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守正创新协同育人:推进思政课教学“八个相统一”

2020-01-18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统一思政理论

宋 珊

(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重庆 40152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讲话中指出立德树人是教育根本目标。为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建设提供重要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1]并提出了八个“相统一”,即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总书记提出坚持八个“相统一”是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关键点。为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提升针对性和亲和力,就要发挥思政教育中各种构成要素的协同作用,以夯实教学质量为基础,推动教学改革为手段,培养创新实践型人才为目标,构建思政课“四个课堂”联动协同育人模式,通过“理论教学课堂”、“实践教学课堂”、“文化活动课堂”、“网络教学课堂”四个课堂有效联动,协同育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一、夯实“理论教学课堂”,提升学生理论素养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具有政治性和理论性双重属性,而这也是思政课的本质属性[2],关乎我们为谁培养人的问题。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学,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代表的当代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进课堂、进头脑,指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坚定理想信念,坚定“四个自信”,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凝聚强大的青春能量。因此,要注重理论课堂教学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的有机统一,需要着重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注重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思政课要正确发挥其政治导向作用,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3]。思政课还必须建立在对自然界、人类思维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把握基础之上,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趋势,进而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与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马克思曾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这里的抓住根本,就是指抓住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因此,要把思政课讲透、讲准,让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真理性和科学性,“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就是要结合学生的思想关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即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可感触到的物质事实”、从“全部事实的总和”,从“事实的联系”去“掌握的事实”及时廓清学生的模糊认识,才能不断增强广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赢得广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真心拥护,做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4]如大学生对生活态度选择出现偏误问题上,教师要讲清马克思主义的人的本质理论。因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人,也必然会对他人和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不能跳脱出社会来寻找自身的实现和幸福。进而引导学生,要勇肩时代使命,敢于时代担当。这就要求我们注重理论的逻辑性的同时,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即思政课不仅要传授丰富的知识,为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奠定能力基础,还要培育学生认识世界的理智态度,滋养正确的价值观念。尤其是在当今社会变革中,社会思潮多元化,势必会对学生对社会的认识以及人生道路和人生价值的选择产生影响,比如普世价值论、历史虚无主义等。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传导主流价值观,更需要破除错误思潮的影响。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学生分析问题、答疑解惑、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使学生真正受益,自觉做社会主义的建设者。

二是创新教学方式,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思政课要想取得实效,教育目标的设定、教育内容的安排以及教育方法等都必须贴合教育对象的实际特点。各高校应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积极创新教学方式,夯实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水平。如在问题链专题教学模式中,以问题为导向,从解决学生疑难问题着手,以问题导引教学,以教学促进思考,着眼疑难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之精神。在“互联网+”背景下,要“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形成高校网上、网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最大合力。比如依托在线开放平台开展思政课课翻转课堂教学等,通过运用参与式、研讨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主体的能动性,同时,利用课堂讨论、小组研学、情景剧模拟等多种形式,让他们参与到课程中来,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让师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要注意的是,不管如何创新教学方式,理论课堂中教师要起到主导性作用,切不可放任学生。比如在翻转课堂中,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和不同院系学生的区别,坚持团队集体设计实施方案和设定互动主题,并对学生小组任务实时跟进和指导,严控课堂节奏,强调课堂总结,保证课堂的政治性和思想性。

二、拓展“实践教学课堂”,注重学生实践能力提升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和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理论源于实践,在实践中得以发展并要接受实践的检验。而正确的理论对实践又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纵观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理论正是由创立者和继承者在实践中总结得出的。所以,思政课不能是单纯的理论讲解,从而和现实相脱节。这就需要丰富实践课堂教学内容和模式,推进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实践教学以其体验性和现实性,更能获得学生的喜爱。也只有如此,学生在理论课堂中的知识性和思想性感悟才能化为利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辨别是非对错、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和价值认同,让学生真正做到将思政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主动立志报国。这种理论课堂和实践课堂相结合的方法,增强了思政课的亲和力、针对性,提高了其实效性。但不管是何种实践教学,都应该有明确的目的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挖掘理论和深化理论,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在具体施行过程中,各高校应该结合本地资源特色,挖掘其思想性、价值性等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并结合自身高校的实际条件,开展丰富和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比如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就结合重庆独特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与优质社会资源合作,积极拓展实践基地,搭建实践教学平台,丰富实践课堂内容。诸如搭建了以杨尚昆旧居、聂荣臻纪念馆、重庆宋庆龄旧居陈列馆、邱少云烈士纪念馆、陈独秀旧居、邓小平故居、重庆建川博物馆等为代表的爱国主义实践教学基地,深化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报国情怀;建立以重庆市合川区人民法院为代表的法治教育基地,通过旁听庭审、开展法治讲座、举行“模拟法庭”和建立“法治宣讲团”等形式增强大学生的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拓建以重庆三峡历史博物馆、钓鱼城博物馆、巴人博物馆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自信心,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成立并注册国内首家“红色光影”学堂,深化红色影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并依托实践基地,开展实践教育活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如:缅怀革命先烈、弘扬民族精神——清明节赴邱少云烈士纪念馆开展纪念活动;寻访聂帅足迹传承革命精神——七一赴帅馆参加党性教育活动;缅怀革命先辈传承伟人精神——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赴“邓小平故里”参加爱国教育实践活动;课堂搬到法庭、大学生法治教育进法院——大学生进法院直击庭审等。借助“红色光影学堂”把教室搬到影院,组织学生观看红色电影,予以学生生动直观的教育。这些形式丰富了课堂形式、深化了理论课堂教学内容,使理论接地气,增强了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服务国家。

三、丰富“文化活动课堂”,着眼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文化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过各种文化活动,可以营造轻松和谐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使教育对象在潜移默化中不自觉地接受无形的教育,具有渗透性、隐蔽性等特点,并且因其多样性和吸引性,因而具有显性的理论课堂所不具有的效果。把理论课堂教学这种显性教育形式与“文化活动课堂”这种隐性教育形式相结合,能形成协同效应和互补关系,二者相得益彰。另外,文化活动课堂,能挖掘学生朋辈影响因素,通过朋辈之间的互动性和亲近感,增强学生这一教育主体的自我教育功能以及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主体性功能。文化活动课堂能通过学生自身积极能动的参与、观察、思考和领悟,才能将学到的知识、领悟到的思想内化为他们的能力和品德。在文化活动课堂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必须作为设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在主题和内容的选择、活动设计、进程安排和组织等方面起着主导作用,以免使其流于形式而失去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也就是在文化活动课堂中,必须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为此,我们可以成立思政部自己的学生社团,配备专门的思政教师,搭建师生互动平台,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如可以成立如“经典研读社”、“理论宣讲团”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习社”等。以社团为依托,开展系列主题文化活动,为师生研讨、交流学习搭建重要平台。如以经典研读社为基础,“品哲学经典、助思政魅力”,营造读经典、诵经典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读原著的过程中夯实学生的理论素养;还可以以大学生社团为基础,举办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主题演讲比赛、纪念建国七十周年主题诵读比赛等系列比赛活动,承办基础课情景剧汇演、原理课纪念马克思诞辰两百周年文艺汇演等形式,深化大学生的“四个坚信”;还可以结合课程内容,举办主题沙龙活动,激起思想碰撞的火花,等等。很多高校都有各样的文化活动形式,我们可以多多借鉴。

四、打造“网络教学课堂”,借力新技术拓展新空间

互联网日益成为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重要平台,也是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最主要渠道。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政治安全的前沿阵地,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5]。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做到因势而新,重点就在于把握好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借助信息技术,运用思想政治工作“新方法”,主动占领网络这个战略“新阵地”、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新话语”[6]。比如通过建设精品在线课程和超星学习通、云课堂等,实现线上线下同步教学。将教案、课件、微课视频、习题等教学资源上传,发布讨论,实时与学生互动,在线答疑,并记录相关数据对学生加强过程考核评价。并且通过信息技术,组织学生微视频、微电影和学生微课大赛等,推动思政课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优势的融合,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这是新任务、新时期、新形势下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总要求。不管如何变,都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这一中心不能变,这是我们思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思政课建设和改革中虽然少不了磕磕碰碰,但是“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猜你喜欢

统一思政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神秘的混沌理论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统一的着力点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碑和帖的统一,心和形的统一,人和艺的统一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