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红丹散瘀油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穿刺部位皮下血肿的效果观察及护理

2020-01-17刘晓蓉王新东薛美娟蒋明璐

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 in Practice 2019年11期
关键词:青紫桡动脉皮下

林 艳, 刘晓蓉 , 王新东, 阎 芹, 薛美娟, 蒋明璐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 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1. 心血管科. 2. 护理部, 江苏 南京, 210028)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成功率高等优点,是目前广泛使用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冠心病的最有效方法[1]。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TRI)是目前PCI术最常用的术式,但是,由于TRI属于血管穿刺创伤性操作,加上常同时合并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抗凝药,术后穿刺部位血肿等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介入治疗的血肿发生率约为 5%~20%[2],其中穿刺血管局部血肿发生率约为4.4%[3]。穿刺并发的皮下血肿,不仅会引起患者肢体疼痛、肿胀,严重者甚至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增加了患者痛苦同时也增加了护理工作量。及时缓解穿刺处肿胀和疼痛对促进患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应用自拟中药经验方红丹散瘀油湿敷进行穿刺部位皮下血肿护理干预,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5月—2019年10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心内科收治的经桡动脉PCI术后穿刺部位出现皮下血肿的患者40例。纳入标准:①经桡动脉PCI术后出现穿刺部位血肿伴肿胀、疼痛等症状;②穿刺处及累及的前臂、掌弓区无开放性破损。排除标准:①疑似或确诊骨筋膜室综合征;②双侧前臂相近部位周径测量差>1 cm;③存在出血倾向;④穿刺处肢体合并存在畸形或创伤性血肿、外伤;⑤严重的皮肤过敏史。

40例患者中,男27例,女13例,年龄 31~84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0例。对照组男13例,女7例;年龄(57.95±3.29)岁;均采用术前抗凝治疗,手术方案:冠状动脉造影5例,支架植入术15例;合并基础疾病:2型糖尿病6例,高血压15例,高血脂8例。观察组男14例,女6例;年龄(59.8±3.53)岁;均采用术前抗凝治疗,手术方案:冠状动脉造影4例,支架植入术16例;合并基础疾病:2型糖尿病7例,高血压14例,高血脂7例。

1.2 方法

2组患者术毕均采用桡动脉专用压迫器压迫止血,患侧手臂给予介入术后常规护理,患肢腕关节保持伸直并垫高呈30°。对照组采用50%硫酸镁湿敷,硫酸镁浸湿无菌纱布后敷于血肿处。观察组采用自制经验方红丹散瘀油湿敷纱布,覆盖于血肿处,湿敷面积超过血肿边缘而完全覆盖血肿,外用无菌布巾包裹。纱布每30 min更换 1次。治疗2 次/d,每次持续6 h,连续治疗3 d。

1.3 观察指标

1.3.1 疼痛程度: 分别于干预前和干预3 d后,采用数字评分量表(NRS)评估疼痛程度,以数字0~10分代表不同疼痛级别,由患者根据疼痛的感受选择相应分值:0分为无痛,1~3分为轻度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7~10分为重度疼痛。

1.3.2 穿刺部位肿胀程度: 穿刺部位肿胀程度=(穿刺处前臂最肿胀处周径-健肢对应的同处周径)/健肢对应的同处周径×100.00% 。

1.3.3 青紫消退时间:记录穿刺处周围可视的青紫消退时间。

1.3.4 干预效果: 参考文献[4]改良制定:显效:穿刺处及周围无压痛或仅有轻度压痛,肿痛程度显著减轻,青紫瘀点完全消失;有效:穿刺处肿痛感有所缓解减轻,但局部压痛明显,青紫瘀点部分消失;无效:穿刺处处肿痛感无明显缓解,压痛明显,青紫瘀点无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穿刺处疼痛和肿胀程度比较

干预前,2组NRS评分和穿刺部位肿胀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NRS均较干预前下降,且观察组NR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干预后,2组穿刺部位肿胀程度较干预前降低,且观察组穿刺部位肿胀程度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见表1。此外,观察组穿刺部位青紫消退时间(1.80±0.62)d,对照组为(3.20±1.0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组穿刺处疼痛和肿胀程度比较

与干预前比较,**P<0.01;于对照组比较,##P<0.01.

2.2 干预效果评价

干预3 d后评价干预效果,观察组干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2组干预效果比较[n(%)]

3 讨论

TRI因其具有损伤小、穿刺并发症发生率低、无需肢体制动、患者舒适度高、住院时间短等优点,目前在PCI术中的已成为最广泛应用的血管入路和穿刺方法[5]。但由于PCI围手术期通常给予充分的抗血小板、抗凝治疗,加上较高的动脉压力、压迫止血器的偏移等因素,因此TRI术后发生血肿的风险相对较高。由于桡动脉前臂区域皮下组织结构的特殊性,血肿形成后局部张力过高可导致肢体肿胀、疼痛、皮下青紫,严重者甚至引起筋膜间隔室综合征[6]。因此,PCI术后穿刺部位一旦发生血肿,应早期给予及时、恰当的干预处理[7]。PCI术后穿刺部位血肿的处理通常采用局部加压包扎、理疗、药物外敷等方法,其中硫酸镁湿敷是外敷法中最为常用的方法,然而硫酸镁对皮肤的刺激性会引起部分患者的不适,风化后在皮肤表面形成无色结晶会令皮肤较为干燥。而且由于经桡动脉PCI术后穿刺部位皮下血肿的特殊性,根据临床观察,硫酸镁湿敷的有效性并不理想。

祖国医学认为,血瘀证是血溢脉外,积而不散,停留局部,脉络闭塞,气机阻滞不畅而产生青紫,肿胀、疼痛。针对此病机,应以活血散瘀、行气止痛为治疗原则。中药外敷是中医外治法特色疗法,运用中药归经原则,以气味俱厚药物为引导率领群药,通过皮肤吸收直达病灶,发挥活血通络、行气止痛的作用。本研究采用自制中药经验方红丹散瘀油湿敷,与硫酸镁湿敷相比,该中药经验方湿敷能进一步降低疼痛程度,促进穿刺处皮下肿胀、皮肤青紫的消退。中药经验方红丹散瘀油由红花、丹参、当归、羌活、独活、防风、甘草等组成。该方剂以红花、丹参为君药,活血化瘀,辅以当归养血,羌独活、防风,疏风通络辅以活血,甘草调和诸药。方中红花,味辛、微苦,性温,为活血散瘀止痛治跌打损伤之要药。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红花能改善微循环、促进淋巴回流,外用可增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减少切口感染、促进创伤愈合[8]。丹参为凉血散瘀消痈止痛之要药,在创面修复方面均有良好疗效。全方共奏活血散瘀,行气止痛之功。同时,该方以油剂为剂型,可增加脂溶、促进吸收、减少挥发,覆盖在血肿表面形成药膜,使药效更加持久。

综上所述,运用自制中药经验方红丹散瘀油治疗PCI术后穿刺部位皮下血肿安全有效,可以阻止血肿扩大,促进血肿迅速吸收。与传统的硫酸镁湿敷方法相比,其具有起效快、作用强、安全性高、操作简便等特点,患者接受程度高,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青紫桡动脉皮下
青紫舌的形成机制及其与急性心肌梗死的关系
桃子、李子和松子
奥曲肽持续皮下泵入给药在恶性肠梗阻姑息性治疗中的作用
皮下结节型结节病1例
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护理探讨
锯齿状缝线皮下埋置面部提升术临床应用(附140例)
会阴侧切皮下美容缝合法在会阴侧切口缝合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术后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护理
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治疗术后穿刺点渗血的护理体会
经桡动脉实施冠心病介入诊疗发生经桡动脉痉挛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