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药并举”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观察
2020-01-18辽宁省桓仁满族自治县中医院辽宁本溪117200
辽宁省桓仁满族自治县中医院 (辽宁 本溪 117200)
内容提要: 目的:观察中药内服中药联合针灸在治疗黄褐斑中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68例面部黄褐斑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4例,其中实验组采用中医药联合针灸的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1.2%。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6.5%,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药并举”对黄褐斑具有较好的疗效。
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皮肤病,是面部皮肤黑色素沉着而引发,常见鼻两侧局限性黄褐斑,斑块大小与颜色深浅不等,多发于成年女性,尤以育龄女性多见,患病率高达28.2%[1]。一般认为,黄褐斑病发生与患者内分泌失调、雌激素与孕激素水平、妊娠、子宫卵巢疾病等因素有关[2]。临床治疗中,多用维生素类、皮质内固醇等药物,配合激光治疗、化学剥脱法等,但患者的后续观察发现,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容易反复发作。中医药治疗黄褐斑具有明显的优势,能够从活血化瘀、滋阴益气养血入手,实现“针药并举”,已为医学界所肯定[3]。本文采用“针药并举”治疗黄褐斑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68例面部黄褐斑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4例。实验组患者年龄26~45岁,平均(38.2±3.6)岁,病程9个月~6年,平均(3.1±1.7)年;对照组患者年龄27~44岁,平均(37.9±3.3)岁,病程7个月~6年,平均(3.0±1.8)年;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上无显著差异(P>0.05),符合实验要求。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依据《黄褐斑的临床诊断及疗效标准(2003年修订稿)》(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制定):无明显自觉症状,面部淡褐色至深褐色、界限清楚的斑片其基本对称分布,无明显内分泌疾病以及其他引起色素沉淀的疾病。
中医诊断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ZY/T001.19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评价》:颜面出现黄褐色斑片(肝郁血证),颜面出现黑褐色或灰黯(肾虚证)。
本文所有患者的纳入标准符合中医诊断和西医诊断,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0~50岁,且确保患者在接受治疗前7d内未用过与本病相关的外用药,30d内未服用过与本病相关的内服药。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方法,即口服维生素C(3g/次,3次/d)、维生素E(0.1g/次,3次/d),面部涂抹复方维甲酸霜。
实验组患者采用“针药并举”的方法:
(1)中药内服,仙灵脾、当归、地黄、芍药各15g,菟丝子20g,僵蚕、川芎、红花、桃仁各10g。此外,结合中医辩证进行加减,气虚者加党参、黄芪各10g,肾阴虚者加山药10g、生地黄15g,血虚者加益母草、阿胶各10g,肾阳虚者加淫羊藿、巴戟天各10g。实用方法:热水煎服,每天1剂,分早晚2次服用,20d为一疗程。
(2)针灸治疗:①毫针刺,主穴为:风池穴、肝俞、肾俞、阿是穴、三阴交,辅穴为:迎香穴、太阳穴、血海穴、曲池穴。②耳针,耳针可配神门、肝、胸,有肝气郁滞者加支沟、太冲双穴;肾阴不足者加气海、命门、关元三穴;脾胃虚弱者加耳针配胃、脾、心,足三里;月经不调者加耳针附件、腹部、子宫。
针灸为每周两次,留针20~30min,两组患者均治疗3个疗程(2个月)。
1.4 观察指标与评价
依据《黄褐斑的临床诊断及疗效标准(2003年修订稿)》,对两组患者进行黄褐斑皮损改变评分,具体评分标准为:①0分:无色素沉着;②1分:面积小于3cm2,色素程度为淡褐色;③2分:面积3~6cm2,色素程度为褐色;④3分:面积大于6cm2,色素程度为深褐色。
临床疗效标准为:①无效: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变化;②好转:黄褐斑色素变浅,面积消退大于30%,但小于60%,评分下降指数大于0.3而小于0.5;③显效:黄褐斑色素明显变浅,面积消退大于60%,但小于90%,评分下降指数大于0.5而小于0.8;④痊愈:面部肤色正常,黄褐斑完全消退。
下降指数=(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治疗前总分;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好转例数)/病例总数×100%。
1.5 统计学分析
本文所有数据采用SPSS18.0专业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经过3个疗程的治疗后,对患者进行复查,实验组患者治疗结果如下:无效3例,有效7例,显效9例,痊愈15例,总有效率为91.2%;对照组患者治疗结果如下:无效8例,有效9例,显效8例,痊愈9例,总有效率为76.5%。通过总有效率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治疗效果的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过程中,实验组患者出现1例不良反应,即初次服药后出现胃肠道不适症状,后服药时间调整为饭后1h,症状得以缓解,此外未发现可能与中医药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或副作用。对照组患者出现2例不良反应,即治疗至第二周时,面部皮肤出现脱屑、刺痒等症状,后未经处理自行缓解。
3.讨论
临床来看,黄褐斑是一种多病因的复杂疾病,且其主发于颜面部,且以女性患者多见,给患者带来严重心理压力。结合黄褐斑病理研究,现代医学的治疗原则主要是去除已生成黑素、减少黑素合成、抑制黑素细胞活动、破坏黑素颗粒等,但其治疗周期一般较长,且效果并不理想,而且治疗费用较高[4]。从中医理论来看,黄褐斑病由于常见于妇女避孕药服用期、月经期、妊娠期、哺乳期等,因此该病与妇女生理年龄、生殖等因素有关,肾虚络瘀为其最主要病因病机[5]。
从本文研究来看,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6.5%,而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1.2%,这说明采用“针药并举”的方法具有良好的效果,而且副作用少。从药方来看,仙灵脾温而不燥,功善补肾壮阳;当归性温,归肝、心、脾经;菟丝子性平,肾阳、肾阴皆补;僵蚕祛风化痰;红花、桃仁活血化瘀;益母草性微寒,丝瓜络化痰通络为佐;诸药合用,有活血化瘀、疏肝解郁、温经通络消斑之功效。
从针灸来看,本文采用毫针刺及耳针两种方法来治疗黄褐斑,使针灸“针感”更强,临床疗效得以保证。针灸可有效调节肾脏气血、活血化瘀,打通经络,从而促进毒素消除,帮助患者身体调节内分泌,代谢体内毒素。
从实验结果来看,因为“针药并举”的临床疗效显著,而且不良反应或副作用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