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老伉俪 比翼双飞
2020-01-18熊芳雨
• 熊芳雨
当前,护工队伍面临青黄不接,如何提升护老者的职业价值成为上海市杨浦区社会福利院(以下简称“杨福院”)要思考的问题。今年,杨福院通过聚焦“护老夫妻”,为5对护老伉俪进行时尚“变装”,并推出采访片《我的爱人是护老者》,向公众展现护老伉俪的职业状态、蜕变和体悟。
据悉这也是沪上首部专门采访“护老伉俪”的采访片。通过采访片,可以看到“95后”的护老伉俪、沪上为数不多的男性护老者、20年护老零差评的夫妻档等。
"95后"护老伉俪:护老方式也很"潮"
“我们都是1997年出生的,是院里最年轻的护老者夫妻。”赖娜从江西民政学校养老护理专业毕业后,第一份工作就在这里当一线护老者。她的爱人邝旗春也是她的同学,今年已是他们在这里工作的第4年。还记得刚来杨福院时,有家属质疑赖娜太年轻,缺乏照顾老人的经验和能力。但很快,赖娜用实际行动证明她可以。她能清晰记得每位被照顾老人的喜好、忌口、生活习惯,逐渐获得了家属的信任。
在和老人们的日常相处中,赖娜总能想起自己最爱的爷爷。她说:“我是爷爷一手拉扯长大的,我的爷爷已经过世了,我希望能够尽心呵护福利院的老人们,就像照顾自己的爷爷一样。”和赖娜一样,邝旗春一开始实习、入院,从事着一线护老者的工作。后来,院内需要一名负责园内绿化的园艺师,于是他从守护老人,变成了守护院内所有花草树木。他说:“城市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护老者的缺口越来越大,未来一定有越来越多的‘90后’会加入养老行业,我们的护老方式也很潮哦。”
“90后”护老者们带给老人许多与时俱进的新乐趣,他们一有时间就教老人跳网络热舞,给老人们编排拍摄创意小视频,教他们玩抖音。爷爷奶奶们看着自己的作品感觉特别过瘾。赖娜说,虽然很多老人有认知障碍,经常记不住动作,但在练习跳舞动作的过程中,他们很愉快,还有助于训练记忆力,“老人们心境愉悦了,身体也会变年轻”。
从业16年,见证护老者从不被理解到求推荐入行
凡传林在护老行业16年了,她和丈夫汪宝平,一位是杨福院的优秀护理员,一位是24小时不关机的后勤人员。她见证了“护老者”这个职业十多年来的变化。“刚刚入这一行是很难看到40岁以下的护老者,我自己也是40岁时入行的,如今护老团队越来越年轻化,说明愿意干这行的人越来越多了。”她说,以前老家亲戚都不理解,为什么去上海做护老者。“说难听点就是当保姆,但这两年,越来越多的人对这个职业感兴趣了,甚至让我推荐他们来做护老者。”
虽然护老者的工作都是一点一滴的小事,但在需要帮助的老人心里却是一件件大事。凡阿姨所在的楼层,大部分都是90岁以上的老人。吴老太还有两个月就满100岁了,但她特别怕冷,天气一冷恨不得热水袋24小时不离身。凡阿姨冬天就特别关注吴老太,早上一个热水袋,中午睡午觉放两个,晚上睡觉要放四个,都记得牢牢的。吴老太总是拉着她的手说:“我这一生交给你了,你一定要陪着我到最后。”
汪宝平负责院内所有的电力保障,几乎每个护老者手里都有汪师傅的手机号码,碰到任何电力问题,或者一些简单维修,又或者老人需要做些手工活,都会找汪师傅。汪师傅说,他24小时不关机,这已形成了一种生活习惯。
失智老人不认识自己孩子却认得他
在获得2019年上海市“最美护理员”称号的护老者中,刘壮丽是少数的男性护老者之一。他来杨福院5年,目前负责照顾重度失智失能老人。
初做护老者,刘壮丽很不适应每天帮老人处理排便、呕吐的工作。妻子孟金萍说:“我一直鼓励他,教他怎么做,最后他坚持下来了。过了3个多月,他基本就适应了。”
“我老婆叠被子的水平在院内是数一数二的,刚来时教了我好多护理技巧。”刘壮丽说,每个护老者都是老人的贴身观察员。他利用业余时间泡图书馆,自学营养学、护老技能等专业知识。这对夫妻在生活中属于“学习型夫妻”。“我们平时在一起讨论的话题,80%都是怎么照顾老人,或者碰到一些病症怎样护理比较好。”在杨福院,孟金萍的手巧是出了名的。这对夫妻为院内老人缝制了200多件裙式防护带,这样,坐在轮椅上的老人也多了一份安全防护。
努力永远不会白费。王爷爷失能失智,自己的孩子都不认识,他却认得刘壮丽。当别的护老者喂饭时,王爷爷一口喷出来,但刘壮丽来拍拍他的手,他就会乖乖吃饭。有一次,王爷爷手肿得厉害,输液都输不进去,大家都说,老爷子快不行了。刘壮丽急坏了,查询各种资料,发现可能是老人身体里缺乏蛋白质,在和家属与医生协商后,之后的饮食中加了鸡蛋、蛋白粉等,没想到,老人的水肿慢慢消失了。他说,其实护老者的成就感,也很绚烂。
杨浦区社会福利院乔院长透露,之所以开展这一变装项目,既希望能消除大众对护老者的刻板印象,也希望能提升一线护老者对自己职业身份的认同感,同时希望能够打造一支具有凝聚力的护老团队,创造一支领先于时代的“护老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