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场依存认知风格窥探原版绘本在英语启蒙中的积极作用

2020-01-19陈岷婕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11期
关键词:母语语法绘本

陈岷婕,邹 青,梁 爽

(绵阳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

一、概述

在语言学习和习得中,存在很多认知变量影响到了语言学习的结果。其中比较重要的就是场独立/依存的认知风格,这是一个个体差异变量。场认知风格的概念最早是美国心理学家赫尔曼·威特金于1962年提出来的,这两种认知方式反映的是个体对于信息加工的两种方式。场依存指的是学习者较多地依赖自己所处的周围环境的外部参照,从环境中提取信息定义知识。场独立指的是学习者较多地依赖自己的内部参照,不容易受到外来因素干扰自己的学习认知过程,因此场独立/依存对于英语学习的结果也有一定影响。本文将从场独立/依存的角度来探讨原版绘本在英语启蒙中的积极作用以期对小学英语学习产生正面影响。

二、语言习得的必备条件

(一)输入假说

在母语习得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儿童的语言习得和语言发展规律。 首先,在小孩儿具备说话能力之前,就是大量源语言输入。从克拉申提出的输入输出假说来看,在语言输出以前,必定要有大量的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而母语习得的过程恰好就符合这一假说。一个小孩儿能顺利习得母语,有两个必备条件:第一个必备条件是大量的可理解性源语言的输入,即我们所说的真实语言环境,输入内容是可理解性的。也就是说,目前学习者的语言理解水平处于i阶段(i代表语言学习者现阶段的语言水平),那么可理解性输入的水平应该达到i+1,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习者的语言学习进步。如果源语言的输入水平是i+2,大大超过了学习者的理解力或者是i+0,完全符合目前学习者的状态,是没有办法达到语言习得进步从而完成语言习得目标的[1]187。

第二个必备条件就是发音器官和听力系统的完备。这并不在本文讨论之列,但却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本文假设研究对象是正常的。

(二)语言认知发展顺序

从发展心理学讲,在此阶段,儿童对图片、符号、直观的认识和解读大约是在5岁以前,这期间儿童都是处于大量的语言输入阶段,同时有输出,随着输入的增多以及认知水平的提高,语言输出也越来越顺畅,表达能力也越来越强,输出的句子也越来越符合母语的语法规则。这恰好也印证了语言学家克拉申的理论: 儿童在习得母语时, 要经历沉默期、语法干扰期、提高期和上升期四个过程。“沉默期”即为期大约一年的“听”的过程[2]。那么在约一年左右的可理解性母语输入之后,1岁左右会开始简单发音,随着可理解性的输入越来越多,儿童的输出也会越来越丰富。慢慢地从单向输入变为了“输入+输出”模式。没有人会对他们有更多的期望,比如期望他们立即能读能写或者能翻译。

5岁以后则开始进入了识字以及拼读阶段,之后7岁入学则开始了读写阶段。也就是说,母语习得的自然顺序就是听、说、读、写。可以说,读写是语言习得的高级阶段,而基础阶段就是大量的可理解性语言的听力输入。

三、语言习得的机制

根据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论(Universal Grammar),儿童一出生就具备了语言学习机制, 在头脑中就有一套普遍语法机制,从出生接触到外部环境的语言伊始,这种机制就开始像成人的语言机制一样在“工作”了, 即婴儿凭借这个普遍语法去分析和理解后天语言环境中的语言素材,然后通过后天语言获得装置(LAD—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实现由普遍语法向个别语法(不同语种不同语法)转换的过程。而且人类神经基础决定了儿童具有先天的语言学习的能力,这就是母语习得的自然顺序及其机制。在习得的过程中,不需要大人讲解语法规则,不需要大人进行语言翻译,也不会要求在听说阶段进行读写,一切都是自然习得,那么根据语言习得的自然顺序和克拉申的输入输出理论,第二语言习得也遵循这么一个顺序:在大量的真实语料听力输入的基础上实现口头输出,再实现读和写。那么最早我们进行绘本阅读,也是不需要父母进行翻译讲解的。

四、关键期假说

根据克拉申的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在这段关键期里,一个有机生命体的某些外部条件对于有机体的影响可以超过在其他时间所能达到的程度,简单来说,人的一生中有一个固定的时期比其他任何时期都更容易习得语言,过了这段时期以后,一般很难习得完美的母语[3]。而神经生理学家研究表示,10岁以前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期。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艾里克从神经生理学的观点系统阐释过语言学习关键期, 他认为,大脑从两岁开始分化左右半脑的功能(lateralization),在边化完成前,人类使用全脑在学习语言,而11—19岁大脑边化完成,从此语言由左脑负责,边化以后语言学习肯定不如全脑期学习语言效果好,因此也证明了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的存在以及必要性。即进行语言启蒙,越早越好。

五、情感过滤假说

从克拉申提出的监察模型中的情感过滤假说来看,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在外语学习中造成的结果影响也不尽相同[3]。情感屏障能妨碍语言学习者充分理解可理解性输入i+1,也就是当学习者自我潜意识里对语言学习有抗拒或者有受挫感时,会自动升高情感屏障阻碍自己听懂或者读懂所输入的语言,即便这个所输入的语言水平仅仅是i或者i+1,这样就让所输入的语言对于语言学习或者习得无法起到促进作用。反之,当情感屏障弱的时候,同时语言输入水平处于i+1,就能顺利促进语言的习得。可以这么说,i+1这种可理解性输入是语言习得的促进因素,情感过滤机制则是限定因素,在语言学习中,学习者的情感过滤机制弱,则能更好学习英语。对儿童来说,情感过滤机制尚未建立或者自我发展还不完全,情感过滤机制较低,比起成人来说,语言习得更容易,因此从这一点来说,越早进行英语启蒙,对今后的语言学习越有帮助,最明显的优势则直接体现在小学英语的学习过程中,而且绘本以其独特的绘画方式,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和好奇心,也是不会升高儿童的情感过滤机制的。

六、场依存认知风格与英语启蒙

(一)场依存的定义

首先,场依存指的是学习者较多地依赖自己所处的周围环境的外部参照,从环境中提取信息定义知识。场依存有它积极的一面,场依存者能准确地宏观把握图片并能准确地看懂意图或者主旨。他们会先看到整体,先从整体去理解再看到局部细节,同时也能看到整体和局部的联系。

(二)儿童场依存风格的特点

从场独立/依存的角度来看,也能解释成年人和儿童在语言学习方面的不同。 普遍地来说,儿童主要是采用场依存认知方式,使用场依存的认知方式恰好非常适合利用英语原版绘本进行启蒙。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在儿童的前运算期的儿童依赖表象进行思维。图形认知能力就是从这个阶段开始慢慢培养的[1]47。在这个阶段, 大部分儿童不识字或者刚开始学习识字, 但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看图能力,而看图能力和场依存的认知方式刚好契合,儿童也就是运用场依存的方式帮助自己在前运算期从图形图片中获得自己的思考与理解的。

(三)绘本的定义

绘本指的是以绘画为主,并附有少量语言文字的书籍。儿童绘本善于运用图画表述某一特定主题,是学龄前和学龄儿童的启蒙读物。绘本提供多种用途,可以认识事物,还能学习语言文字。语言作为绘本故事辅助载体, 有趣简练, 生动易读, 节奏感强亦能很好地吸引幼儿注意力。在大量阅读原版绘本的过程中,儿童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着探索力、想象力,塑造人格、世界观,同时也顺便通过短小精练、地道、幽默、风趣、反复连续的句子或者有韵律的歌谣来获得语言上可理解性输入。

(四)场依存认知风格对绘本阅读的促进

1.场依存与语言获得机制结合

根据场依存认知风格研究以及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儿童对于图片的理解解读优于文字记忆,图片能帮助儿童对文字进行理解,直观直接进行音、物对应。并不需要大人对所朗读的英文句子进行解释或者翻译,儿童就能从图片以及图片中人物的表情、细节中获取某一个发音对应的意思。

随着原版绘本中呈现的真实生活故事带来的大量真实语料的输入,包括原汁原味的句式及丰富的词汇,加之绘本中各种生动形象不同画风辅以低龄绘本中的节奏、韵律、精炼的语言,再配上生动有趣的音频,就如同在母语习得的一开始,儿童通过听力刺激获取到的语言信息一样。在场依存认知方式的引导之下,启动自身的普遍语法机制去分析和理解后天语言环境中的语言素材,然后通过后天语言获得装置(LAD—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在大量真实语料语言输入的前提下,实现第二种语言输入的内化,从而在较短时间内学会另一种语言。而这种学习与归纳能力是与生俱来的,也是自我无法察觉的潜意识行为,也就是前文所述的无意识获得的“隐形语言能力”,隐形语言能力和隐形语言知识获得越多,语言习得的效果就越靠近“母语学习者”。

值得注意的是文中提到的普遍语法机制和后天语言获得装置,随着人的年龄增长、器官发育成熟,也会慢慢退化,同时语言技能趋于稳定,最终普遍语法不再起作用,因此抓住语言习得关键期通过原汁原味英语语料的大量输入进行启蒙是非常重要且非常必要的。

2.场依存与可理解性输入

这种语料的输入是否属于i+1的范畴呢?答案是肯定的。与此同时,父母还需要利用绘本与儿童一起进行阅读,即亲子阅读。在此之前,父母也可以通过原版配套音频的播放去模仿来纠正自己的发音,学习一下绘本内容,便于给儿童讲授绘本。而在绘本讲授的同时,如同母语习得一样,父母无须对绘本进行翻译和解释,由于儿童独有的场依存认知风格以及儿童对图片认知的优先性、敏感性以及直观性,儿童能够通过绘本图片整体到细节理解到所输入语言的意思。何况绘本的语言本身就简短明了,精练易懂,方便儿童模仿并建立语感基础。所以英文绘本的听觉输入属于可理解性语言。加之由于儿童基本上都是场依存型读者,依靠图片整体与细节也能深刻理解绘本所表达之义,这也是符合儿童认知的“意义先行”原则。因此,这种输入是有效的,能促进语言习得。

3.场依存与情感过滤机制结合

根据克拉申的情感过滤机制,在语言学习中,学习者的情感过滤机制弱,则能更好地学习英语。一般来说,学习者在焦虑情绪低的情况下更容易习得语言。而儿童越早接触英语,英语的切入越自然,越贴近生活,越有吸引力,越满足儿童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而英文绘本恰恰提供了这么一个自然且贴近生活并对儿童具有超强吸引力的一个学习媒介。即:在英文绘本的阅读中,儿童为了满足自身好奇心,调动自己的认知机制,尤其是儿童都是采取场依存认知方式,从所输入的音频或者父母的阅读声中,结合绘本的夸张的图片、色彩斑斓的绘画中来形成自己理解和阅读故事的动机,加之没有外来压力,没有既定学习目标,仅仅只为了满足自我学习动机,再加上所输入的内容处于i+1这么一个可理解性输入的程度,儿童本身是不焦虑的,是充满好奇和求知欲的,那么情感过滤机制是很弱的, 再加之婴儿一开始是没有自我意识,随着年龄增大,认知扩展,慢慢地了解到:“我”就是我,“我”是与众不同的。随着自我意识进行发展,才会慢慢建立起情感过滤机制。因此,在这期间采用亲子阅读原版绘本的方式是同时利用了儿童的场依存认知风格,又不会提高儿童情感过滤机制的一种途径。

七、综述

语言学习是一个系统的自我领会过程,此过程与儿童的母语习得过程极其类似。不论是从语言习得关键期、从普遍语法论、从大脑侧边化理论,还是从情感过滤机制以及学习动机,还是本文的独特视觉——儿童的场依存的认知风格来说,原版英文绘本中简洁地道的文字与大量优美的图片相互结合的过程,则是绘本阅读中看图和释义的理解转换过程。处于前运算期的儿童能发挥自主性和想象力调动自己的场依存认知机制,充分理解图片整体到图片细节,从而理解主题故事意思。在这个过程中再配合原版绘本音频输入,同时从听觉和视觉上进行大量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犹如锦上添花般夯实了英语语言的听说基础。如前所述,语言习得的自然顺序就是听、说、读、写。听说基础越扎实,随着认知水平提高,坚持绘本阅读,就能让英语学习过程越贴近母语习得过程,也会更愉快、更轻松、更自然地过渡到英语语言的“高级阶段”,即读、写阶段,为小学英语学习铺平道路。

因此,从场认知风格的角度来说,原版英文绘本在英语启蒙中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英语学习之路起始于原版绘本听读与阅读,原版绘本确实在英语启蒙和小学英语学习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猜你喜欢

母语语法绘本
绘本
绘本
母语
绘本
跟踪导练(二)4
KEYS
Keys
Book 5 Unit 1~Unit 3语法巩固练习
母语
我有祖国,我有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