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习近平总书记学习“实”的精神
2020-01-18户国栋
户国栋
《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一书情节生动、细节温暖,让大家集体重温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于青年的谆谆教诲和深切关怀,也让北大的共青团干部集体接受了一次政治上、思想上、方法上的洗礼。我多次读、多次想,内心最突出和深刻的感受就是“实”的精神。
“一枝一叶总关情”——为民之心,源于真情实感的“实”。报道在字里行间描写的多是日常工作生活的细节,很容易让人感觉身临其境,被其中的真实情感所感染和打动。我深刻感受到,不管在什么岗位上,不管自己的工作有多么忙碌,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不忘记关心青年成长和进步,始终对青年抱着真挚而厚重的情感。长期以来,他耐心地指导青年做调查研究,深入浅出地与同学们讨论学术典籍,还骑自行车亲自为学生送月饼,他与青年的谈话明白通俗、风趣幽默,往来书信的文字对话亲切、朴实。在青年心里,他不仅仅是“习书记”“习校长”,更是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辈、一位值得尊敬的导师。做好新时代共青团工作,就要向总书记学习,做到对青年动真情。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北大团委在学校党委的部署下,及时推出了“暖春行动”“敲门行动”,针对同学们在学习、求职和生活上遇到的现实困难,寄送物资到家门、传递温暖到宿舍、心理支持到心坎、就业帮扶到身边。不少同学打来电话表示感谢,称赞我们的工作“充满爱、有温度、有情怀”。
“不畏浮云遮望眼”——育才之要,寓于实事求是的“实”。从系列报道中我们能够切身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关心、重视青年的成长与发展,也真正懂得青年的所思所想。他对青年的引导与启迪,只给方向、不给画框,只给提示、不给答案,结合不同群体的需求特点循循启发、“精准滴灌”,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既为当代青年的成长指明了前进方向,也为我们团干部做好青年思想引领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引。青年的成长不怕选择多、可能性多,怕的是失去方向,怕的是像过河的小马一样盲目跟着大部队向前走,到最后变成了“千篇一律”“千人一面”。这就和总书记讲的道理一样,“我们一开步是迈左脚还是迈右脚?我们不知道现状,不掌握实际,就没有辦法迈”。这就是在提示我们,不管是青年也好、团干部也好,在选择方向和路径之前,都要实事求是地做好调查研究,把握准真实情况,找到最合适的那个方向。当代青年思想认知多元多样,呈现出鲜明的个性化需求,要想将青年思想引领工作的“大水漫灌”转变为“精准滴灌”,没有弯子可绕,没有捷径可走,必须“深耕细作”。
“人间正道是沧桑”——大国之治,始于笃实力行的“实”。在系列报道中,还有一个关于“实”的角度,那就是总书记勉励青年朋友们要学为所用、笃实力行。我粗略数了一下,在25篇采访实录中,“基层”这个词被提及了80多次,“调研”一词出现了120余次,“实践”更是被提到了200余次。习近平同志在陕北的7年知青岁月里,正是从广阔的无字书中读懂了中国社会,收获了关于什么是农村、什么是群众、什么是实际的“真知”。在之后的人生道路上,无论是在正定、厦门、宁德、福州工作期间,还是在浙江、上海和到中央工作以来,他始终鼓励身边的大学生朋友们积极地走进社会、走向基层、走近群众。习近平总书记曾告诫大学生,“要给书本上的知识‘挤挤水,才能得到知识‘干货”,而“只有和群众实践结合,才能把‘水分挤掉”。北大团委认真贯彻总书记的要求,大胆创新,为本科生专门设置了思政实践的必修课,引导同学们在实践中学以致用,在泥土中滋养真情。今年以来,北京大学的3226名同学组成191支团队,分赴29个省份开展思政实践课程。一名带队的教授说,100年前,马克思主义从北大传播到中国大地;100年后,希望我们的北大青年通过身体力行、知行合一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到田间地头、传播到祖国大江南北、传播到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