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2019年旱情分析及抗旱经验总结
2020-01-18孙金林尹宗虎
孙金林 尹宗虎
2019年,安徽省大部分地区遭遇中度~重度干旱,且旱情持续加重,给工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滁州市各级政府及部门高度重视抗旱工作,并动员了全市上下开展抗旱工作。本文针对滁州市2019年型旱情分析,结合工作实际,总结了2019年旱情特点和抗旱工作的经验,为抗旱规划及抗旱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一、2019年滁州市旱情特点
1.发生早、来势猛、持续时间长
2019年3月份就开始明显少雨,到了“梅雨”丰水期,却出现了“空梅”情况,直到2019年12月31日全市也未出现较大降雨,11月份两次小雨虽然对土壤墒情有一定缓解,但全市人畜饮用水和工业生产用水形势依然十分紧张,旱情在连续近9个月之后仍在持续加重。
2.内水不足,抗旱压力大
由于前期降雨偏少,全市水库及塘坝蓄水持续减少,截至2019年12月底,全市水库及塘坝蓄水总量为4.79 亿m3,仅占正常蓄水能力23.8%,全市1345 座小型水库,已有456 座干涸,其中小(1)型水库34 座,小(2)型水库422 座;全市8.8 万个塘坝,已有5.56 万个干涸,多内河断流,在一些山丘区,水源枯竭,人畜饮水发生困难。
3.灾情重、范围广,灾害程度深
根据滁州旱情分中心6 个人工墒情站监测数据统计,滁州市在5~10月期间,全市8 个县(市、区)农业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旱情,大部分地区处在轻~中度干旱,少部分地区出现严重干旱、特大干旱,旱情标准达到25~30年一遇。全市67 处农饮规模水厂,有27 处因水库水位下降而出现取水困难,取水口必须向库区延伸;部分高岗地的分散式供水工程不能正常供水。全市农村出现饮水困难人口2713 人,主要分布在定远县、明光市、来安县、全椒县、南谯区等地。
二、抗旱经验
1.全面发动,高位推进
7月中旬,梅雨期结束,滁州市水利部门根据历年梅雨期降雨、蓄水情况、农作物和人饮需水情况分析,预测干旱可能性较大。为此,滁州市水利局及时向市委、市政府汇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抗旱调度会、推进会,主要领导赴抗旱一线,调研督促指导抗旱工作,并要求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抗旱工作,积极采取应对措施。11月9日召开了全市“抗大旱、促大干、保大局”工作会议,提出“抗大旱,抗长旱,促大干”明确要求。
2.开足马力,抢提外水
针对库、塘蓄水持续减少,各地充分利用外河、湖水位条件较好的有利条件,从4月底开始,要求沿淮河、滁河泵站全力开机,抢提外水补内水,截至12月底,全市共提外水7.79 亿m3,其中9月份以后提外水1.34 亿m3,极大缓解了供水需求矛盾。
3.启动应急工程,开辟新水源
针对滁城三大水源地黄栗树、沙河集、城西水库的蓄水情况,10月份开工建设“引江入滁”应急补水工程。工程于12月30日开始向滁州第三自来水厂每天供水10~12 万m3,缓解滁城供水压力。
来安县启用屯仓、平阳、陈郢水库“三库联网”调水补水工程,渠道清淤清障30km,保障来安供水;为解决汊河水厂用水问题,启动建设以滁河为水源,在滁河徐庄渡口建设应急取水工程;为解决屯仓水库水源紧张问题,启动多级提水站提水进入屯仓干渠工程,临时架设抗旱水泵42 台套(合计1994kW),临时架设变压器7 台,清淤清障渠道50km。
定远县实施炉桥电灌站提水至解放水库补水工程,清淤渠道25km。
明光市山高电站抽池河水补充南沙河,从林东水库调水补充石坝水库,开挖枯竭河道5.9km。
凤阳县从霸王城电站提水补充鹿塘水库,开挖清淤渠道21km,架设临时抽水电站2 座。
全市67 处农饮规模水厂,取水口向库区延伸27 处,管网延伸103km,应急打井20 眼,设置集中供水点45 处,解决了人饮困难问题。
4.算清水账,合理调配水源
本着“先生活、后生产”原则,8月初果断停止沙河集、黄栗树水库农业用水,启用外水补灌溉用水,实行自流与提水同价;启动沙河集、城西、黄栗树水库联合调度,从沙河集水库调水300 万m3补充城西水库,保障滁城供水。
来安县实施屯仓、平阳、陈郢等三库联合运行,屯仓水库累计向平阳水库调水950 万m3。
定远县实施炉桥电站和城北、解放、齐顾郑等水库联合运行,炉桥电站从高塘湖提水补充城北、解放、齐顾郑等3 座水库。自9月份以来已累计提水1334 万m3,向齐顾郑水库补水760 万m3,向解放水库补水450 万m3。
明光市实施林东水库、石坝水库与池河、南沙河联合调度运行。目前已提池河水261 万m3入南沙河,从林东水库调水753 万m3进入石坝水库,保证明光城市用水安全。
凤阳县启动霸王城电站提水补充鹿塘水库工程,已从淮河向鹿塘水库补水150 万m3;提前启用第二自来水厂,从淮河提水补充城市生产和生活用水。
天长市实施高邮湖补城市供水和灌塘、灌库,共计补水3000 多万m3。
南谯区抢提滁河水补充灌溉水源,9月下旬至12月底,全区3 处国营灌溉泵站开机3100 多小时分别向明湖补水600 万m3,黄庆湖补水300 万m3,灌溉农田3.2 万亩。
5.采取非工程措施,计划用水、节约用水
滁州市水利局于2019年9月中、下旬两次召开人饮安全调度会,要求各县(市、区)编制城市供水和农饮规模水厂应急供水方案,实施“一厂一案”,确保城市供水和农村人饮至2020年5月份不出现规模人饮困难。各地水厂先后出台了节水措施和限时分段供水方案,禁止环卫、园林及施工用水等使用自来水,每天可节水约2 万m3。滁城原正常日供水约30 万t,采取节水措施后,日供水降为24 万t。
三、抗旱过程中暴露的问题
1.对抗旱的严重性、长期性估计不足
对滁州地处江淮分水岭缺水易旱又缺乏外水的市情认识不足,缺乏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并未认识到与大旱作斗争是一个长远的问题;更未认识到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滁城面积将会进一步扩大,人口将会进一步增多,迫切需要研究解决滁城供水问题是长远之计的现实。
2.前期谋划不足,工程建设未能及时跟进
滁州市属于南北气候过渡带,水旱灾害频繁。但没有提前布置修建饮水工程,应建的解决供水长远之计的水利工程未能及时建设,如沙河集水库抬高蓄水位、黄栗树水库抬高蓄水位等。同时也未提前谋划实施应急“引江入滁”工程。
四、意见和建议
1.化危为机,加强水利建设
干旱是一次危机,但同时也是一次机遇。要抢抓机遇,化危为机。一是利用当前干涸的时机,加大对水库、塘坝及沟渠的清淤、扩挖、增蓄、整修力度;二是加快抗旱泵站更新改造,目前全市有193 座国有机电排灌站,大部分建于20世纪70年代,部分设备老化严重,要尽快更新改造。
2.高瞻远瞩,科学规划
一是着眼于城市未来发展,统筹谋划水资源问题。当前开展的“引江入滁”只是一项应急工程,建议后续对“引江入滁”“引淮入库” 工程进行科学规划、有序开发,同时要对配套工程科学规划,充分发挥工程效益。二是推进既有水库抬高(恢复)蓄水位工作。三是因地制宜增建塘坝、水库,同时推进新建水库前期工作。
3.借助科技,提前谋划
一是要全面加强气象现代化建设,尽快建成皖东强对流预警中心和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通过大数据、智能化等手段的应用,建立灾害预警信息机制。二是每年汛期对水库的行蓄水位要做到科学研判、精准蓄留,避免行洪之后又无水补充的情况发生。三是进一步加强部门协作。水利、应急管理、农业农村、住建等部门要加强协调并与气象部门合作,从而提前调整优化供水调度方案,为抢险救灾提供更加科学的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