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区十堰市少数民族乡村产业振兴路径研究
——以十堰市郧阳区清凉寺回族村为例

2020-01-17靖增群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十堰市回族发展

靖增群,何 芸,庹 玲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湖北 十堰 442002)

少数民族乡村振兴,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给核心水源区的十堰市乡村振兴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挑战在于水源保护限制了一些产业发展。机遇在于政府政策的倾斜,对绿色产业的扶持。绿色产业符合市场需求,有着宽广的发展前景。十堰市少数民族对于绿色种养殖业,有着独特的理念与生产方式,关键是如何解决相关问题、如何壮大绿色产业,以带动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带动一片乡村共同致富。本项目组做了有益的探索。

一、十堰市少数民族乡村发展现状

(一)少数民族乡村发展总体状况

十堰市回族人口1.98万人。有1个回族乡,即郧西县湖北口回族乡;11个回族村,即竹山县城关镇东门回族村、竹溪县城关镇日进回族村、郧阳区杨溪铺镇清凉寺回族村、郧阳区南化塘镇马纵岭回族村、郧西县观音镇垭子湾回族村、郧西县观音镇天河口回族村、郧西县羊尾镇老观庙回族村、郧西县夹河镇腰滩河回族村、房县化龙堰镇长望回族村、房县化龙镇上营回族村、房县大木厂镇大木街回族村(1)资料来源:十堰市民族宗教事务局。。

产业发展总体状况:十堰市少数民族乡村,产业多以农业与林果业、畜养业为主,加工粗放,产值较低,经济效益不够理想,而且,多以家庭为单位,产业规模小,生产、经营分散。产业效益较好的村民,多为小康生活;效益较差以及没有产业(农业以外)的村民,温饱而已。因此,产业振兴,涉及该区域少数民族乡村的振兴、村民的生存、发展与幸福。

(二)十堰市郧阳区清凉寺回民村基本状况

十堰市郧阳区杨溪铺镇清凉寺回族村依山傍水。丹江口库区回水淹没至该村村边。该村距杨溪铺镇2公里,距郧阳区城区约7公里,距十堰市主城区约1小时车程。该村登记在册人口316人,其中回民196人,占比62%。外出务工青壮年190人,留守126人。留守成人基本都在55岁以上②。

产业发展状况:该村原来是一个水清山秃人穷的贫困山村。自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搬迁与乡村扶贫以来,回族村陆续培养韭菜50亩、草莓30亩,林果种植(承包)大户27户,牛羊养殖大户12户,农家乐8户(其中,回民农家乐6户,汉民农家乐2户)。回族村家庭最高年收入30万元,最低年纯收入4 000元。收入来源主要为务工收入、养殖收入、扶贫收入,其次还有农田补贴收入、占用地补贴等(2)资料来源:现场调查及郧阳区清凉寺回族村村委会。。

目前,清凉寺回族村组建了专业合作社。该村存栏牛羊2 200多头,村集体板栗园1 200多亩。清凉寺牛羊肉成为十堰城区、郧阳区城区市民的抢手货,农家乐清真回民菜成为一大特色(3)资料来源:现场调查及郧阳区清凉寺回族村村委会。。

二、清凉寺回族村产业发展的优势

从清凉寺回族村的状况看,其产业发展具有以下优势:

(一)初具产业发展基础

清凉寺回族村发展较好的产业,一是牛羊畜养,存栏量初具规模,而且,该村牛羊肉味道鲜美,是典型的“土牛土羊”;二是韭菜种植有一定规模。该村土壤,尤其是牛羊粪发酵后适合种植小叶韭菜——俗称山韭菜,其味辛香,回味悠久;三是有一定规模的山地瓜果种植。同时,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为产业发展提供了保障。

(二)政府扶持力度较大

一是享有国家少数民族政策扶持。清凉寺回族村被湖北省民族事务宗教局批准为少数民族村之后,享受到一系列优惠政策、项目资金扶持;二是地方政府重视。杨溪铺镇政府委派一位副镇长在该村作为驻村干部,南水北调移民搬迁、扶贫项目与资金等优先考虑;三是该村新农村建设成果就是政府扶持的典型。相信在乡村产业振兴潮流中,该村更会得到政府关注与政策扶持。

(三)区域内民族特色较为鲜明

十堰市域居民绝大多数都是汉民族,少数民族人口相对稀少,而群聚且民族特色较为鲜明的,就是回族村。清凉寺回族村是其典型。其特色,一是民居,有典型的回族元素;二是清真饮食特色;三是清真寺、阿訇为代表的宗教特色;四是回族特有的节庆及生活特色。

(四)地理位置优势较为明显

丹江口市马湾回族村、竹山县东门回族村,虽处在县城(市)中,但市场较小。其他少数民族乡村,基本上都处于远离城市的大山之中,比较而言,清凉寺回族村处在十堰市城区郊区,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市场优势与交通优势等。

三、清凉寺回族村产业发展的问题

清凉寺回族村虽然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其产业发展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村组织两个能力相对不足

村组织是指村支部、村委会、村合作社。村支部、村委会是乡村的正式组织。村合作社,是村民自愿组成的民间产业组织。

两个能力,一是指土地统筹利用能力。农村土地集体所有,但土地承包到户以后,代表村民集体利益的村委会,对土地的整体规划、使用力受到承包后农户的制约;二是组织村民能力。回民村现实是:养殖大户多不愿听从安排;多半村民外出务工,没法安排;留乡的大多数是55岁以上的老人,劳动力不足不好安排。如何规划回族村产业发展,如何合理调动、安排劳力,如何吸引年富力强的村民留乡、回乡发展,如何动员种养殖大户带领其他村民共同致富,就是对村领导能力的有效检验。

(二)业态初具雏形但尚未完全形成“产业”,且生产有一定盲目性

产业形成的标志,一是具备一定的规模;二是有专门化的技术、管理人员以及工人且形成群体;三是该产业有一定的社会影响,承担着不可或缺的社会经济功能;四是有专门化的生产技术装备和技术经济特点(4)百度百科:产业形成的标志.https://baike.baidu.com/item。结合清凉寺回民村,其牛羊畜养具备养殖业雏形,但技术、管理人员及工人群体没有完全形成,仅停留在家庭作坊式状态;社会影响及社会经济功能——2 200多头牛羊存栏,相当于每天可提供6头牛羊肉,所以,其对十堰市的影响程度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种植业:1 200亩板栗,蔬菜瓜果,产销都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农家乐,多数时间呈关门状态,客人寥寥无几,偶有郊(自驾)游的客人光顾,也不一定在农家乐就餐;更没有旅行社组织的客源前来旅游。所以,旅游更没成“业”。只能说,清凉寺回民村涉足了多个业态而已。但也正因为没有真正、完全形成“产业”,产业振兴才具有特别的价值。

至于生产的盲目性,表现的关键点,就在于村民的养殖、种植,并不是建立在充分了解市场需求的基础上,而是在政府的引导与村民的“感觉”上,就如郧阳区政府主导大面积种植“香菇”,诸如“香菇小镇”、“香菇村”等,红火没多久,存活没几家。盲目上马的项目劳民伤财。如何结合各村的资源优势,寻求到合适的市场需求点,有针对性种养殖以及发展旅游业,才是乡村产业振兴、可持续发展的解锁点。

(三)产-供-销链条不够完整

该村种养殖业,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其特点是分散,量小,依靠私人关系建立供应、销售渠道。大户供销渠道相对稳定,但担心其他村民形成竞争关系,占领其渠道,抢走其生意;没有稳定销售渠道的村民,等待商贩上门收购,所以,产量更小。回民村的畜养、农林种植产品,没有完全组织起完整的产—供—销产业链条:没有统一协调安排生产,没有统一采购原材料,没有统筹销售渠道,增加了成本,削弱了销量,限制了发展。

(四)产业合作社功能未充分展现

合作社是劳动者在互助基础上,自筹资金,共同经营、共同劳动并分享收益的经济组织(5)MBA智库·百科:合作社.https://wiki.mbalib.com/wiki/。合作社至少应具有四个功能:一是技术指导功能;二是了解、预测市场需求、规划产能与发展功能;三是原材料采供功能;四是市场链接与销售功能。清凉寺回民村专业合作社,组织呈松散状,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技术上少有切磋交流与指导;原材料采供、生产、市场销售基本上没有以合作社身份去主导、参与,更谈不上对市场需求的了解、预测与产能规划。

(五)存在着“两个冲突,四个限制”问题

两个冲突,即存在着养殖业与旅游业,与水源保护发生冲突。一是养殖业与旅游发展的冲突,主要表现在牛羊等养殖业粪便的气味较大,尤其是春夏季节,难闻的气味,会严重影响到旅游发展;二是牛羊粪便可能污染水源;三是出于水源保护需要,水上旅游项目容易受到政府否决。

四个限制,一是传统的村委会治理结构限制了乡村产业发展。传统的村委会,由支书、村长、副村长、治保主任、妇女主任、会计、出纳组成,分工负责乡村公共事务,完成乡政府委派任务,协调各方面关系。在新形势下,产生了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是独立于村委会之外,还是有机地与村委会结合起来?如何结合?这是一个挑战;第二个挑战:以家庭为单位的畜养、种植,村委会能否参与其中?以怎样的身份参与?

二是当产业达一定规模后产能将受到销售的限制。就目前来说,十堰市乡村产业一般是结合当地市场需求的。当种养殖户多起来,容易产生恶性竞争、邻里矛盾——这种状况,实质上是超出市场容量造成的。如果同“一窝蜂”种植蘑菇一样搞牛羊蓄养、韭菜种植等,也可能会超过市场容量。所以,市场开发就成了乡村产业发展的引擎。

三是场地小、人手少,产量较低、资金匮乏的限制。目前,清凉寺回族村的种养殖,基本上是传统的技术、方法,其好处是产品保留了原始的味道,绿色,健康。不足是产量较低、价格偏高。大户想扩大生产,却受到场地小、人手少的限制;其他农户,想做种养殖,但缺乏资金与技术。

四是劳动力与人才缺乏的限制。产业振兴,离不开劳动力与人才。而目前留守老人成为乡村发展的“主力”,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尴尬。

四、少数民族乡村产业振兴的路径

少数民族产业发展路径,概括为:培育旅游龙头,壮大产业龙身,活跃商贸龙尾;深化“旅游+”,产业融入旅游业,构建旅、畜、农、商综合体,多业融合,联动邻村,协同发展。

(一)合理规划产业发展方向,使水源保护与绿色产业同步发展

少数民族乡村产业的发展方向,影响着该村产业的前景,既要有当地资源支撑,又必须与市场需求吻合。清凉寺回族村的产业,考虑到南水北调水源保护与追求健康的市场需求,应明确其产业核心为“绿色”:绿色畜养、绿色种植。即牛羊等动物畜养,遵循动物生长规律,不添加任何激素;林果瓜蔬,使用农家肥。这种绿色产业,更加促进水源保护,促进旅游购物的发展。

(二)构建“三结合”村委,进一步提高乡村组织能力,提供发展组织保障

乡村组织的能力,是乡村振兴、产业振兴的组织保障。所以,有必要突破乡村传统村委会结构,构建“三结合”组织形式:村支部代表党管理乡村,村委会接受村支部领导。这是核心,应坚定不移。村委会由村民选举乡贤构成。乡贤,是乡村的能人,致富的行家里手,同时,更是思想先进、乐于奉献、甘心为全村服务的人。由村民选举合作社社长(乡贤)担任村长。党支部书记可由党员选举入党的社长担任,也可以由下派的乡领导或村官担任。“三结合”村委会结构,并不是党支部、村委会、合作社三个机构一个班子,而是主要领导在三个机构中担任重要职务,对于村事务决策具有重要影响力,既能充分考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更能把合作社与全村产业、公共事业发展有机融合起来。

(三)培育旅游龙头,壮大产业龙身,活跃商贸龙尾

1.把旅游业培育成龙头,带动多业并举,构建产业综合体,协同发展

(1)旅游业具有龙头潜力,能够带动多业发展。清凉寺回族村旅游基础较好,农家乐旅游得到一定发展。该村未来,宜考虑把旅游业当作龙头加以培育。因为,畜养业、农林果业,可以作为村支柱产业,但拉动力却不足。业界、学界公认旅游业具有较强的拉动力,能带来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消费流,带动多业发展,如餐饮、农副产品、牛羊肉等的销售,带动就业,带动商业的繁荣。

(2)构建“旅游+”产业综合体,协同发展。旅游业涉及“吃、住、行、游、购、娱”多个业态。少数民族乡村布局产业,宜有意识把多个产业作为重要环节融入旅游业链条:一是把种养殖业作为观光产品,如牛羊的养殖、放牧,产品的加工等,让游客看到绿色产品的生产过程,感受到绿色、健康、放心;二是把种养殖产品开发为参与性、体验性旅游产品,让游客观赏、参与,乐在其中;三是把种养殖产品作为绿色旅游商品出售。所以,养殖业、农林果业,不再是单纯的种养殖业,而是旅游业链条的“游、购、娱、吃”四大环节,从而使旅、农、畜、商四大业态有机融合,形成产业综合体,协同发展。

2.壮大龙身:以循环经济为支撑点,着力壮大支柱产业

(1)以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即物质循环流动型经济,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清凉寺回族村的旅游业、养殖业、种植业,都要走绿色产业的发展道路。绿色是核心,是特色,应坚定不移。不仅如此,更要走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畜养业饲料(农作物如玉米、豆类等叶杆)—农家肥(动物粪便发酵)—种植农林瓜果—市场消费绿色禽畜、农产品—资金扩大再生产。这是一个良性循环,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支撑点。

(2)入股合作筹资,壮大支柱产业。清凉寺回民村的支柱产业,即绿色畜养业、农林果业、旅游业。壮大的路径:

其一,壮大畜养业、农林果业。一是坚持绿色畜养,不使用催长添加剂,坚持使用农作物叶杆加芝麻渣饼喂养牲畜;坚持种植业使用农家肥,少用或不用农药化肥,实现生态无公害;二是扩大禽畜养殖场并远离村庄,避免空气污染影响旅游业;三是打破有名无实的“合作社”状态,突破家庭单打独斗的种养殖模式,村民自愿入股合作社,合作社集中种养殖,扩大种养殖规模,进一步实现种养殖科学化、规范化、集约化。合作社吸纳社员股金,能有效改善发展资金匮乏问题。社员共担风险,分享合作社红利。

其二,突出民族特色,壮大旅游业。改变现有的农家乐旅游产品单一、游客稀少状况:一是突出绿色、健康主题,打响“清凉寺回民村”特色品牌。少数民族特色,在十堰市具有差异性、一定吸引力。所以,该村旅游要突出民族特色;二是丰富旅游产品类型,增强参与性、体验性,如适应游客健身需求,开发健身步道;适应娱乐需求,开发如斗羊、斗鸡,人羊摔跤,亲子(情侣)种植、养殖、采摘、垂钓等项目,吸引游客观赏、参与,乐在其中;三是做好营销,与旅行社、健身旅友群建立关系,广泛吸引游客;与社区、企事业单位建立关系,仅节庆物资一项就能给乡村增加可观收入;四是把回族村旅游与多个景区联动,如郧阳区青龙山国家地质公园或汉江国家湿地公园-清凉寺回族村一日游等。

3.活跃商贸龙尾:以商贸促成多种业态有效融合

清凉寺回民村,一是鼓励村民利用自家房屋开店经营,形成全村商业氛围,供游客购物、商贩批发;二是可以在城市设置“清凉寺回族村”品牌专营店、餐馆,既能扩大销售,又能有效宣传品牌;三是开展线上销售,把市场拓展到外地。商贸的活跃,将加速产品销售,加快资金流转,促使旅、畜、农、林多种业态有效融合。

(四)健全合作社功能,形成良性的产业链条互动

充分发挥合作社功能,根据市场需求信息,统一安排生产,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经营,包括原料采购、渠道销售,形成产—供—销链条良性互动,良性循环。市场拓展,是乡村产业发展的原动力:一是现有十堰市场的渗透拓展,二是外地市场的拓展。所以,合作社一大核心功能就是市场调查与拓展,这是产业链条良性互动的前提。

(五)联动邻村,做大做强,共同致富

由于一个村人口、土地、资金有限,所以,要做大做强产业,就有必要联动邻村,成立合作联社。联社由各村合作社出资组成,统一安排生产、经营,共担风险,共享红利。这样,既能做大做强产业,又能形成竞合互补关系。而且,邻村合作,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劳动力、土地、资金不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共同致富。也相信,乡村产业做大了,一定能吸引年轻人留乡、吸引城里人下乡创业。如果村委会充分利用国家创业政策,制定优惠政策,一定能吸引众多的年轻人到乡下创业,解决劳动力与人才缺乏问题。

清凉寺回族村,作为个案,具有典型性,同时,也具有核心水源区其他少数民族乡村的共性。与清凉寺回族村基本类似的有两个村,不同的有八个村。不同就在于其远离城市,但其也具有与清凉寺回族村相近的发展乡村产业综合体的潜力、能力,因此,发展路径可相互借鉴,扬长避短。

猜你喜欢

十堰市回族发展
湖北省十堰市东风61小学五(5)中队
《宝藏》通联站展示之窗 湖北省 十堰市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回族文献目录工作述评
回族族称起源新辨
喜迎五十华诞 谱写发展新篇 蓬勃发展中的十堰市太和医院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从《家谱》看吉林回族的源流与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