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中医常用技术课程优质资源开发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践*
2020-01-18白洁
白 洁
高职中医常用技术课程优质资源开发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践*
白 洁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医学技术与护理学院,广东 深圳 518055)
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引入高职《中医常用技术》的课程教学,在其实践过程中,一是形成了“立体化”优质课程资源及应用平台,以信息化手段易化中医晦涩的哲学理论,引导学习者走“近”中医;二是“解构”中医治疗中的典型工作任务,提炼要素“结构化”培养中医思维和操作流程,引导学习者走“进”中医;三是在构建理论指导下形成了以“一心、二线、两点”为特色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按“课前”(发现问题)、“课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课后”(反思问题、拓展学习)三阶段进行教学,构建适宜于老龄化社会的新型的“师带徒”中医教学模式,实效提升中医教学效果.
高职;中医课程;优质资源;翻转课堂
1 问题提出
中医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是具有独特哲学辨证思维的医学学科,在健康养老中具有预防、医疗、文化等全方位价值.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已经是关系到社会发展的重要事件.国家陆续出台多项关于中医药发展及继承的政策文件,其中《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明确提出到2030年实现老龄化社会背景下中医药服务领域全覆盖.良好的中医养治服务的开展有赖于培养掌握中医常用技术的高质量的医护人才.传统的高职中医课程模式、课程资源都已不能满足老龄化社会提出的需求.
1.1 教学实施“重操作,轻思维”
中医常用技术实施包含“辨证(思维)”和“施治(操作)”两个典型工作任务.辨证,是中医独特的哲学思维对临床养治问题进行分析的过程,是中医技术取得疗效的精要所在,一切中医治疗均应在辨证思维的指导下开展.常规教学多采用以记忆、灌输、模仿为主的教学模式,缺少临床经验的学习者在此种模式的引导下,对所学缺乏推理和反思,再加上操作的机械复制,有限的学时内较难基于经验建立辨证思维,就形成了中医辨证理论与技术实施脱离的问题.
1.2 教学资源不够“立体化”
中医是基于哲学思维建立的医学学科,如阴阳、五行等理论知识,抽象晦涩.传统教学资源单一、滞后,难以帮助学习者易化中医晦涩的哲学理论,学生对“博大精深”的中医知识产生困惑、茫然,学习困境阻碍了学习热情.
2 思考——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中医几千年中都依靠传统的“师带徒”形式进行教学,学生培养周期长,学习成果受到个体特征、经验累积等因素的限制.古老的授课方式已无法满足老龄化社会的需求,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祖国医学传承需要新思路、新模式、新资源.翻转课堂是指在信息化环境中课程教师提供多样的学习资源,课前课后学生利用学习资源自主学习知识,而课堂上内化迁移知识的一种热点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中心,学生也不必“照单全收”教师的讲解.基于信息化资源和教学设计,课堂的有效时间用来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信息化教学背景下诞生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提高课堂效率,解决中医理论厚重与学时不匹配的问题,教学过程中能激发学生的对于问题的思考,形成辨证思维习惯,适应岗位需求,从而培养出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都扎实的学生以满足老龄化社会需求.
3 改革——继承与创新协同
3.1 “立体化”构建优质资源,学习者走“近”中医
中医是基于哲学思维建立的医学学科,其抽象思维的特点容易造成学习者的学习困境.教学团队在构建教学资源时遵循“立体化设计、颗粒化资源”的思路[1,2],课程资源生动、立体、直观的辅助中医学习,帮助学习者走“近”中医.课程优质资源以中医药学科特色为基础,以满足教师课上教学及学生课下自学的使用需求为目标,对中医知识结构、资源配置以及运行维护等进行整体设计.在课程教学资源建设中,既注重课程内容结构的科学性、系统系、前瞻性,又突出职业教育特色,以医药行业职业需求为导向.“立体化”构建既是说明课程资源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过程的全程支持,也是对课程资源多样性的说明,具体资源类型见图1,2.
3.2 “结构化”构建课程,学习者走“进”中医
“结构化”是以科学原理和技术为支撑,将信息分解成为多个相互关联的组成部分,结构化处理是一个“解构”过程.教学团队按照社会、临床需求频度选取多个中医常用技术形成项目化课程.各项目均按照典型工作任务“辨证”、“施治”为框架展开教学,并按照“结构化”原理对两个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解构”.学习者完成项目化课程的学习后,就完成了对辨证思维的“结构化”学习,所有治疗技术的实施也是在辨证思维指导下展开的.学习者掌握中医精要,实现走“进”中医.课程内容架构如图3所示.
3.3 “一心、二线、两点”的“翻转课堂”组织模式
1)一心,是指以学习者为中心,以问题解决为本位,关注学习者辨证分析的能力培养.课程采用任务驱动等为主要教学方法.学习者在学习任务驱动下经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实践问题”的教学过程达成教学目标,实现“学生探索实践,教师引导”的教学理念,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建立中医学思维.
图1 “立体化”课程资源库
图2 部分课程优质资源
图3 项目化课程框架
2)二线,是指根据学习者特征和中医学科特色开展学生线上和线下的学习,形成支持课堂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要求的学习环境.线下,按照教学设计展开教学.线上,学习者可随着教学环节的推进及时获得教学辅助资源.教师也可从平台跟踪学习者的学习轨迹、问题对教学做出调整,最终对学习行为做出评价.
3)两点,是使用信息化教学环境及资源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进行有效突破.课程中设计制作的信息化资源不是在于形成资源本身,而是信息化资源在教学体系的设计下对常规教学的补充作用.
下面以毫针项目中的进针技术操作为例,展示基于“一心、二线、二点”的翻转课堂教学实践.毫针进针是毫针操作的核心环节,可集中反映医护人员的针技水平,更是影响针刺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进针操作是教学过程中从“静”至“动”的过程.准确的进针手法可成为良好针刺治疗的开端,同时也会赢得病人的信任.初学者在练习进针手法时,容易出现手指下滑、针具弯折等问题.为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仔细分析后将知识点融入有针对性设计的信息化资源中,基于优质资源使用“翻转课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实践,如图4-8所示.
3.3.1 课前:仿真试练,发现问题
教师通过移动平台下达任务.学生观看任务微课[3-4]熟悉针具,并按照微课指引制作仿真“针包”初练进针.练习过程中,学生会体会到手指下滑,针具弯折等进针问题.学生练习过程及发现问题均要求上传至移动课程平台.教师浏览整理学生问题,及时调整教学过程.
3.3.2 课中:自主探究,实践体验
课堂上,以学习者为中心,通过小组汇报、教师引导、专家连线层层递进分析课前遇到的进针问题,最终基于群策形成”增动力,减阻力”的解决方案,完成对持针及辅助手法新知识的学习.
方案成型,实践验证.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分别体验医、患针感.组内互助拍摄操作过程,同步上传视频至课程平台.根据结果实施课堂分层学习,成功者“举一反三”,依方换穴再刺再练.刺入失败的同学则在教师带领下观看记录视频,分析细化后再次实践.信息化手段实现了“因材施教”,提高了课堂效率,加强了师生间的互动交流.
为进一步帮助学生整合进针要诀,教师设计交互式操作软件等优质资源提升教学效果[5].软件虚拟呈现毫针进针操作过程,学生需选取正确持针及辅助手法完成刺入.软件会对使用者的入针方式及入穴深度做出评价.交互式操作软件立体展示进针过程,帮助学生突破畏惧心理,进针技巧从传递到内化.
图4 课前自主学习,发现问题
图5 课堂小组学习,分析问题
图6 课上内化迁移,实践解决问题
图7 优质课程资源-中医常用技术交互式操作软件
3.3.3 课后:习题巩固,针感整理
课后学生完成移动平台习题,并按新任务要求完成对刺入后穴位局部的感受的描述.教师整理、汇总学生体会,为后续行针技术课程做授课准备.
中医辨证思维是中医应用的基石,也是中医的灵魂.要提升中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就必须找出行之有效的辨证思维培养模式.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环境构建的优质课程资源使得中医学习“身临其境”,抽象的辨证思维在“翻转课堂”的学习过程中具化,学习者通过学习有层次的理解“个体特征-疾病发生-疾病变化-疾病判断过程-疾病诊断过程-疾病治疗操作”的“辨证”、“施治”工作流程,实现操作与思维的合理衔接[6].因此,基于优质资源建立的“翻转课堂”模式符合中医的认知规律,更容易实现中医人才的快速成长,是新型的“师带徒”中医教学模式.
图8 移动平台支持课后拓展学习
[1] 薛云,郑丽.基于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反思[J].中国电化教育,2016(5):132-137.
[2] 余亮,黄怀荣.协作学习活动结构设计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5):74.
[3] 熊剑.翻转课堂教学微视频设计与制作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5):350.
[4] 陈会源.基于微视频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6):14-59.
[5] 何云峰,李长萍,赵志红.基于发展性评价理念的“五维一体”学生评价创新[J].中国大学教学,2011(2):62.
[6] 李万龙,赵辉,郑山红,等.软件工程类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2,28(11):5-6.
Design and Practice of Flipped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AI Jie
()
Flipped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reform is introduced into the teaching of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e process of practice, the first is to form a “three-dimensional” high-quality curriculum resources and application platform. It helps the practitioners “get close” to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y means of apply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second is to “deconstruct” the typical work task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refining the elements of “structuralization” to cultivate TCM thinking and operational procedures, and guiding learners to “get into”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third is to form a “flip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featuring “one heart, two lines, two points” under the guidance of construction theory. It teaches at three stages: “before the class” (discovering problems), “in class” (analysing problems, solving problems), “after class” (reflecting questions, expanding learning), so as to form a new type of “teachers guiding apprentices” TCM teaching model suitable for the aging society, effectively improving the teaching effect of Chinese medicine.
higher vocation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rriculum; high quality resources; flipped classroom
10.13899/j.cnki.szptxb.2020.01.009
2019-06-13
*项目来源:本文系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重点课题(课题编号701722J31032)、广东省教育技术中心专项课题(课题编号18JX07317)及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重点课题(186120016)部分成果
白洁,女,陕西延安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医及康复的教学改革及信息化教学改革.
G642.4
A
1672-0318(2020)01-005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