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2020-01-18于文善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传统思想文化

潘 杰,于文善

(阜阳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历史不能被割断,现实就是在传统中逐渐发展的,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社会才会不断进步。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需要对中华民族历史进行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说:“今日之中国是历史之中国的延续和发展。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1]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几千年来中华文明的精华,是德育思想发展的源头活水,汲取传统文化中的营养为自身所用,做到德育思想的创新和发展。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理念

(一)学思践悟、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正式提出,他所理解的认识论和实践论既注重内在修养,也注重道德实践。致良知,知行合一,是阳明文化的核心。践行知行合一,不要成为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遇到问题不应该总思考问题产生的根源而停滞不前,究其根源、付诸行动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孔子对“知行合一”的理解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不思考就会陷入迷茫,只思考不学习就会变得很危险。这就要求我们做学问也要做到知行合一。“真理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检验才能体现它的真理性,实践只有接受真理的指导才能把握正确的方向。”实践与理论,总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将二者紧密联系才能做到知行统一。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的付诸有机结合,改变知先行后和行先知后“知行分离”的思想认知和行为模式,构建“知行合一”的思想认知和行为模式,才能够强化自身的道德修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生动诠释了“知行合一”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创造者们都是践行“知行合一”思想的典范。[2]习近平曾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栏目发表文章提出:在学习、修德过程中把书中的道德操守付诸实践,贯彻知行合一的精神,提升个人境界。[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要“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牢固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做到与实践相结合,把握好理论与实践、知与行的关系是我们把握理论应用于实践的钥匙。

(二)天道酬勤、厚德载物

“天道酬勤”出自《周易》中的卦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不问收获只问耕耘,多一份努力,便多一些机会。正如粒粒饱满的麦穗,不经过农民日夜辛勤的劳作,怎会有其硕果累累。晋朝的周处,自幼丧父,由于无人管教到处惹事生非,闹得四邻不安。经历过蛟龙事件后,他认识到学问的重要性,由于年纪大天资差,学习之路异常艰辛,在不断的刻苦勤奋下终于成长为一个文武全才;晋朝的皇甫谧不爱学习,20岁时还只知道吃吃喝喝,别人都以为他是傻子。由于皇甫谧十分敬重叔母任氏,在叔母的激励下奋发学习,短时期内读完了四书五经和九流百家之言,后来又集中精力研究医学,撰著了《针灸甲乙经》这部不朽的世界医学名著,创立了一套针灸学理论体系,成为针灸学理论的奠基人;南北朝时期梁朝的王筠,尽管幼年成名但没有自视甚高,依旧刻苦学习,他不仅读书还抄书,每读一部书,都要把这部书整个抄写一遍,后来王筠受到重用,充分发挥了才干,做过尚书吏部郎、秘书监、光禄大夫等官职,不仅在政治上很有建树,而且还著书百余卷,流传后世。从新中国成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70年风雨砥砺前行,中国经历了一穷二白到改革开放的初步成效再到新时代的过程,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在钢铁行业,从缺铁少钢到全球第一,中国钢铁建立起全世界规模最大的现代化钢铁生产体系;在科技方面,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中国成功发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在生态方面,由生态红线到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成效显著等,终于从量变的积累达到了质变的飞跃。

(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最早出现于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顾炎武出身名门,自小勤奋读书,14岁中秀才,始终坚守民族气节。他认为:“即使是一个普通人,对国家的兴亡也是应该负责任的。”宋代文学家范仲淹曾在《岳阳楼记》写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脍炙人口的名句,既体现他忧国忧民的情怀又体现其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出自《论语·为证》;“学者不患立志之不高,患不足以继之耳;不患立言之不善,患不足以践之耳”出自《薛方山纪述》,众多文人墨士、名言名句都体现出青年时期立志的重要性。周恩来总理在12岁时就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卡尔·马克思在中学时期就确立了为人类幸福而工作的伟大抱负,他们终其一生都在为自己确立的崇高理想而努力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说:“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树立远大理想,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他还引用了王阳明《教条示龙场诸生》中的“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这句话,突出青年在人生目标、职业选择时会有所不同,要以小我融入大我,提高人生境界,实现人生价值。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德育思想的价值

(一)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扩展知识面

中国传统文化通过语言、文字、节日、剪纸、乐器等形式来传播,有利于了解历史,认识文化。传统文化中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1000多项,其中有中国戏剧如京剧、花鼓戏、黄梅戏等;民间工艺如剪纸、泥人、纹样等;民族运动如赛马、响箭、摔跤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拓展知识面的有力途径。以民族运动摔跤为例,早在夏商时期就出现了摔跤运动,《述异记》中记载,秦汉时期称摔跤为“角觝”,摔跤运动在生活中广泛开展,唐代摔跤运动已成为当时社会重要的休闲娱乐方式,宋代出现了我国体育史上最早记载摔跤的一本著作《角力记》,清代,摔跤运动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尤其皇族偏爱摔跤。新中国成立后,摔跤被纳入体育举国体制下,到了20世纪末21世纪初,摔跤出现了一个高潮时期。[4]更多人开始关注摔跤,参与摔跤,全国举行了多场摔跤活动。摔跤究其根源历史悠久,儒家道家等思想观念也深入其中,传统民族运动所带有的民族特色融入了简单精妙的时代训练因素,摔跤文化崇尚“点到即止”,在不伤害对方的前提下决出胜负,体现了儒家的“礼”和“仁”的思想理念。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的简单相加形成了中国式摔跤文化的丰富内涵。摔跤所体现的不仅仅是简单的肢体动作,更多的是情感和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要了解传统文化历史汲取其中的精华,结合实践不断将其发扬光大。“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道阻且长,要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去追求和探索,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彰显了强大的文化自信、优秀的传统文化永不过时,也为未来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二)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形成和谐社会

孔子第一次用简单精美的107个字描绘了和谐社会的蓝图,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礼运》)[5]以讲究诚信、崇尚和谐、选贤举能、男女平等、社会安定、没有斗争和私利的社会为孔子理想中的和谐社会。在中国传统思想历史的长河中,儒家提倡“和为贵”;《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乐记》:“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墨家提倡“兼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自中共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成为全党上下及全国人民的使命之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主张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而不是明争暗斗,所以,这势必有利于形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和谐社会。当今世界处于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时期,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涛汹涌,各国之间联系从未如此紧密。从“一带一路”到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始终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秉承着海纳百川的原则,在自身进步的同时还带动着周边国家的发展,彰显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深厚的价值底蕴。

(三)中国传统文化是面向未来的有力支撑

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到支付宝、高铁、共享单车、网络购物,中国的发展处处体现着中国智慧。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传统文化的代名词,四大发明为中国奠定了文明古国的地位,是中国在文明方面重要的里程碑,促进了中国的发展,也推动了世界的进步。造纸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火药传入欧洲后,深刻影响了欧洲的历史进程。马克思对此曾给予高度评价,认为火药、罗盘针、印刷术是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罗盘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印刷术变成新教的工具和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精神发展的最强大推动力。[6]纸的发明为我们记录文字提供了有效方式,使古代文人墨客的思想能够流传下来;指南针开启了航海的新纪元,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火药促进了大炮等的发展;印刷术使我们摆脱了繁重复杂的竹简刻字。四大发明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中国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推动了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中国曾经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央,近代的中国才逐步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又重新唤醒了中华民族,经过不屈不挠的抗争取得了胜利。中国进入新时代,正日趋靠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事实证明,先进的技术是牢牢掌握话语权的有力途径。“新四大发明”使中国的视野更加开阔,也有了更多机遇。共享单车和高铁,正如传统文化中提到的“要想富,先修路”一样,在扩展交通的同时也拉动了经济增长;淘宝和支付宝,促进了消费,有利于GDP的增长,扩展了我们和世界连接的边界。新四大发明已经成为我国靓丽的名片,是对古代四大发明的发展与创新,为中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提供强大动力和雄厚底气。

三、中国传统文化中德育思想的现实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是我们的代名词。从唐代科技、文化、经济、艺术的多元化到清朝的专制、闭关锁国,中国的传统文化似乎不再风光。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中国的面貌便焕然一新,传统文化也爆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和鲜活力,吸收优秀的文化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和而不同、合二为一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就传统文化而言,体现的是一个国家的底蕴、灵魂,是各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7]不同的民族呈现出不同的风俗习惯,这是一分为二;分清各民族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命运共同体,文化相互融合吸收这是合二为一。恩格斯指出:“一切差异都在中间阶段融合,一切对立都经过中间环节而互相转移……辩证的思维方法同样不知道什么严格的界线,不知道什么普遍绝对有效的‘非此即彼!’它使固定的形而上学的差异互相转移,除了‘非此即彼!’又在恰当的地方承认‘亦此亦彼!’,并使对立通过中介相联系。”[8]909-910在新时代,我们要有“拿来主义”精神,无论古今,借鉴和吸收对我们一切有利的文明成果,为我所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善于从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中寻求智慧,使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得到提高,引导人们对道德“讲、尊、守”,树立远大的道德理想,使层次得到提高。

(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对待传统文化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我们要用清醒的头脑,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精气神。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常学常新,它既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责任,又有“忠孝、爱国、诚信、友善”的价值理念。传统文化中也有落后腐朽的文化,如“三从四德”、看相算命、“法轮功”邪教、“黄赌毒”等,对待这类文化应该改造剔除,坚决抵制。优秀的传统文化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最大优势,产生最大影响,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必须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德育思想重要的组成部分,要汲取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传统文化,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理念。”[9]文化具有时代性、发展性,它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对传统文化不仅要做到继承与发展,还需要创新。

(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发展是指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具有开放性,把握规律创新发展,做到与时俱进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传统文化和现代化之间是相通的,传统文化必须适应现代化的发展,把传统文化中与现代化相适应的方面扩大化,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传统学习模式为例,过去,学子接受知识的渠道局限于私塾课堂、单一授课;现在,处于网络全覆盖信息全球化的时代,更多通过互联网+、讨论式的多元化模式进行学习,人工智能与教育的结合,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10]面对新环境,传统的学习模式需要适应新时代。面对新挑战,要有向前进的勇气,新文化与传统文化交替时必然出现摩擦,要敢于涉险难、攻坚难,正确把握文化发展方向,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教育载体,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传统文化推动教育目标的实现。

当前,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层出不穷,多元化的信息获取渠道严重阻碍了青少年的价值判断,思想政治教育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使其德育功能发挥到最大限度,坚决打好思想政治教育攻坚战。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道德认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猜你喜欢

传统思想文化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思想与“剑”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