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夏砖雕艺术的历史溯源及工艺产业发展

2020-01-18

中国建材科技 2020年4期
关键词:临夏砖雕技艺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数字传媒系,甘肃 兰州 730020)

0 引言

甘肃省内外许多学者对临夏砖雕的历史溯源、制作工艺及图案进行了研究,例如毛兴文主编的《临夏神韵》、马珑主编的《临夏考古》和《临夏文物》等著作及数以千计的学术论文,涌现了一大批关于临夏砖雕的非遗文化优秀成果。但目前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尽完善的地方,大致有三个方面。首先,文献资料方面相对匮乏,有关史书记载很少;其次,考古实物例证不足,出现断代情况;再次,传承谱系的记载存在时间不准确及谬误较多等问题。现在的临夏砖雕风格大多富丽堂皇,技法采用镂空式,装饰里外有三层,缺少了清幽朴素的古韵,鲜有过去那种简略线条、摇曳生动的情趣。但无论古今,临夏砖雕作为一种民间工艺,始终将现实与理想结合,情景交融,抒发着热爱生活、家园和山河的美好愿望,也体现了高超的雕刻技巧和聪明才智。目前,传统的砖雕工艺市场越来越小,许多年轻工人缺乏传统技术和艺术素养,而现代流水线生产方式又会导致砖雕作品手法混乱,风格不统一,缺乏艺术特点和艺术气韵。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有必要对临夏砖雕传统艺术进行抢救和保护[1]。

1 临夏砖雕艺术的历史溯源

学界认为,临夏州南龙镇出土的金大定十五年进义校尉王吉墓室砖雕是目前发现最早的砖雕,其与各地发掘的宋金墓葬砖雕在形制、风格等方面非常相似,虽然在文化类型、风格渊源等方面有一些差异,但不能否认传承关系的可能性。因此,可推断临夏砖雕起源于宋。当时世界上的伊斯兰教国家,如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苏美尔、亚述、巴比伦等,已经有砖雕或者类似砖雕的艺术形态出现,并以规模宏大的砖结构建筑和精美装饰闻名于世。

临夏大部分人口是回族,要结合回族历史来研究临夏砖雕艺术的历史溯源。早在隋唐,中亚和西亚地区的商人通过海陆“丝绸之路”与中国贸易往来,同时也有军事和政治往来。到了12至13世纪,成吉思汗征伐中亚和西亚,掳掠了大批的回回工匠,计有数十万之众,并迁往中国,为中国回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随着“回匠”的东迁,各种技艺也被移植到了东方。经过历史的合理推断,这些“回匠”对临夏砖雕艺术的形成和发展确实有很大的影响。杭州真教寺(又称凤凰寺)重建于元,建筑中有很多伊斯兰风格的砖雕,工艺精美,技艺高超,反映了“回匠”先辈们精湛的砖雕技艺。

临夏砖雕艺术在明清进入了繁荣期。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扩大了城市规模,推动了经济,从而市民阶层形成。在地区商贸中获得资本的临夏回族人开始兴建寺院和私宅府邸,弘扬伊斯兰教。清中期以后,临夏砖雕吸收汉文化绘画、石雕、木雕等技艺精髓,同时又受西方“巴洛克”“洛可可”等艺术风格影响,采用高浮雕和镂雕等雕刻手法,丰富了砖雕技艺并进入了空前繁盛期,临夏工匠地位也有所提升,以前是瓦工兼做,后趋于独立。民国临夏军阀马步芳称霸一方,兴建了大批官邸和寺院,其中东公馆、蝴蝶楼最具代表性,建筑各处密饰砖雕,风格细腻繁杂,成为风尚。临夏砖雕最早的精品大多出自于此,代表了临夏砖雕艺术最高水平。文革前期,临夏红园公园创作了一批砖雕作品,后期处于停滞状态。改革开放后,临夏砖雕艺术才又重新绽放光彩[2]。

2 临夏砖雕的工艺内容

临夏砖雕由于取材方便,成本不高,在黄土高原上流传较广,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宁夏等西北地区,民间盖房或修建庙宇基本都使用临夏砖雕来装饰院墙。始建于元,明万历和清乾隆、光绪时期重修扩建的宁夏同心清真大寺位于宁夏同心县,采用伊斯兰装饰风格,除了木雕刻、木结构以外,砖雕装饰被大量使用,是木材料和砖雕相结合的一座砖雕建筑,令人赏心悦目。青海塔尔寺的建筑群,高低错落,规模宏大,面积大约45万平方米,寺庙的细部装修除了壁画、油塑、堆绣等,砖雕占有很大比例,尤其是柱头和影壁都有大量的砖雕装饰。甘肃兰州白塔山公园起源于元,1958年在坍塌的古建筑废墟上重建,面积约8000平方米,这个建筑群把对称的石阶、石壁、亭台、回廊连贯一起,上下通达,层次分明,结构严整,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别具风格的建筑形式。山顶的古建筑物有三星殿、迎旭客阁等,集精巧的建筑结构和精湛的砖雕艺术于一身,充分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与才能,是古代建筑杰作。

砖雕艺术的核心是建筑的影壁堂心,工匠们倾注了极大的心血设计和雕刻,内涵丰富,令人赏心悦目,内容有山水、花卉、博古、吉祥图案等。建筑中的基座、勾栏、腰束、柱子、拱门等多用花卉装饰,代表吉祥富贵等寓意。公园、广场等大型建筑物墙壁上的砖雕内容一般是山、水、人物等。书法砖雕分汉文和阿文两种,以单独书法砖雕、对联等形式出现。回族受伊斯兰教文化影响,早期的砖雕装饰内容只有花卉,后来受汉文化的影响,才有了人和动物。临夏砖雕所用的砖是特殊工序焙烧的青砖或红砖,经手工打磨后,以切、勾、削、凿、剔等多种手法精雕细刻,拼接安装。按客户的意愿和客观条件设计规格大小、造型样式、图案内容,可以在建筑施工时安装,也可以完工后安装,还可以在原有墙面镶嵌安装,方便操作,灵活掌握,不怕风吹日晒雨淋,经特殊工艺焙烧的砖雕材质坚硬美观,不易损毁。

临夏砖雕在制作手法上,有“捏活”和“刻活”两种。“捏活”就是用手和模具提前捏好各种造型,放入窑内焙烧。“刻活”即用刻刀在烧好的砖上刻制各种图案。前者成品一般是独立完整的,如龙凤、麒麟等。后者雕刻一个图案有时需要几十块砖。雕刻工艺有打磨、细磨、拼接、安装等,工具有折尺、刨子、铲等。临夏砖雕在技法上有雕刻和镂空手法,形式有圆雕、半圆雕和浮雕。技法有阴线刻、凹凸面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等。一幅砖雕里外达三层之多,重叠繁复,立体感极强。从构思到雕工、意趣,淋漓尽致地体现在质朴的青砖上,令人惊叹[3]。

3 临夏砖雕产业的开发现状

以前的砖雕艺人收入少、地位低,年轻人不愿从事这个职业,导致后继乏人。这与其他民间手艺人面临的问题类似。改革开放后,临夏砖雕逐渐加大对外营销力度,有了一定的市场。由于需求量的增加,传统生产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要求,一些砖雕厂和作坊为了赶工期,实行流水作业,每个工匠负责一部分,多人参与雕刻。这样一来,工期是不耽误了,但作品风格不统一,没有连贯性,缺乏了设计者要表达的神韵和文化内涵。年轻工匠大多缺少传统技艺和相关的文化素养,这样赶出来的砖雕作品,很难出精品。由于匠人们只负责自己那一块,不能参与创作、制图、雕刻和修饰加工的全过程,只是熟练工而已,谈不上砖雕技艺传承与发展了。

经营临夏砖雕的一些企业和作坊看似有了销量,有了业绩,实际上是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对技艺的传承没有发挥好的作用。临夏砖雕作为一种民间工艺,对工匠的基本素养有一定要求,比如绘画、书法、古诗词等都要有所涉及。十几年前,临夏从事砖雕的工匠约2000余人,几乎没有高中以上学历,研究临夏砖雕理论和学术的人更是少而又少。砖雕产业“分段流水作业”式的生产模式,对砖雕产品的文化提升非常不利[4]。

4 临夏砖雕产业开发应用

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常重视。当地政府组织专家挖掘了一批高水平的雕刻艺人,为保护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人才保障,还扶持了几家龙头企业,全面保护和弘扬临夏砖雕,培育砖雕产业模式。通过几年的发展,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提高了临夏砖雕的知名度,扩大了生产规模,现在直接从业人员有1万多人,年产值近5亿元,间接带动5万人就业。临夏砖雕已经成为当地的一大支柱型产业。2019年,龙头企业青韵砖雕有限公司率先开设“非遗+扶贫”临夏砖雕产业人才培训班,聘请高水平艺人传授技艺,讲解培训,为未就业学生和农村剩余劳动力找到一条就业路。此外,青韵公司还在筹建砖雕博物馆和砖雕艺术馆等专题博物馆。

要让技艺的传承和文化内涵的展现形成规模化,须做到三个方面:一是在技艺的传承上要有系统的归纳整理,撰书籍文,理论加实践,供人研究学习;二是在传承人才的选择上,不分民族,凡是有兴趣和一定资质条件的人都可招录,能更好促进砖雕产业的发展;三是提高艺人的文化层次和艺术素养,使作品能推陈出新,绽放光彩[5]。

非遗项目的传承与现代产业式开发二者并不矛盾。在政府引导下,开发非遗文化产业,扶持培育非遗文化企业,引导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做好艺术上的精益求精,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精华,通过传承达到促进,通过开发延展生命力。只有企业不断挖掘文化内涵,创新艺术价值,才能提高文化产品竞争力。政府要给民间艺人提供条件,创作新作品,重视培训新学员,培养有资质的艺术传承人,让古老的非遗文化延续下去[6]。

猜你喜欢

临夏砖雕技艺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山东出土元代砖雕壁画墓群
泰兴砖雕:方寸之间见大美
我爱临夏
临夏·福地
相约临夏花海中
寻觅临夏至味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宋墓与孝子故事砖雕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