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兰州市城市内涝成因的调查分析研究
2020-01-18
(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甘肃 兰州 730021)
0 引言
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直接影响水循环空间的分布,增加了极端水文事件发生概率,使得城市内涝灾害日益增多。城市洪涝灾害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逢大雨必涝成了我国城市的通病。
2018年兰州市出现多起强降雨,导致市区内发生洪涝灾害,全市多处道路积水,部分地区积水深度达1米,很多车辆被淹甚至沿沟道被冲走,甚至部分地下人行通道及地下停车场也有洪水倒灌的现象。兰州市的地形地貌特殊,南北群山环抱,东西黄河穿城而过,具有带状盆地城市的特征,暴雨过后,洪水沿南北山下泄,造成部分道路堵塞甚至冲断。
甘肃省的财政收入大多集中在兰州市,因此,兰州市的防洪安全关系到甘肃的经济发展,有必要找出城市洪涝灾害的主要成因,进而找到预防或解决城市洪涝灾害的途径。
1 城市内涝成因分析
1.1 气候变化
目前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蒸发量增加,水循环速度加快,大气含水量增加,一旦发生降雨,降雨强度大或持续时间长;且气温升高,温差较大,容易产生强降雨对流天气。此外,我国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夏秋两季强降雨频繁,容易导致城市排水管网系统瘫痪。
分析兰州市1933-2016年平均气温、极端气温、降雨量等资料可知,兰州市城市内涝的发生与气候有关。兰州市83年间年平均气温10度,但基本呈上升趋势,其中2016年平均气温比1933年升高了1.8度。分析极端气温,19世纪80年代以后,平均气温持续上升,但极端高温有波动,而极端低温上升速度比平均气温和极端高温都快,上升幅度大,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人类活动的影响。通过以上数据分析说明,夜间升温比白天更快,这反映了城市的发展及热岛效应的产生。
1.2 城市过度开发
1)由于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河道排涝和雨水储存能力降低,市区原有的排涝系统遭到破坏。同时,城市周边原有的坑洼湖泊被大面积占用,导致城市防洪能力明显削弱。
2)城市大规模道路的硬化改变了原有下垫面特性,蓄水面积减少和不透水汇合面积增加,造成城市汇流速度、汇流量加大,从而加剧城市内涝。
1.3 城市化加速引发热岛效应
1)兰州市作为西北工业城市,城区人口增长迅速,城区总人口由1982年的130.1万增长到如今的258.4万,人口净增128.3万。兰州市城区总面积现为1663km2,分析得出人口密度大,楼房建筑密集,人自身热量、工业生产热量、交通工具产生的热量以及建筑物、混凝土路面等吸收的太阳能量导致城区比郊区温度略高,从而使得大气持水能力增强,加大了强降雨风险。
2)兰州城区快速发展,高楼大厦拔地而起,道路基本实现混凝土硬化,地下渗流很少,导致城区地表径流增加。且混凝土路面粗糙度较低,阻尼作用小,汇流速度加快,地表汇流历时缩短,增加了地下排洪沟道短时排洪压力。
1.4 规划因素
1)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对城市内涝灾害的重视程度较低,忽略了自然水体本身的调蓄作用。为满足城市发展需求占用排洪沟、坑塘等土地作为建设用地,增加了城市不透水下垫面,且后期没有进行水域占补平衡,导致城市内涝灾害更易发生。
2)兰州市城市发展是从中心区向周边辐射,排水管道在建设初期没有充分考虑后期发展需要。城区建设规划预见性不足,导致排水系统建设标准较低,且缺少城市洪涝分流规划,加之城市发展速度过快,人口剧增,建筑物密集,加大了排洪压力,尤其是在老城区。
1.5 管理因素
1)城市排水管道属于地下工程,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质量监督与检验相对困难,且只有出现暴雨时才能检验管道工程质量及管道排水系统的合理性。尤其是经数年排涝,部分管道存在淤积,导致城区排洪能力下降,而地下排淤工作难度大,排洪管网得不到及时有效清淤,也是城市发生内涝的原因之一。
2)新旧社区管网没有及时改造,甚至存在漏接现象,使排水不畅。部分地区排洪排污管道共用,使城市管网排洪负荷加大。
2 城市内涝防治措施
2.1 选择强透水性材料,改变下垫面特性
为了缓解市区内涝的发生,在城市路面、人行道、广场等地铺设透水性强的材料,还可以做成镂空式结构,不但增加透水效果,减少地表径流,也能储存部分雨水,起到滞洪的效果。
透水性混凝土是一种具有连续空隙的新型透水材料,经过特殊工艺处理,不但具有较高的强度,而且具备一定的透气透水性能。传统的硬化地面以砖石、混凝土或沥青为主,雨水无法渗透地下,自然水循环系统遭到破坏,且地面对阳光的反射率低,吸收率高,加剧了城市“热岛效应”。而透水性混凝土的多孔结构能够使雨水渗透到地下,避免雨水在地表流淌,有效减少地表径流,缓解城市排水管道的瞬时压力,防止路面雨水迅速聚集造成短时内涝;同时,透水性混凝土还具有渗、滞、蓄、净、排等功能。
为了使透水混凝土在透水性、强度、抗冻性等方面具有较好表现,采用同一级配的粗骨料,且在预拌成品混凝土时加入ETNOIS聚合物或胶粉,可使成型混凝土具有一定的柔性,在一定范围内变形而不破坏,改善混凝土中水泥与骨料之间的刚性连接,提升材料的弹性模量,保证混凝土路面质量和性能。
2.2 加强城市调洪能力
加强城市调洪能力是治理内涝的关键,通常从滞洪和排洪两方面入手,滞洪主要是通过天然水体、人工湖、地下蓄水设施使得部分洪水暂时停蓄,以削减洪峰;排洪主要是通过人行路面、排水沟和泄洪道及时排放雨水。
加强城市雨水滞洪能力,重视对自然水体的利用,最大限度地避免破坏生态环境,确保城市的自然调蓄能力和泄洪能力。重视城市防洪排涝的建设和规划,结合城市实际情况,掌握易发生内涝位置,做好地下蓄排水设施建设,科学合理制定应急预案,以便及时解决内涝问题。
改善城市排水能力需要建立完整的排水系统。在进行排水系统设计时要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在经济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提高重现期上限值。同时,做好排水设施改造和日常维护管理工作,在汛期前全面疏通城市排水管网和雨水井,做好排水泵站和排水闸门的运行维护,特别是对地势较低、易堵塞的地段,保证汛期排水管网通畅,最大限度地保证城市排水能力。
2.3 科学制定排水标准,合理选用管材
如果排水系统设计标准偏高,不仅不经济,且难以实施;如果制定标准过低,城市发生内涝的风险又会提高。目前我国城市的设计标准普遍偏低,主要沿用《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4—2006(2014年版),且由于老城区修建时间早、管网布置混乱以及管道老化等问题,导致排水能力很低,因此有必要科学制定城市排水标准及合理选用排水管材。
1)城市排水标准的制定要根据人口密度的增加、自然气候的变化,结合兰州市水文气象资料,修订适用于兰州市的暴雨强度公式,制定新的排水标准。
2)排水管材的选用需要对钢管、混凝土管、PE管、PVC管等管材的性能进行比较,结合城市排水系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排水管材。
钢管强度高,韧性强,不易破坏,表面光滑,输水摩阻力小,使用寿命长;但易生锈,需做防腐处理,造价高。PE管具有高韧性,对管基不均匀沉降适应能力强,抗震性能优良,表面光滑,糙率小,使用寿命长,耐腐蚀,耐低温,小口径管道造价低,质量可靠,施工性能好且韧性高,对各类阀体和管件的连接具有良好的适配性;管壁光滑,流动阻力小,管道断裂伸长率一般超过350%,重量轻,便于安装运输,采用热熔连接,安装便捷,易于维护,连接部位的抗拉强度及爆破强度较高;但其缺口抗击强度低,大口径管道经济性较差。PVC管表面光滑,糙率小,重量轻,造价低,管材强度较PE管高,使用寿命长;但脆性大,延展性差,当地面下沉或因震动发生变形时,易产生裂缝。钢筋混凝土管使用寿命较长,安装施工方便,输水能力稳定,接头稳定性好,使用安全可靠;但自重大,运输不便,质脆,耐撞击性差,价格较高。
从技术角度看,以上管材都适用于城市排水工程。但根据城市的排涝实际情况,综合管材性能,考虑工程经济性和安全运行,建议采用钢筋混凝土管和PE管道。
2.4 科学制定城市规划建设方案
科学制定城市规划建设方案,首先,要提高对城市内涝灾害的重视程度,从建设和管理方面入手,秉承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依靠天然的排洪沟,组织好顺畅排洪通道;其次,在市区设置滞洪蓄水设施须谨慎,并做好防洪应急预案;最后,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对历史形成的沟壑不应随意改变,更不应掩埋。
2.5 提高预警监测
面对兰州市频繁、异常的强降雨天气,加快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数值天气预报模型,完善内涝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同时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在城市排水管网系统中,利用先进的数据技术手段对雨水的储蓄、流量、流速等数据进行监测并及时汇总分析,实时监测排水管网情况,实现城市水系统的信息化管理,提高城市内涝应急能力。
3 结语
治理城市内涝灾害是一个复杂系统,涉及诸多因素。随着兰州的城市发展,涝灾造成的损失巨大。要充分了解产生内涝的原因,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提出防治措施,通过改变下垫面、加强城市调洪能力、提高预警等方面来提升城市内涝防治能力,实现兰州市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