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传统水文化的基本精神及教育意义

2020-01-18沈先陈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中华民族水利工程

沈先陈

(南京邮电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在数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就在黄河沿岸定居生存。每年黄河定期泛滥之后,会留下肥沃的土壤,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就在这些土壤上开始耕作,种植作物。在黄河沿岸上,中华民族逐步学会利用水来灌溉土壤,发挥水对于土壤的滋润作用。中华民族开始逐步克服对于水的恐慌,开始了利用水资源的第一步。大禹治水是中华民族利用水、治水的先例,凸显了先辈们的智慧。大禹借鉴其父治水失败的教训,变堵水为疏通水,在涂山一带,率领部族挖掘沟河,疏通水道,最终大禹的方法取得了成功,治理了长期存在的水患。

上善若水,是中华民族对于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探索。道家创始人老子提出,无为而治,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不可随意为之,要学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个观点对于今天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强生态建设,仍大有裨益。

1 水文化的基本内涵

水文化的概念出现较早,目前学界对于水文化的内涵做出了不少有益的探索,但是学界对于水文化的内涵尚未达成统一的看法。靳怀堾认为,水文化是指人类在与水打交道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类认识水、开发水、利用水、治理水、保护水、鉴赏水的产物[1]。郑晓云认为,水文化简言之,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与水产生互动而形成的相关文化[2]。史鸿文认为,中华水文化精髓的形成,来自中华水文化实践的提升和中华水文化理论的凝练,其最高追求便是人水和谐的文化理念[3]。

我们认为,水文化是指人类在长期的水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与水有关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即包括各种传承下来的治水基本精神,也包括遗留下来的水利工程、水博物馆等物质载体。

2 传统水文化的基本精神

传统的水文化在中华大地上不断地发展壮大,与中华民族命运相连,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传统水文化既具有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又形成了具有自己的特色,具有水文化的基本精神。

2.1 持之以恒的实干精神

水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治水,对于水的治理是水文化中的重要一面。众所周知,治水非一日之功,而是久久为功,需要长期的艰辛付出。蜀郡太守李冰在担任太守期间,花费了巨大的时间与精力治理蜀郡的水患。在李冰等人的努力下,花费了数十年的心血,治理了蜀郡的水患,建成了至今仍然造福人们的都江堰。今天看来,李冰的治理方法需要耗费长期的时间和大量的人力,但这也从另一方面体现了治水却需要持之以恒的实干精神。

著名的三峡大坝也是历经几代中国人的努力才建成的水利工程,从孙中山先生开始构想在三峡修建水利工程,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最终修建成举世瞩目的三峡大坝,这期间时间跨度近百年。百年沧桑,中华民族终用锲而不舍的精神,建成了三峡水利工程。

2.2 珍惜时光、怜惜光阴的奋进精神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先秦时期,儒家的思想家们从水的奔流不息,感悟到时光的一去不复返,感叹时间的宝贵。我国古代有多位诗人留下了不少与水相关的诗句,在部分诗句中抒发诗人对人生苦短和时光飞逝的感慨。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和杜甫的《登高》都有诗句来描述水。宋代文豪苏轼在《赤壁赋》中,就感叹人生与浩渺的江水,无边的宇宙相比,是何其的渺小。

长江之水,向东奔流到海,数千年不曾变化,而生活在长江边的人们却一代又一代的繁衍传承下来。古人在看到水流的奔流不息时,立刻就联想到人生苦短,时间飞逝,珍惜上苍给予的美好青春,不要等到华发已生,还妄图向天再借五百年。

2.3 宵衣旰食的奉献精神

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纵横着多条的河流。养育东北人民的松花江、嫩江、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横跨省份最多的长江、滋养岭南、人民的珠江,这些众多的河流在提供丰富水源的同时,也给河流的治理带来了诸多的挑战。

中华民族的先辈们为了治理这些河流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大禹为了治理涂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耗尽了毕生的心血,大禹治水体现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象征,至今大禹精神仍激励着我们前进。被贬谪至新疆的林则徐,虽仕途不顺,但仍亲历亲为,带领新疆的百姓治理新疆的水患,兴修各种水利工程,发展当地的民生工程。不论是大禹、李冰、孙叔敖,还是近代的林则徐,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就是政府的官员,在治理水患时,他们无不选择了公而忘私,以赤诚之心奉献于治水大业,不敢稍加懈怠。这些先辈们治水的事迹,他们宵衣旰食的奉献自我精神,正是公而忘私,造福于民族的崇高奉献的体现,[4]是留给中华民族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3 传统水文化的教育意义

传承数千年的水文化,精神意蕴丰富,对于今天高校学生仍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面对今天纷繁复杂的世界,面对着水资源日益变少的事实,我们需要借鉴传承数千年的水文化精神,教育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1 有利于推动学生的成长

现在的高校学生多是“90”后和“00”后,他们出生时,我国的经济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成长于社会快速发展的21世纪初,从小经济基础较好,物质优越。因而,不少人质疑现在的大学生是“温室的花朵”。

基于目前大学生的现状,我们认为恰可以将水文化中的坚忍不拔、脚踏实地等精神引入高校,利用这些优良的品格开展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运用水文化来教育高校学生,形式新颖且具有厚重的历史感。我们的水文化传承了几千年,从大禹治水到近代林则徐治理新疆水患及孙中山先生的治水构想,这历史的发展脉络,正是中华民族发展历史的生动写照,将这些精神和历史融入高校的教育,既能够完善高校学生的人格,塑造正确的价值观,也能够增强民族的认同感和历史的自信心。

3.2 有利于培养优秀的水利人才

水利工程及建设水利的人才是水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和传承水文化,就必须要研究和挖掘遗留下来的水利工程,吸收借鉴古人的智慧。从技术层面来说,我国古代的水利建设技术是领先世界的,集合了历朝历代水利技术集体的智慧。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从战国时期修建,直到今天仍然在造福都江堰人民。都江堰工程中融合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堪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典范。这些技术和生态智慧,对于现在我们去考量水利工程的选址,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都非常具有借鉴意义,可以多角度去启迪我们的水利人才,提升他们的建造智慧。

此外,在利用水文化教育高校学生时,可以有效激发对于水利建设感兴趣的学生,激发他们对于水利事业的热爱。兴趣是人们从事实践活动的重要动力。高校学生有了主观上的热爱,必能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专业学习上,立志扎根基层水利事业,建成更多造福人民和子孙后代的水利工程。

3.3 有利于树立高校学生的和合观念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为万物之源,容纳世间万物,水滋润着世间的万物。林则徐提出,海纳百川,有容纳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些思想无不体现着水的宽广而能够容万物,无私地滋养着世间的事物。

“和合”是传统水文化中一直贯穿的思想,蕴含着和而不同、和善友爱、协和万邦、和衷共济、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等理念[5]。高校学生马上就会走进社会,面临社会各种关系,如何处理这些社会关系,是高校学生首先要解决的。水文化中蕴含的“和合”观念可以让高校学生在处理社会关系时,以一种更加包容和平和的态度来处理问题。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与我们现在提倡的和谐社会也是契合的,符合我们社会发展和前进的方向。

4 高校水文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高校将更多的注意力投入到传统文化上,着力开展了部分传统文化课程,但专门开展水文化的课程则相对较少,对于运用水文化来开展教育意识淡薄,没有充分认识到水文化的教育意义,没能够深入挖掘水文化,还需要进一步弘扬和传承发挥水文化的时代价值。

4.1 对于水文化教学意识淡薄

近些年来,在文化自信的感召下,我们对于优秀传统文化日益感到自信,更加自觉的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但是对于传统文化中的水文化,聚焦较少。在高校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开展的关于传统文化的课程、举办的弘扬传统文化的活动,而对关注水文化较少。高校课程中,有少数的课程会把水文化作为部分的章节提及,以形式化的方式来教授课程,不能够深入的挖掘水文化的内涵,从意识层面就显得较为淡薄。

4.2 相关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高校在开设传统文化课程时,课时普遍相对较短,多将传统文化融合相关的文化课程内,并没有单独开始相关的课程。在传统文化课程相对较少的情况下,水文化的课程就显得尤为少,多数高校紧紧将其结合大学语文等课程中来传授。课程数量少的后果就是对于课程考核的宽松,以一种流于形式的交论文的形式考核,是目前高校较多采用的考核形式。此外,高校的相关课程形式是较为单一的,以研究型为主,缺少实践课[6],并没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起来,缺乏必要的实地考察环节,这必然降低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4.3 校园水文化活动形式单一

高校在绿色、节约等环保意识的影响下,逐步开展较多的节水、保水等绿色活动。高校在开展这些活动时,常借助于校园社团平台,来组织活动。这些活动受制于活动平台和组织人员的影响,活动形式单一,内涵不够深刻。长期形式的单调状态使得高校学生视觉疲劳,对于活动的敏感性和积极性较为低。这类活动的开展,往往只是局限于如何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节约用水,倡导绿色节能的生活方式,而对于传统水文化的精神内涵涉及较少,没能将水文化的基本精神与当下的活动有机嫁接起来,缺乏历史的厚重感。

5 高校水文化建设途径探析

从实际情况来看,高校水文化的建设确实还存在较多问题,这就亟需我们采取必要的措施来提高人们的水文化意识,充分重视水文化的作用,营造一个良好地学习水文化、弘扬水文化、建设水文化的校园氛围,让传统的水文化在今日的校园发光发热。

5.1 链接高校的课程教学

高校的相关思政课承担着教育学生、塑造学生价值观的重任,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平台。这就为水文化在高校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契机,将水文化融入高校的思政课堂,借助于这个平台,向学生展现水文化的魅力。

目前,高校的相关课程对于文化的关注不够,少数课程涉及水文化的内容,导致学生对水文化的认知不够深刻。若能将水文化的内容,嵌入课堂,则能够丰富课堂内容,增添教学生机。在授课时,教师可以将水文化的基本精神中不屈不挠的精神品格与现实进行对接,引起学生在情感上面的共鸣,达到既学生基本理论知识,又了解了传统水文化。

5.2 营造校园水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是水文化进校园、进课堂的重要环境载体。营造校园水文化氛围,能够为水文化在高校的发展提供文化上的引导,助力校园水文化建设。当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可谓是文化多元、价值多元,在主流文化下,存在着各种文化。中华文化内涵丰富,种类繁多[7]。嵌套于传统文化下的水文化在高校处于一个边缘位置,并未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校园内与水有关的文化少之又少,在特定的节日与特定的活动中,水文化才会出现在高校校园,文化氛围比较淡薄。因而,亟需构建一个校园内各主体参与、定期性、制度化的水文化传承体系,营造浓厚的水文化氛围,让广大学生“知水”“乐水”“亲水”[8],实现水文化德育教育效益的提升[9]。

5.3 加强高校之间水文化的交流

水文化在高校之间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高校较早关注到水文化,水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水平较高,而有些高校起步比较晚,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从全国范围内看,以水利工程为特色的高校和地处水系发达地区的高校,水文化建设较别的学校较早些,对于水文化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果。这些高校或成立水文化研究教研室或与当地的水利部门合作,来研究和发展水文化。从实际看,这些做法确实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值得后进的高校加以借鉴学习。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中华民族水利工程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基于水利工程管理及养护的研究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应用探索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重大水利工程复工风采
营改增对水利工程造价的影响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