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诗学素养培育的路径研究
——以唐诗为例
2020-01-18张敬雅
张敬雅
(贵州师范大学 文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提及唐诗,大家都很熟悉、亲切。幼时口中朗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等句;少时诵得“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等句。如此,无论年龄,皆可读于其间。然叹幼不经事,少不沉稳,常未解得完诗之意。纵使能解,不过一二。对大学生,唐诗如同一把钥匙,轻轻拧开,悟得诗中百态。
一、大学生诗学素养培育的必要性
大学生学习唐诗,旨在走进唐诗,品得唐诗,提高文学修养,增添几分“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底蕴。然吾辈传诗意、明诗理、解诗道,方能升华人生。
(一)人文素养的基础性
所谓“人文素养”,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核心素养。人文素养的培育,对人文品格、道德修养、文化底蕴、文化自信、文化创新等形成起关键性作用。统括看,“诗学素养”涵括于“文学素养”,“文学素养”又是“人文素养”的基础部分。因此,大学生诗学素养的培育尤显亟待和重要。以唐诗为例,通过诵读、学习唐诗,可感受唐人不一样的胸襟气度、壮志抱负,观见“那个时期、那个环境下人们的精神风貌”。与此同时,“赏诗之美,听心之声”实为学习唐诗的主要目标,透过诗句观看、聆听、联想、体悟,既有相聚之欢愉,亦有分离之苦楚;既有兼济天下之豪情,亦有怀才不遇之愤慨;既有京城街道之繁荣,亦有偏安一隅之恬静。此番此景,不胜枚举,囊括其中。
简言之,唐诗风情万种,经典流传,待诸君尽品,有助提升诗歌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而从大学生诗学素养到文学素养再到人文素养的培育,呈逐层递进状态,互为基础,关联紧密。
(二)诗学教育的普及性
孔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1]218道出习诗缘由,也道出诗歌发挥的效用,涉及社会方方面面。紧接着从唐人论述,唐之为诗,上自人君公卿大夫,下至闾里女子,莫不以之相尚。加之唐代采取“诗赋取士”制度,更是促成“诗莫盛于唐”的繁荣局面,鼓吹休明、笙簧风雅,未有若斯之盛者也。至于宋代,唐诗创作对其产生极大影响,宋人将唐诗作为与己时代最接近且最契合的文学典范来接受和仿效。及至明代,是全面宗唐的时代,明人编纂了多部唐诗集子,彰显编者的诗学观念和审美趣味,唐诗普及面进一步延展。至清代,全民参与到学唐热潮中来,文人墨客将唐诗当作娱情悦性的精神粮食,享受读诗快感;诗学家借助唐诗集子编纂张扬诗学主张;御选御定之集反映着官方政治对文学的介入,引导当日的诗歌普及和创作。
近年,唐诗越来越受大众关注,普及化程序越来越高。诗词热潮不断升温,不论个人对唐诗的学习,还是《中国诗词大会》《中华好诗词》等节目的出现,唐诗以多种形式贯通生活,畅游其间,盛宴无限。而针对大学生群体,诗学教育不再像小学和初高中的固定教材、应试教育,其普及性更多体现在基于爱好和兴趣,以选修课、网络等为学习手段,更具多元性和开放性,普及面更大,学习深度和广度也更强。
(三)文化传承的必要性
清爱新觉罗·玄烨《全唐诗序》曰:“诗至唐而众体悉备,亦诸法毕该,故称诗者,必视唐人为标准。……得诗四万八千九百馀首,凡二千二百馀人,厘为九百卷。于是唐三百年诗人之菁华,咸采撷荟萃于一编之内,亦可云大备矣。”[2]得见唐代诗人众多,诗歌数量、质量空前。除此,唐诗包含广阔社会生活,尽显时代特质和文化意蕴。唐诗艺术风格和流派的多样性,则愈发体现唐人创作的精思独悟、不屑苟同。的确,唐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历来备受瞩目,习诗者以唐诗为准则,取其为研读对象。清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题辞便有言:“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每体得数十首,共三百馀首,录成一编,为家塾课本。俾童而习之,白首亦莫能废。”[3]今人胡晓明在《唐诗与中国文化精神》也提出“唐诗是可以提升人的人格,振作生命的活气的……我们要让我们的民族在千年长途的风霜满面中,有少年精神,在朝九晚五的风尘仆仆中,有做梦的机会,那么,就让我们的下一代多读唐诗吧!”[4]128
具体到大学生群体,其已拥有自主选择的能力和判断,身为未来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主力军,肩负着唐诗传承及传播的重要使命。
二、大学生诗学素养现状
大学生诗学素养,很大程度上基于中小学诗学学习情况而言。《中国诗词大会》学术总负责人李定广认为:“唐诗对于小学生,应以背诵为主,理解为辅。但也要适当地教他们理解,哪怕了解一点大意,感受一点美感,他们就更有兴趣,也更容易记住。对于初中生,背诵与理解并重,适当地进行审美鉴赏。对于高中生,须背诵、理解与审美鉴赏三者并重,努力提高学生对诗词的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自然也就提高了学生学诗词的兴趣。对于大学生和研究生,在背诵、理解的基础上,审美鉴赏尤为重要,并适当训练其审美判断能力。”[5]5详细讲,大学阶段由于不再过多受应试教育影响,唐诗学习更侧重自主学习。选择什么样的唐诗读本,读哪位诗人集子,读哪些著名诗作,都基于自我选择。怎样去赏析唐诗,去发挥读唐诗的功效,也都依个人意志。且大学文理分科鲜明,更体现不同学科、不同基础、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诗学素养需求存在差异。
(一)不同学科的大学生诗学素养需求存在差异
1.文学学生专业性决定其诗学素养需求的高度和深度
大学文学专业的学生,要求必修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汉语、文字学等系列课程,而唐代文学尤其唐代文学史和唐人诗作,乃是文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所以,文学学生的专业性决定了他们对唐诗的学习高度和深度。此分多个维度,一是理论学习,一是作品学习;一是课堂学习,一是课外学习。但从整体论述,理论学习又不能与作品学习相分离,应渗透和结合,在全面梳理文学史的基础上来品读唐诗,方使理解透彻、深刻。课堂教学因有教师参与,重在引导和点拨学生赏析唐诗,教授专业方法。课外学习倾向自主性兴趣阅读,以达唐诗知识积累,文学素养的提升。
总之,文学专业学生的诗学素养需求较文科(非文学)、理工科程度远远为高。赏析唐诗中,更讲求落实“深”“精”“广”三字,深入挖掘诗人生平背景、创作背景,精细分析诗歌语言和内容,广博地感知诗歌思想及情感,等等。以此推衍,循序渐进,促进唐诗的解读及应用,增强文学底蕴,昭显才情风骨。
2.文科(非文学)学生诗学素养需求建立在多学科全面发展基础上
相较之下,文科(非文学)如历史学、哲学等学科学生学习唐诗,除兴趣爱好,还基于对文科性学科的关注,立足文、史、哲融通,在拓展知识面的同时,力争实现多学科交叉发展。确实,历代强调文史哲不分家,文学是历史背景下的文学,文学创作离不开社会环境,文学作品又或蕴含人生哲理。要想真正读懂文学作品,须与历史、哲学紧相联系,形成“历史—文人—文学—哲学”的研读模式。而唐诗作为文学重要载体,亦是历史作品,甚是哲学作品。如唐孟浩然作《与诸子登砚山》本是山水诗,无意说理,然理在其中,“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6]23登山吟古,以古写怀,巧妙将景物、情感、哲理相融。又如唐白居易《赋得古草原送别》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7]1042以草木盛衰喻生命力顽强,让人看到不息的生活前景,展现乐观豁达精神状态,极富理趣。
由此可见,文科(非文学)学生的诗学素养需求往往建立在多学科全面发展基础上,更具交互性、综合性。通过多学科、多角度地赏析唐诗,品味唐人在特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的文学创作,有利地将各文科专业沟通起来。
3.理工科学生诗学素养需求侧重于转换惯有思维方式
调研显示,理工科学生的诗学素养需求,主要来源有三:一是受所学专业影响,长期致力理工科专业研究,鲜有机会进入课堂学习唐诗。于是带着兴趣和好奇心理,期盼接触平日学习覆盖面以外的内容,通过学习唐诗拓展视野,提升文学素养,增加文学气息、人文气息。一是以学习唐诗为桥梁,理工科学生试图转换思维方式。将惯有的确定性思维朝感性思维、发散思维延展,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最终达至文理学科融会贯通。再是因大部分理工科学生相比文学专业学生、文科(非文学)学生在文字、文学等方面的学习较为薄弱,故从唐诗入手,重在诗学基础的学习,补充文学常识,建构和夯实知识层面。
(二)不同基础的大学生诗学素养需求存在差异
1.基础较扎实全面的大学生,诗学素养需求层次更高
诗学基础较扎实全面的大学生,大抵有两种情形:一是受家庭教育影响,家学童子功强的学生,从小耳濡目染,常翻阅唐诗书籍,唐诗基础好。对唐诗学习,有引导,有积累,选择在大学期间更深入学习唐诗,以求系统接触和赏析;一是受中小学语文教育影响,对个人语文学习水平较准确把握,于诗学尤其唐诗兴趣浓厚,渴望在大学期间有机会细致学习。不论何情形,诗学基础较扎实全面的大学生,熟知诸如《全唐诗》编于何时、诗人诗作数量、《唐诗三百首》选录标准、唐诗流派等问题,能较好掌握赏析唐诗方法。故总体看,诗学基础较好的大学生希望得到更专业、详备的学习,其诗学素养需求层次亦更高。
2.基础一般的大学生,诗学素养需求空间更大
基础一般的大学生占多数。他们有一定基础,但诗学知识较零散、杂乱,不系统全面,可提升方面很多,诗学素养需求大。细论之,他们多对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唐诗作品较为熟悉,而对更多的唐人诗作仅仅略知一二。即使对经典唐人诗作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没有深度挖掘,唐诗赏析能力不足。除此,多数大学生未能从全局了解唐代不同诗人的不同作品,局限于习读某一著名唐人,如李白、杜甫等诗,无从领略唐人各式诗风,观览“百花齐放”的唐诗盛况,不利对唐代文学史尤其唐代诗歌史的认知。因此,诗学基础一般的大学生更需有条理、有框架的知识填充,建构完整的唐诗学体系。
3.基础较薄弱的大学生,诗学素养需求更迫切
诗学基础较薄弱的大学生,唐诗常识知之甚少,缺乏对唐诗学习的关注。而诗学素养为文学素养的基础,文学素养又是人文素养的基础,环环紧扣,相互影响。诗学素养薄弱,势必影响文学素养、人文素养,乃至人的全面发展。如学生无法对唐诗多元、立体地分析,思维方式受到局限;又如无法深入体味唐诗的思想性,无法领略诗歌画面感、音乐感,使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美育教育等受到局限。而没有文学积累储备是诗学基础薄弱的另一问题所在,终使学生未来持续发展受到局限。值得注意的是,没有深入地学习和理解唐诗,对于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也会受到极大影响。基于此,基础较薄弱的大学生,诗学素养需求更迫切,应尽快得到改善。
(三)不同发展方向的大学生诗学素养需求存在差异
1. 择业的大学生,诗学素养需求重在知识应用
诗学素养需求在就业过程中体现为不同方面。公务员、企事业、广告策划等招考越加考察大学生人文素养,不仅明确限定招考专业,对文字、文学能力,特别是诗文表达能力尤为看重,要求较高,将诗歌看成表达情感、思维、品位的重要方式。即此,唐诗学习助力于大学生诗学素养培育,可在某些时刻将诗学知识转化为“应用知识”,信手拈来,有学理,有文采,含蕴丰富。再如教师岗位等招考,强调教师专业的相通相融,重视文理学科交叉应用,实现多学科优化设计。以语文教师为例,主要使命正是进行诗学启迪、传递诗性智慧、培养学生良好的诗学素养。在学生美育、思想教育、人格教育等方面发挥引导,传承和延续诗性文化,追求诗意栖居。总而言之,诗学素养的培育,使人在工作岗位出类拔萃,有想法、有深度、有情趣。
2. 进修的大学生,诗学素养需求重在辅助科研
2014年,教育部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中指出,大学生应“深入学习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典籍,理解中华文化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强化学生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2019年,教育部再次表示要培养学生极广泛的阅读层面,高质量阅读水平乃是基于高质量的语文学习,语文学习重点在突出优秀传统文化。故此,部分大学生选择继续进修,攻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学位,这类大学生的诗学素养需求非常高,尤其对攻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来说,他们于唐诗展开更精钻、更通透的学习和研究。其以诗歌史为脉络,须既熟悉唐诗作品,又熟悉唐诗学理论,达至三位一体。而唐诗作为表情达意的重要载体,传承着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研究生重在创新,就是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只有具备一定的诗学素养,才能更好、更深入地理解文化精髓。
三、大学生诗学素养的培育路径
在厘清大学生诗学素养培育的必要性、现状的基础上,继而对大学生诗学素养培育路径加以分析。面对唐诗难甄选、难解析等问题,以大学生为主体,探究如何引导大学生选择适合个体诵习的经典唐人诗作,如何选择指导唐诗赏析的方法,反思和建构新的学习模式,使唐诗深入浅出,不再难于理解。
(一)大学生唐诗选择策略
唐代诗人之众,诗作之多,盛且备矣。然困于时力,习诗者非是要将存世唐诗全部通读,而应择取优秀集子、经典诗作品评、赏析。学习唐诗前提是了解有关唐诗的多种集子,及其集子适用状况。总地讲,大学生唐诗赏析应比中小学更深入,须明了唐集编纂等内容。唐诗集子编纂分“选本”“总集”等类。唐诗选本指选者按照一定的选择意图和选择标准,在一定范围内的作品中选择相应的作品编排而成的作品集。[8]选本强调“精选”,最典型莫过清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精心选录唐七十七家诗三百一十首,诗歌篇幅不长,易于上口,温柔敦厚,耐人咀嚼。除此,清代出现唐诗全集如《全唐诗》,强调“网罗赅备”,突出“通观全唐。”从上述看,习诗者可先取较优的唐诗选本来阅读,略为简便。全集收诗但求完备,不免精粗杂陈,初习读之往往事倍功半。受此启示,大学生也多选择较优的唐诗选本为读物,逐步推进。而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基础、不同发展方向大学生实际情况,唐诗选择策略又有不一。
1.不同学科大学生在唐诗选择深、广面上不同
文学专业学生一方面要精读唐诗选本,对唐诗质量、艺术特色等赏析;一方面要浏览唐诗全集,对唐代诗人、诗作数量等有整体认识,纵横贯通。并且,除选读著名诗人诗作,会留意部分不知名诗人,以及许多课本未曾提到的深刻诗篇,延伸诗学面,注入习诗新鲜感。其也不只就诗读诗,在还原诗人创作意图的同时延展诗歌。另外,文学专业学生通过阅读古代论评诗人、诗歌、诗派的著作,如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严羽《沧浪诗话》等来甄选唐诗,凭着对名家名作的认真研读,取法乎上,培养选诗、赏诗能力。
相较文学学生对专业要求的精深和全面,文科(非文学)学生的唐诗选择策略更突显为“喜好”二字,自由度很广,重在“点”的学习和普及。其可参照自我对文科性课程的学习,对唐诗的喜爱偏好,或重在选诗,如张继《枫桥夜泊》等;或重在选人,如李白、杜甫、王维等。以之为向导和标准,去翻检适合个体诵习的代表性诗集,去鉴识和发现好诗。目的是习读经典,推广经典,使文史哲相联。
而理工科学生平日接触唐诗的机会少,对唐诗认知多源于中小学语文教育。到了大学,或怀着兴趣选修有关唐诗的通识课程,了解文学基本知识;或想通过唐诗学习拓宽见闻,实现思维方式转换,文理交融。其对唐诗学习并无特定要求,没有指定诗人诗作、篇幅、体裁、题材等,也没有对唐诗选本、全集的要求,纯粹基于“我想了解和学习”,快乐阅读。
2.不同基础大学生选读的唐诗人群体不同、诗作难易程度不同
诗学基础好的大学生,可精读同一诗人多首诗作,亦可精读多位诗人多首诗作。例如读白居易诗,可依白居易为基点扩大到中唐其他诗人韩愈、孟郊、刘禹锡、柳宗元等。通过对中唐诗人诗作的阅读,对这一时段诗歌发展较为熟悉,把这些资料和数据库建立起来,再进行具体分析,就会避免空谈。而读古人诗,当读原典,要有“得知寸心知”的体验,思考和践履应并行。此外,诗学基础好的大学生对唐人内容略复杂的名篇巨什如王维《老将行》、李白《别韦少府》、元稹《连昌宫词》等的赏析也能较彻底、到位。
诗学基础一般的大学生,虽自孩童诵习唐诗,有一定积累。读到初中,唐诗又是必考,不停背诵、默写,偏重口头和字面学习,纵使算不得深知诗作意思,记诵多了倒也领悟些许。及至高中,诗歌赏析自不可少,以唐诗居多,能够论析几分。但仍须补充唐诗知识,如“四唐分期”“盛唐气象”“郊寒岛瘦”“元轻白俗”“唐人七律第一”等内容,再着重去习读较优的唐诗选本,精读当中经典诗人诗作,由此发现欣赏和喜欢的唐人,专门习读其个人唐诗集子。
而顾及到读者接受程度,诗学基础较薄弱的大学生,适合选择学习如清王尧衢《古唐诗合解》、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等流行最广的通俗读物,促进唐诗启蒙和普及。该类读物选录唐诗每每依照短小简单、雅俗共赏的原则,皆人所常诵习。且《唐诗三百首》等集自编成以来各种注本纷纷而出,不计其数,较著名有清章燮《唐诗三百首注疏》、陈婉俊《唐诗三百首补注》,今人金性尧《唐诗三百首新注》、王步高《唐诗三百首汇评》等,为阅读提供了有利参考。
3.不同发展方向大学生选读唐诗的定位不同
随着高校毕业生增多,就业问题成热议焦点。人文素养有形无形中影响着就业机遇和质量,择业大学生也倍加注重提升人文素养,主动学习如唐诗等文化精粹。他们选读的唐诗在内容上多蕴含社会交往、道德规范,于今时今日生活、工作有极大借鉴意义。其主要目的是扩展知识面,注重知识的广、博,将唐诗与日常紧密联系。如公文写作中引用唐诗,形成点睛之笔。又如从所读唐诗中观见学识、性情、气质,在弘扬文化的同时继承创新、显露才华。
对攻读研究生学生而谈,唐诗是文学研究重要内容、源头和根本,力求挖掘精细、详尽。要精读单个唐人的诗作,也要加强诗人群体、流派的学习;要看到唐诗文学价值,也要看到其史料价值,对研究诗人生平和思想意义重大,可补前人研究缺失。研究生读唐诗,不光要读文本,包含诗歌背景、内容、韵律、法度等,更是要读唐代文学史、唐诗发展史,关键是要思考,提炼为我所用之材料。更准确讲,读唐诗要能从中获益,启迪心智,不但是能用来作为解决学术问题的资料,更多在于方法和境界的提升。
(二)大学生唐诗赏析策略
知晓大学生如何选择适合诵习的唐诗,随即探讨怎么读诗。“赏析”,概括说,指对(诗文)等的欣赏并分析。再深层讲,唐诗赏析指阅读唐诗时人们经过感知、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而构成的体验、赏玩、领会的审美行为。唐诗学习不是任务,是趣事,有如带着好奇走入不同世界,每首诗就是一个故事,一种意境,一页心绪。相对中小学应试教育采取朗读背诵、简介诗人、阐明背景、解析诗题、翻译字句、捕捉意象、体味情感、归纳主旨、漫谈意境等方式来贯穿唐诗赏析,大学生唐诗赏析策略有所调整和转变。为能更好地引导大学生读懂唐诗,讲求“陷于”唐诗又不“限于”唐诗。当然,不同学科、不同基础、不同发展方向大学生的唐诗赏析要“因材施教”,着力点不同。
1.不同学科大学生唐诗赏析的视角不同
文学专业学生赏析唐诗,在以往解读方式上加入新视角。将诗歌系年、诗体、诗类等逐一分说,又引入诗文批评,梳理诗史、诗法等热点理论问题,全方位观照唐诗,使文本与理论联结。何谓“系年”,指诗文等的编年。通过系年查找唐诗写作时间,据此按图索骥列出该时间段历史事件,呈现诗歌涉及的时间、人物、地理等信息,“把所有分散的诗集集合在一起,对于时代人物之关系,地域之所在”[9]48一目了然。而弄清诗歌辨体于唐诗赏析大有助益,确切说,“唐人实际把诗体大致分为五类:古体诗、律诗(今体)、歌行、乐府、杂体诗”。[10]117诗体之外,诗歌分类也是唐诗赏析一大话题,据载,唐诗有按音律、流派、题材等等分类,为人注目。唐诗赏析中,理论批评的重要性亦不言而喻,一则可了解学界于唐诗史的研究,如唐诗分期等;二则可细析唐诗立意谋篇、炼字琢句诸法。
文科(非文学)学生出于所学专业,更侧重从历史、政治、经济、教育、家族、科举、贬谪、音乐、绘画、交通、服饰等不同视角来赏析唐诗,思维多样、发散性强。而这些视角都属于广义的“制度”范畴,显现了制度与文学的关联性。这就启发文科(非文学)学生将唐诗与制度联系起来,唐诗发展史中各种问题的解决都应考虑到相关制度,搭建起“制度——文人——文学”链条。换言之,文科(非文学)学生密切关注唐代制度下的诗歌问题,或者说制度对唐诗的作用和影响问题。举贬谪与诗歌为例,如通过对唐代诗人刘禹锡其人其诗的学习,更完全地了解贬谪制度,也更有效地思考贬谪文化与贬谪文学。
理工科学生要培养学习唐诗的兴趣,有兴趣才有动力,才可融入诗作,为之感染。最醒目表现于理工科学生习诗的“随性”,这“随性”指随学习之性,不死板,不为考而学。喜欢读诗,喜欢学诗,源出个人兴趣。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唐诗,能满足阅读期待,使人更有灵气,更具感悟生活奥妙的情致。久而久之,发觉诗歌并不枯燥乏味,赏析唐诗是种美的熏陶,是对审美能力一种新的塑造。“随性”还有另一层意思,其指理工科学生唐诗赏析抛开了专业、学科等的干预,自觉联想、发问,气氛活跃,不为所束。
2. 不同基础大学生唐诗赏析的深入程度不同
诗学基础好的大学生,唐诗赏析向下深入,分“固定”和“不固定”两部分。“固定”部分就是大家广泛认同,得出的结论。从诗人生平、诗作背景到诗句注释等,前人细捻推敲,已有定论。“不固定”部分则是跳出“固定”框限,对诗歌内容、情感等的感性认知,这部分理解不尽相同,也是最重要的,相比诗歌写作技巧、文辞等的学习,赏诗时展现个人观点和态度更为可贵。如杜甫《丹青引》“将军画善盖有神”一句解析,有认为是将军画的画很有神韵,画技很高;有认为是将军画技高超,有如神助。两种解释都无“对错”,理解得通顺。因赏析本就带有对诗人用意的揣测,较之“定论”,学生独特、开阔的思维愈显难得,须予鼓励。总之,唐诗赏析应把“固定”和“不固定”部分结合,将客观现象和主观推论结合,且主观推论应尽可能地贴近诗作者本意,但又不为原诗拘泥。
诗学基础一般的大学生赏析唐诗,不求多角度,而是悉心选取一两个要点精彩分析。如从唐诗中品味画面感、音乐感,展示诗画一体、诗乐一家的艺术风采。以唐王维、张若虚诗为例,均是可供赏析的经典作品。《史鉴类编》夸赞王诗为“有声画”[12]138,最以《山居秋暝》《鸟鸣涧》《竹里馆》等称代表。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乃乐府吴声歌旧曲,以诗题五种意象为素材,描绘了一幅幅水墨画卷、生活图景。除之,可从唐诗中去赏读故事性、情感性,如白居易《琵琶行》即以“送客忽闻琵琶声”“江上聆听琵琶曲”“琵琶女诉身世苦”“同病相怜伤迁谪”“重闻琵琶青衫湿”等情节串联故事架构,诗人强烈情感跃然纸上。
诗学基础较薄弱大学生的唐诗赏析,作品应篇幅短小,形象直观,通俗易懂,要耐心地将每一首唐诗读懂、读透。其可收集有关的影音视频,由视频图文并茂地引入诗歌,主要任务是能体会唐诗节奏的谐和与语言的优美,明晰诗中的人物形象、主旨、情感表达等基本内容,对整首诗歌的大方向正确把握。他者,可选取上佳的唐诗注、评本等作为辅助书籍来参阅,如俞平伯等撰《唐诗鉴赏辞典》、李定广主编《中国诗词名篇赏析》等等,借名家之力指导赏析。
3.不同发展方向大学生唐诗赏析的挖掘层面不同
就业大学生在习读唐诗过程中真切体验,赏诗不单关乎诗人感受,应仔细觉察它与读诗者——“我”之间潜移默化地联系。随年龄增长、阅历丰厚,进入工作环境,与诗歌文本有了更深对话,能亲身感触“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乐观自信,“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美好期许,此般等等。不禁赞叹唐诗之妙,短短几行字,涵盖过去,昭示未来,引人共鸣。多数就业大学生唐诗赏析虽谈不上精通,但视野变得全新,时而浮现几句诗作,或是应景,或是达情。充分挖掘唐诗中文字书写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用唐诗这种最凝练的文学方式叙出,引经据典,寓意悠远,为工作增彩。
而研究生的唐诗学习当属阶段分明、挖掘深入,他们去尝试、去摸索、训练归纳和分析能力,寻找“解锁”唐诗的钥匙。从文学赏析到文献的实证再到文化学等的阐释,渐次推进,抽绎不同研究主题。其于唐诗赏析中发现问题,再运用个人知识经验以解决,这种方法历来都受到重视。前人研究的结论有时并不十分重要,更为重要的是能启发思考,揭示一种现象,开创一个研究题目。如赏析唐人唱和诗,应从大量唱和诗中挖掘几个研究重点,唱和诗对信息传播、情感交流、诗艺提升、观念形成等产生的影响。尽可能多地从不同角度对唱和诗分析,研究方得深入。
四、结语
综上所述,唐代诗人众多,诗作数量庞大,唐诗的魅力彰显在各个层面。于大学生而言,唐诗是一种情怀,一种精神寄托,大学生诗学素养培育必要且重要。中心是引导不同学科、不同基础、不同发展方向大学生选择适合个体诵习的经典唐人诗作,选择指导唐诗赏析的具体方法,真正地实现大学生诗学素养的提升,不论在通识教育或专业教育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