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才强区建设
2020-01-18吴青艳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人力资源开发中心
吴青艳 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人力资源开发中心
一、引言
经济学认为,无论是有形资本还是无形资本,在其转换与增值过程中,人才的作用始终是第一位的,是最积极、最主动、最活跃的部分。经济发展关键在人才,人才资源成为国家和经济发展首要战略资源,发展人才优势已成为振兴经济的重大战略选择,谁优先拥有人才优势,谁就优先拥有经济发展的主导权和竞争的主动权。随着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企业产业转型,生产智能化提升,企业对人才需求向高层次发展。企业越来越注重人才的专业素质、技术素质和文化素质提升,这既是企业增强核心竟争力的需要,也是促进人才结构优化的需求,同时也反映出当前芜湖经开区企业中存在着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错位问题。如何实施人才强区建设,优化区域人才结构,确保人才能够引得进来、留得适用、发展良好,人才红利充分释放,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人才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提升,区域整体竞争优势明显增强,值得我们进一步深思和探讨。
二、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才强区建设现状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虽然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致力于集聚和引进各类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但目前芜湖经开区在人才强区建设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人才建设还不能更好地满足和带动全区经济的发展。
(一)引才力度不强
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引才力度不强主要表现为引才渠道单一、引才形式单一等方面。一方面区内企业的引才渠道主要以芜湖经开区人才市场为主,相关数据显示,通过芜湖经开区人才市场引进的人才占区内企业人才引进总人数的45%。另一方面引才形式单一主要体现在区内企业对校园人才的引进主要以校园招聘会的形式为主,通过校园招聘引进人才占校园人才引进人数69%。
(二)人才储备不足
人才储备不足表现为,人才需求淡季人才过剩,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对人才流失采取放任的态度,到了人才需求旺季,会出现“青黄不接”“人才紧缺”等现象,如此往复形成一个不良的循环。芜湖经开区为了加强人才培养和储备,对于合作基础好,合作成效高的院校,建立了人才合作基地,但在实际操作中芜湖经开区急需人才时,合作人才基地无法提供人才的现象经常出现,基地人才储备的效果并不理想。如每年春节后是芜湖经开区企业大量需要人才的时候,可是这时各个人才基地储备的人才却所剩无几,无法满足芜湖经开区企业年后旺盛的人才需求。
(三)人才培养不足
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才培养力度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与本地高校合作办学协同培养的效果并不理想。二是缺乏面向高技能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岗位技能人才的公共培养基地。目前芜湖经开区人才培养不足,对人才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三、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才强区建设的对策
(一)灵活引进人才
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在立足区域人才公共服务市场人才引进的基础上,需要根据区域产业结构需要,大力实施人才强区建设,制定紧缺人才引进计划,重点围绕芜湖经开区三大支柱产业和优先发展项目,引进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坚持在用好区域人才存量的同时,对急需紧缺的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创新型人才,以灵活的方式进行引进,采取超常规的措施扩大区域人才的增量。根据区域产业结构需要,建立灵活的柔性引才机制,制定紧缺人才引进计划,加大对重点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及重点项目所需人才的引进力度。
(二)创新培养人才
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要针对区域内企业人才需求季节性和连续性的特点,积极加强区域人才培养和人才储备意识,做到未雨绸缪。首先是畅通用人单位、人力资源输出基地、职业院校之间的联系,由经开区政府牵头组织开展新兴职业技能培训,面向市场培养人才。二是要加强企业与职业院校的合作,进行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开展“订单班”的培训,从源头上培养企业所需的专业技能人才。
(三)加强人才储备
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企业要做好人才储备工作,淡季时多余的人才进入转岗或待岗培训,而并不是放任人才的流失,这样的话,到了旺季就能更好地使用和激发人才的效能。根据经济发展方向和区内企业用工需求,建立跨区域人才共享储备机制,拓展人才共享储备渠道,制定人才共享储备制度。加速在人才密集的偏远落后的皖北、西南、西北、东北地区建立人才共享基地,积极为芜湖经开区企业储备所需人才。
四、结束语
新时期,我们要本着“经济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的理念,始终坚持把服务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科学发展作为区域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走人才强区建设的科学发展之路。人才强区建设要紧紧围绕芜湖经开区当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这个大局,站在服务芜湖经开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打造出以人才引领创新、以创新带动发展、以发展造就人才这样一个人才良性发展的生态链,产生人才建设和经济发展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的“鲶鱼效应”,即用经济强区的成果检验人才强区建设的成效,促进人才与经济良性互动循环,共同促进相互健康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