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德技并修育人评价机制

2020-01-19周海琴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11期
关键词:工学育人机制

周海琴

(江苏旅游职业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0)

引言

高职院校是职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是推动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关键力量,在人才培养中,主要以专业技能培养、实践能力养成为根本。然而在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发展对专业型、素质型人才的需求逐渐提升,因此高职院校应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思想教育与文化教育,切实做到德技并修、工学结合,使高职院校逐渐明确人才培养的定位,确定专业教育的方向。而为有效提升工学结合与德技并修的质量,需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通过评价与监督,探寻高职院校在工学结合与德技并修中所存在的不足,进而帮助教师调整并改进当前的教育体系或模式,充分发挥工学结合、德技并修在职业教育中应有的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评价机制的构建,必须建立在教育机制的基础上,唯有如此,才能形成更符合时代发展的教育评价体系。

一、工学结合与德技并修的构建要素

工学结合与德技并修的构建要素主要由环境要素、介体要素、客体要素与主体要素构成。通常来讲,工学结合与德技并修的主体要素主要指高职院校承担教育育人任务的个人或组织,主要包括校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高职院校、行业协会、合作单位及职教集团等教师(学生管理员、教学管理员、专任教师)、合作企业的负责人、兼职教师、技术专家等等。在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与德技并修机制的有效落实和顺利运行,需要教育主体充分发挥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与价值[1]。而客体要素主要指高职学生。在育人机制建设中,增强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是育人机制得以有效落实的重要环境。其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与理想信念则是青年学生专业成长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工学结合、德技并修实现共建精神和大国工匠等目标的基础保障。介体要素具体指工学结合与德技并修的方法与内容。高职院校应坚持将工匠精神、职业道德、思政教育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能力、知识及素养,使其获得良好的人文素养、身心素质、专业知识、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及通用能力。最后是环境要素,环境要素主要指工学结合和德技并修在运作中所有与之产生关联的外部状况和客观条件,具体包括微观环境、宏观环境。其中宏观环境包括行业政策、国家方针、社会对教育的认同等。而微观环境则包括企业环境、学校文化环境、学风环境、家庭环境及相关的硬件设施等。

二、工学结合与德技并修的运行机制和附属机制

(一)工学结合和德技并修的运作机制

构建人才培育方案是切实落实工学结合、德技并修机制的基本途径,同时也是深化工学结合、德技并修机制的关键抓手,高职院校在构建人才培育方案时,通常是根据我国相关的教学标准及要求,对人才培养规格、培养目标、教学实施及课程体系进行整体设计,主要涉及到各环节、各要素的全过程、全方位、全员育人的思想理念[2]。其中三全育人是人才培育方案的现实表征与实现主体,重点强调了职业教育参与者的主体地位,指出了社会、企业、学校都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场所,教师、企业、社会应利用企业文化、行业文化、学校文化等思想理念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培育学生,使其成为符合现代专业特征的职业素养与职业伦理,形成积极向上、精益求精、团结合作、爱岗敬业的工匠精神,从而将工学结合、德技并修机制融入到职业教育的全过程,使学生在入学教育、理论教学、校内实训、社团活动、认知实习、顶岗实习、跟岗实习、社会实践以及毕业设计中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平与专业技能,将学生培养成技术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优秀人才。在具体实践层面,工学结合和德技并修的育人机制主要是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方式运作的。但与传统的校企合作不同,在工学结合背景下,青年学生可根据课程进度,随时进入企业工作,切实破解课程教育与社会发展相脱节的问题,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与专业技能。在教学层面,工学结合德技并修更加关注人才培养,更加重视对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的培养。普遍通过构建结合企业、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发挥教师与企业专业的育人功能,使教育充分融入到校企合作中,切实地提升了高职教育的质量与效率。具体来讲,企业及院校应抓住学生求知欲强、自主意识高、思想活跃、实践能力强,但自律能力、基础知识、学习能力不足等特征,利用现代新型的教学理念与方法,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与积极性,使学生在工学结合的过程中,受到教师、企业专家、企业师傅的思想影响,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平、职业素质及身心素养。

(二)工学结合与德技并修的附属机制

首先是激励机制,高职院校在构建工学结合、德技并修育人机制的过程中,需要通过激励机制激发学生、教师在育人机制构建中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实现既定的育人效果。而要构建出切实可行的工学结合、德技并修激励机制,必须以青年学生的职业发展为核心,注重培养青年学生的健全人格和职业素养,努力实现“人人都可成才”的教育目标,推动学生可持续、高素质、全面的发展[3]。工学结合机制能够切实适应青年学生心理认知与专业学习规律,能够帮助高职院校更好地培养学生、发展学生。进而在校企合作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与道德品质,从而将工学结合中的“养教”与“身教”融合起来,提升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而在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只有增强青年学生的岗位自信,工学结合和德技并修机制才能发挥出真正的作用。其次是保障机制。保障机制主要指推动工学结合、德技并修机制顺利运作,以及步入长效、稳定、良性运作渠道的制度、政策、载体、人员等层面的体系。因此,保障机制应有科学性的设计,以顶层设计、战略布局为关键,将行业协会、政府政策作为保障机制的构建主体。相关调查显示,我国政府部门先后颁布了《职业教育法》《教育法》《现代学徒制工作意见》等政策文件,通过明确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推动执行合一、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教育机制的形成。而在行业协会层面,行业协会中的“职教集团”应积极制定“专业标准”,通过整合业内资源,推动工学结合、德技并修机制的有效落实。2016年底,我国相关政府部门便通过颁布《职业教育教学标准》的方式,重点强调了立德树人的重要性,明确了就业导向与规格定位的时代价值,从而在坚持知行合一、工学结合的过程中,促进职业院校的全面发展,彰显了我国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德技并修机制的引领性、先进性、可行性与科学性。

三、工学结合德技并修的评价机制构建策略

(一)评价机制的构建思路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与德技并修的评价机制主要指高职院校评价人才培养的标准依据、内容体系、方法策略的总称。通常来讲,评价机制是高职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客观评价,是衡量工学结合、德技并修教育成效的指标体系,同时也是推动育人机制创新发展的源动力[4]。因此,高职院校的评价机制应该具有发展性、客观性、多元化的评价特征。首先是多元化特征,工学结合、德技并修的多样化要求高职院校、企事业单位、学生个体、政府机关、行业组织等成员都需要参加到教育评价的工作中。通常来讲,合作企业、高职院校、行业组织、政府部门、师生及专家等主客体在育人机制中的功能与作用都不相同。因此,在评价内容上,应涵盖工学结合、德技并修的不同层面,包括对教育目标的衡量,对管理部门、组织领导的评价以及对实施方法与途径的评价等。而在评价维度上,则要求对工学结合、德技并修机制进行多角度、多元化的分析,突出其激励、筛选、引领功能。其次是客观性要求,客观性要求主要指教育评价的过程、内容,应透明、公开,以此实现评价结果的准确、客观。最后是发展性特征,发展性特征主要指评价机制应从微观与宏观的层面进行考量,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融合,保持育人机制与学生发展的整体划一。

(二)构建多层次的工学结合德技并修评价体系

根据工学结合、德技并修的组成要素、运作机制及相关附属机制能够发现,高职院校在评价工学结合育人机制成效的过程中,应明确职业教育的基本目标,深化德技并修的思想内涵,从人才培养、职业教育、就业导向等层面出发,构建出多层次的教育评价机制[5]。首先在政府、行业协会层面,高职院校应根据相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所出台的有关工学结合、德技并修的政策制度,明确相关机构在育人机制构建与落实中的价值与不足,从而通过“提出建议与意见”的方式,引导相关机构优化并改进原有的政策体系,提升工学结合的政策指导效用。其次,在校企合作中,高职院校应根据学生专业能力、道德水平、职业素养的培养质量,给予企业准确、合理的教育评价,使其暂放经济,致力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的各项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理论应用能力、道德水平、职业素养及社会适应能力。最后在教师层面,工学结合的重点是“在做中学”和“在学中做”,因此教师应积极与企业负责人构建紧密的联系,加强课堂教育与企业生产间的内在联系,使专业教学与人才培养更具有联系性、连贯性与科学性。除此之外,还要构建出基于学生专业教育、企业生产质量的评价体系,努力使高职院校与现代企业形成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整体。

(三)构建宏观层面上的工学结合评价机制

根据工学结合、德技并修的教育理念及育人机制,能够发现保障机制与激励机制在育人机制中有着难以替代的功能与作用,如果忽视相应的评价工作,将导致育人机制难以满足时代发展的规律与需求,无法做到及时调整、自主完善的发展目标。因此,高职院校应在构建评价机制的过程中,加强对相关教育机制的评价与监督。首先在机制落实层面上,高职院校应重点关注保障机制、激励机制的落实情况,评价落实质量与效果,并根据评价结果,对相关教育体系及环节进行调整与改进。其次,加强对“机制效果”的评价。各项机制的设立与推广都有其特定的教育目标。如果保障价值与激励价值没有发挥出预期的作用效果,相关负责人应考虑是否改变机制的类型或内容,使工学结合评价机制在工学结合、德技并修的构建过程中,发挥出应有的辅助功能。此外,在构建评价机制时,高职院校应加强对实现工学结合、德技并修的方法与策略的评价,使其与效果评价、内容评价、企业评价、教学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地提升工学结合、德技并修的评价质量,推动育人机制的有效落实与长效发展。

结束语

“职教二十条”强调:“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完善评价机制,规范人才培养过程。”工学结合与德技并修是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推动高职院校长远发展的基础保障,同时也是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思政素质、专业技能的有效渠道。因此,在高职院校构建工学结合、德技并修机制的过程中,院校应明确育人机制的组成要素、运行机制及辅助机制,通过评价机制的构建,优化并凸显育人机制的育人功能以及校企合作的协同作用,从而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指明全新的方向。

猜你喜欢

工学育人机制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盐工学人
盐工学人
——沈 妉
盐工学人
——李 琦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工学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