好地学习、体会中国优秀文化的内涵及其本质,锻炼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文化的能力,提高学生向西方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文化的能力,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发扬与传播我国文化的精髓,提高思政觉悟,是提高中国的国际形象、推动中国文化走向国际化的一个重要路径。
五、结束语
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材是跨文化交际教学的重要介质与工具,同时也是跨文化交际教学的重要依托与依据,融入了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因此,其设计的可行性和科学性无疑会促进中西双向文化交际的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本研究有助于学生增强对不同文化体系的碰撞与融合的敏锐性及敏感性;形成文化平等观,并批判地看待不同文化;促使学生掌握中西方文化知识、交际技能,用正确的态度看待中西文化,以顺应全球一体化经济和国际多元文化大背景下的对人才的需求;有利于完善和加强今后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课程教材的开发与建设,满足新时代要培养合格的跨文化交际人才和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