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道德经》探析老子幸福观及启示

2020-01-17

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幸福观道德经尺子

李 阎

(1.河北大学,河北 保定 071002; 2.唐山师范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0)

鲁迅先生认为,老子的《道德经》能够揭示人生真谛。《道德经》质朴简单,81 章仅寥寥五千言,却上至天地宇宙,下至生活琐碎,足够我们玩味、揣摩出无穷道理。

《道德经》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开篇,这“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道”是我们了解和把握《道德经》以及老子思想的始初逻辑。

一、《道德经》透视老子幸福观要义

事实上,在中国古典哲学中,“幸福”理念是丰富的,但“幸福”概念是缺失的。这个由西方舶来的名词,成为今天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最为人瞩目的热词之一。在不可“道”的“道”和不可“名”的“名”基础上,我们尝试探求老子《道德经》的人生幸福理念。

(一)关于幸福的内涵——“知足常足”

幸福总是呈现为一种人所追求的状态。道家认为获得幸福状态的前提就是个体要充分发挥主体性,要“知足”。道家的幸福观是追求“知足”,由此看来,道家幸福观是一种超越了“一般追求”的“追求”。

老子认为,一方面,客观条件是变动不居的,比如物质财富有厚有薄,权力有大有小,金钱有多有少,学历有高有低,名望有远有近,那么若是个体将幸福寄托在财富、权力、金钱、学历、名望这些身外的客观条件上面,个体的幸福就是无从把握的。因此,将幸福寄托于纯粹的物质,是不靠谱的。

另一方面,人的欲望是会成长和膨胀的。恰因为这一点,人类社会才能够不断前进。这是人的欲望值得肯定的地方。但若将我们的个体幸福倚靠于人自身欲望,也是不靠谱的。因为,满足不了的欲望,怎么说也与幸福相距甚远。

道家所说的“知足”是在既有条件下一种主体感知状态。在现有客观条件基础上,个人身心与欲望“知足”和谐愉悦的感受,即“幸福”。

(二)关于幸福的实现——“道常无为”

那么,怎样获得这种身心与欲望“知足”和谐愉悦的幸福感受呢?老子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在一般人看来,慈善的人更多地表现为软弱。让人深感意外的是,老子却说“慈故能勇”。也就是说,人并不会因为慈爱而变得软弱无能,而是相反,变得更加勇敢、果断。由于是以“慈爱”作为心理动机,由此产生的勇敢更是非凡的勇敢。老子认为“三宝”是由“道”自然生发出来的、赋予人类的三种与生俱来的天性。在这样理念基础上,老子主张“无为”。

老子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主张“为”的基础是不刻意地“为”。这样的“作为”是顺乎事件的自然,顺乎人性的自然而为的。

老子《道德经》主张的“无为”强调的是“不刻意”。当欲望来的时候,不刻意躲避;当欲望走的时候,不刻意寻觅。顺乎自然,为所当为,就是获得幸福的根本途径。

(三)关于幸福的辩证法——“福祸倚伏”

《道德经》中一句广为流传的名言是“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一方面,是说祸福相生相成,一方以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另一方面,是说祸福能够转化,但凡条件具备,两者就会运动转换角色。

道理说起来简单,将其付诸行动就不容易了。殊不知,今天很多人事实上的不幸福或者自己感受的不幸福,或多或少与脱离了辩证法有关。事实上的不幸福,比如有的人暴殄天物、胡吃海塞导致拉稀跑肚,不能在“尽享美食”的福中料到“病从口入”的祸;自己感受的不幸福,比如有的人极尽攀比之能事导致总是郁郁寡欢、心智郁结,不能在“人生低处”的祸中展望“卧薪尝胆”后的福。

《道德经》第四十章有言:“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1]原典中最为短小的这一章告诉我们一个比较直观的道理,那就是“有生于无”,从零开始,一切皆有可能。

现在青年中有一个消极又时髦的倾向,是抱怨自己的原生家庭。抱怨物质上既没有姣好的身材容貌,也没有显赫的家世背景;抱怨精神上没有恬淡智慧的父母,也没有受到称心妥贴的教育,归结为一点就是自己输在了人生起点。于是,不幸福之感往往籍此而生。《道德经》揭示:“一无所有”才是最大的资本,因为我们拥有的“无”正是生出“有”的前提。转念一想,零起点上每得到任何一点都是巨大的收获,我们这一生所拥有的比那些生来资源就很多的人富有的多。

(四)关于幸福的境界——“致虚守静”

人的思想世界最具复杂性,它受外部纷扰环境影响,会产生多样反应。在纷繁杂乱环境中,老子《道德经》倡导追求“致虚极,守静笃”的境界。保持心灵淳朴,达到虚无境界,返回人本性和自然,成就一个得道之人的境界,就能保持生活清静,不受外部环境和欲念左右,从而减少烦扰。

在“守静”基础上,老子倡导“上德若谷”的胸襟。古圣先贤都有一个共同追求,即“立德”“立功”“立言”。《左传》中更把“立德”“立功”“立言”称为“三不朽”,其中“立德”是人类所共同追求的。在“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中,老子说:“尊道贵德”,要有“上德若谷”的宽广胸怀。对一个人来说,如果拥有这种胸怀的话,就是幸福的至高境界。

二、老子《道德经》幸福观现实启示

幸福是人类亘古不变永恒追求。通常来讲,幸福观是关于人们对幸福问题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的学说。由于人们立场不同、出发点不同、思维方式不同、人生经历不同,幸福观当然会存在不同,乃至根本性差异。老子《道德经》作为呈现道家思想价值体系的经典,所传达的人生幸福理念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一)不妄分别,知足常足——找到人生幸福的支点

如前所述,老子认为,真正幸福藏在普通的自然之心中,去迎接生活的简单。

现实生活中,常常听到这样唠叨:“薪水太低”“工作太累”“孩子太顽劣”“社会太黑暗”……总之,不如意者十有八九,鲜有称心如意的时候。可是,当我们抱怨我们脚上的鞋子不好看时,我们常常忘记没有脚的人。

幸福人生衡量标准的要义之一是有内心的平衡。无论多么不幸的人,只要他们找到了人生支点,知足的杠杆就有力量撬起他们人生的幸福。如果内心天平失衡,即便拥有马云那样的财富也不会获得人生快乐。“福”“祸”之感并非来源于有形的财富、地位、名望和权力,它往往发端于欲壑难填的内心世界。

老子说,“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知足的人,无论处于怎样的环境都感到满足,所以没有不满足的时候。知足常足的意义,并非仅仅获得一种暂时的满足,它更大的好处在于,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你都能负荷前行,从容地承担起生活、工作、家庭和事业的责任。唯有如此,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再大的福报也能享用。

(二)顺乎自然,为所当为——通至幸福的智慧

顺乎自然,为所当为,能够到达智慧。 “为所当为”的前提是“自知之明”。《道德经》第三十三章是最常被人们引用、也是笔者最喜欢的章节之一。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1]

能了解别人的人有智慧,能把握自己的人有明见。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才更强大。知道自己的人富足,顽强坚持力行者有志。不失根本的人能长久,身死而道存的人才可以永生。可见,在老子看来,“自知”“自胜”要远远胜过“知人”“胜人”,而“强行”“死而不亡”境界也要高于“知足”“不失其所”。

每个人的一生,是肉体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合弦弹奏出的三重奏。[2]一个人生命的色彩如何彰显,全看这“三重奏”演奏出来的效果。个人的肉体生命,通常不是个人可以选择的;个人的社会生命,个人有一半自主权,那就是选择如何做人以及如何生活;个人的精神生命,是个人最具有自主权的,个人可以在精神生命的选择上超越现实局限,决定自己追求什么,向何处努力,为谁而奋斗,乃至于去关心更广、更深、更大、更长远的事情。

简言之,对于获取人生幸福来说,个人有一个什么样的精神自我,至关重要。这也恰恰是老子最为关注和推崇的。他为我们提出了通达幸福的智慧,即拥有自知之明,不断战胜自己,坚持身体力行,生命可以短暂,但精神务求永恒。

(三)化繁为简,返璞归真——拥有衡量幸福的“尺子”

幸福是人们内心评判的结果。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无数长短不一的“尺子”,用以在潜意识中衡量人生长短、优劣。当这些尺子太多太杂,我们对这些尺子无从考虑和把握的时候,我们就无法评判到底什么应该是我们人生的真正追求,就难以达到内心安宁和满足的幸福状态。

那些太多太杂的“尺子”,实际上是我们内心太多太杂的奢望和想法。现代人生活乏累,一小半源于生存,一大半源于欲望和攀比。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按照老子告诫的,在纷繁杂乱的世界里,保持“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老子帮我们筛选出的是化繁为简、返璞归真的“尺子”。

有时候我们往往把人生看得太复杂,因此会感觉压力倍增。谋求幸福的人生,固然需要奋发有为,然而,人生不是百米冲刺的短跑,而是仰仗耐力的长跑,为着幸福的到来,并非只是兀自勇往直前,很多时候也要更新观念,改造心灵。“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是老子最重要的人生智慧之一,也是获得人生幸福的智慧之一。

与其内心怀揣诸多负担,背负大山前行、顶着波涛渡船,不如卸下心灵包袱,除去内心尘埃,轻装上阵,驾驭人生,在恬淡中信步前行。

三、结语

老子《道德经》主张合于自然的幸福,认为万物的本然状态就是最好的状态。一个人是否享有幸福,不是看一个人是否拥有财富、地位、名望和知识,也不在于一个人是否具有高尚的德行,而在于是否合乎道或自然。老子思想的继承者庄子,对老子思想做了进一步发挥,他比老子走得更远,更进一步对世俗的声色犬马、追名逐利带来的快乐和幸福持一种十分鄙视的态度,并主张超越世俗的“至乐”幸福观。身处诱惑纷杂、光怪陆离的现代社会,以老子《道德经》为代表的道家人生幸福理念无疑会使现代人在个体心性修养、人生智慧情操、行为举止进退中有所助益。

2020 庚子年这场波及全国的疫情,让我们对人生幸福的体验,对福祸的认知,对人和自然关系的把握,对生命不朽的认识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更加契合老子为我们揭示的人生幸福要义,福祸转换的辩证法,以及敬畏自然和缔造不朽生命的深刻道理。

伴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日渐完成和民族复兴大业不断推进,幸福理论研究势必成为最具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学术课题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要求我们对中华民族古圣先贤的思想和修为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能够发扬光大。

猜你喜欢

幸福观道德经尺子
What Does ChatGPT Say:The DAO from Algorithmic Intelligence to Linguistic Intelligence
“性”是判断男性是否健康的一把尺子
《道德经》的“中和”思想探究
浅谈高职院校“奋斗幸福观”教育
把握四个『三』『尺子』也简单
尺子变身记
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现状、问题及对策
开放型大学学生幸福观教育初探
《道德经》“鸡犬之声相闻”与《桃花源记》“鸡犬相闻”
领导干部正确幸福观的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