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吃的二三事
2020-01-18吴冠宇
◎ 文 | 吴冠宇
关于吃饭,我们家有一个习惯,严格来说应该是规矩:家里人在一起吃饭,饭菜端上了桌,若不是有非常紧急或重要的事情,就得暂且放下,围坐在桌前,等吃完饭之后再行继续。
小时候贪玩,家中主妇们将一桌子饭菜摆好,三请四催之后,我们这些娃娃常常还守着电视,没出现在饭桌前。接下来,挨一顿骂是必然的,为这事儿,我没少挨训。
年少时一直不明白为什么饭菜端上了桌,人就得赶紧老实地坐到桌前。婚后,轮到自己下厨,一声“吃饭了”,若是先生没有及时出现在面前,也难免遭我一顿言辞伺候。这个时候,我才发现自己与母亲、姥姥并无二致,讶异感慨的同时似乎也明白了一点当年那些掌管厨房的女人们的心境。
都说家的味道是会代代传承的,我看,这传承的除了菜肴的滋味,大概还有做菜人的脾性吧。
到现在我也没去弄清楚,这规矩是否就我家独一份儿。可能关于“吃”这件事情,每家都有不同的习惯和规矩,而有些“吃”的习惯则是属于地域的,一方水土养一方风土人情嘛。
家在宜昌,大雪一过,熏腊肉、熏香肠,家家户户必不可少。乡下,随便走进一户农家的火塘、阁楼,一抬头,上面就挂着色泽鲜艳、黄里透着深红的腊肉、熏肠。城里,虽然空间有限不好施展,但也会在阳台上挂晒几串红彤彤的香肠。若是哪家阳台上里三层外三层的,必定招来邻里羡慕的眼光,这也算是一户人家实力的彰显了。此后的腊月里,来了客人,或是家人聚齐了,顿顿必有蒸香肠、炒腊肉,再争论下今年的手艺是否比去年更好。
除了熏腊肉,宜昌的四时四季有其必不可少的饮食习惯:冬天的萝卜饺子,春天的蒿子、木姜子,夏天的凉虾,秋天的柑橘、酸芋头秆儿……四季轮回,这些味道也在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满足一代代宜昌人对舌尖上小确幸的追寻。
本期特别策划正是关于宜昌的“吃”。《秭归味道》是作者梅子的一组关于秭归美食的文章。秭归,在宜昌西部,处于两大著名菜系——川、湘之间。秭归饮食取川湘饮食之特点,贯通出自己的风味。梅子遍寻秭归风味,于风味之间见风土人情。
在写这组文章的时候,梅子说:“我会变成一个真正的好吃佬,养成走到哪儿先寻美食的好习惯,把嘴巴和胃侍候好,再去看看书店、博物馆,完成从物质到精神的提升。如果活一百岁,至少后五十年,我是一个吃得明明白白的人。”
“吃得明明白白”,我揣摩,这其间明白的除了食物本身,大概还有亲情、故土,以及烟熏火燎的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