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临床思维能力培养教学实践探讨
2020-01-18李明凤吴大森白金玲张梦琦
尹 玉,李明凤,吴大森,白金玲,张 俊,张梦琦
(安徽医科大学病理学教研室,安徽 合肥 230032)
病理学作为一门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更倾向于形态学变化的研究,疾病的病理变化决定了其临床表现,病理学诊断结果对指导临床疾病诊疗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提高病理学的教学质量并将其紧密结合临床,对体现该学科重要临床价值,促进病理学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病理学是基于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综合性学科,病理学医师良好的临床思维能力可有效地对疾病进行逻辑推理、鉴别诊断及归纳总结,进一步从错综复杂的线索中找出主要矛盾并加以处理,病理学诊断技能既是学生需掌握的一门重要基本功,亦是体现临床医疗水平的关键[1]。
1 病理学教学现状
1.1 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脱离
病理学诊断结果常作为某些疾病诊断的“金标准”,与临床工作关系密切,但多数高校安排病理学课程开设于临床课程之前,学生上病理课时尚未学习临床课程内容,所学理论难以联系实际应用,只能死记硬背,对很多知识点难以理解和掌握[2]。病理学课程虽然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但由于与临床实践脱离,学生无法深入理解病理学专业知识,使得学生在后期临床实践中缺乏扎实的技能和知识储备。教师在理论教学过程中过于专注课程专业知识的教授,忽略了对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训练,教学效果得不到全面提高。
1.2 病理学实验教学与临床实践脱离
传统的病理学实验教学多通过录像、课件等手段,重点讲解肉眼和显微镜下病理组织的形态学变化,但存在多种局限性,无法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探求欲及培养学生对临床疾病进行逻辑推理、鉴别诊断、归纳总结的能力。学生观察大体标本和组织切片时,自行寻找病变十分困难,常需要老师指导才能完成学习,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率低下,这种被动式学习方式无法使学生学到扎实的病理学理论知识,不利于其逻辑分析能力及临床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目前,多数高校病理实验教学课程设置单一、课程内容枯燥,课程设置与临床联系较少,老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老师无法从学生身上得到有效和真实的反馈信息,教学效果不能有效改进和提高。
2 病理学教学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2.1 理论教学中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病理学教学中,“引入临床案例-授课-临床案例分析”这一新型教学模式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可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思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和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3]。我们将这一新颖的教学方法引入实践教学中,激起学生学习病理学的极大热情,受到学生欢迎,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升。
教师在前期备课过程中,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特点,按照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设置课程安排,将病理学知识点与相应的临床疾病关联,选择直观生动、容易理解且适合学生学习的典型临床病例穿插于基础知识的教授过程中。教师在前期备课时对所选病例涉及的基础与临床知识做好充分准备,搜集和整理资料及时了解、掌握相关方向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动态,用案例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形成[4]。
学生在课前预习教师提供的临床病例材料,阅读文献、查找资料并分组预讨论。案例的引入可有多种渠道,可向学生提供典型、精练、有趣的短小视频或某疾病的病理学微形态图谱,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5]。课程开始时,教师引入临床案例,吸引学生注意力,以提问方式将学生引入到相关的理论知识中,通过提出具体问题引出要讲授的新课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新的理论知识,从而加强学习的目的性、趣味性。课程结束前,教师让学生根据课堂所学内容分析讨论课程前期所提问题,最终通过案例讨论的形式回答问题,以此加深学生对所学新理论的理解。教师要合理设计课堂讨论时间和步骤,确保教学环节的科学性与实践性,教师要对当天所授内容分层剖析、总结归纳,加深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帮助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解由感性认识转变为理性思考[6]。这一教学模式旨在使学生运用临床视角综合分析和理解疾病的发病原因、作用机理、病理变化等,最终达到掌握基础知识、解决临床问题的目的。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潜力和临床思维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2.2 实验教学中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病理学实验教学中,应做到切片与标本相联系、理论与临床相联系。实验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观察大体标本和组织切片中病理形态学的改变,除此之外,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也极为重要。实验教学以临床实际为导向,加强和巩固学生对疾病病理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同时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为以后临床医学课程学习及临床实践做好准备。
教师在实验课中可适当穿插经典的临床病例,将形态学表征与临床特点相结合,充分发挥好引导者的作用。临床案例的提出不仅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引导学生自主查阅相关文献并积极思考由临床病例引出的问题,帮助学生把已学过的专业课程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实验课中可通过划分小组的形式引入临床案例,小组间通过热烈得讨论和默契的配合共同解决问题,最后随机选取小组代表回答拟定问题,这一方式可有效促使医学生发挥团队协作精神,为其日后成为一名高素质医生打下坚实的基础[7]。临床病理讨论(clinical pathological conference,CPC)这一教学形式可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最初由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创立,主要要求病理医师与临床医师共同参与,对相应的疑难病例或者尸检病例进行综合分析,以此来确定临床诊断与病理结果是否一致,相应的治疗方法是否合适。临床病理讨论教学模式合理运用于病理学教学中,可帮助学生将基础知识与临床疾病相结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推动病理学教学质量的提升[8];教师可根据所观察大体标本和组织切片内容,选择相应的经典临床案例,组织学生围绕疾病病因和发病机制解析病理形态变化,并进一步推导临床表现及临床进展,理解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最终解决临床问题。
在病理学实验教学中,临床病理科见习模式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病理思维能力。学生通过进入临床病理科短期见习,参与接触日常取材、制片、诊断、读片讨论等工作,直观深入的理解病理学诊断结果作为临床诊断金标准并指导临床治疗的最终意义,从而增强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的目的性和有效性[9]。
3 小 结
病理学融合了解剖学、组织胎胚学等课程内容,具有概念抽象、知识体系复杂、知识点零散、记忆内容多、学习难度大的特点[10]。在病理学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学探索中,应提升授课教师自身综合素质,整合优化教学资源,根据所讲授理论知识内容,合理设计临床案例,实现教学内容由形态到功能、由基础到临床的转换,培养学生临床病理思维能力,为终培养出高素质临床医生打好坚实知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