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育功能的小学校园建筑设计探讨
2020-01-17代纯纯武汉大学硕士研究生
代纯纯 武汉大学硕士研究生
小学生具有较高的可塑性和学习能力,小学教育对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为小学生设定的教育目标需要与时俱进。学校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场所,在儿童的生活体验和身心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当前的校园建筑设计与儿童行为之间的互动关系受到了教育界的普遍重视。
然而,目前的小学校园建筑设计大多是在理论不足情况下的实践结果,这使得设计成果滞后于当前孩子们的需求,无法起到有效的教育作用。基于此,本文详细设计了基于教育功能的小学校园建筑,旨在有效推进小学教育的发展。
1 将场所精神融入功能空间
1.1 将地域文化纳入校园规划
场所精神是通过整体规划环境和空间形态表现出来的。校园环境的场所精神对儿童有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因此在小学校园建筑设计中应将场所精神融入功能空间中。具体来说,整个校园规划需包括地域文化或校园的历史文化。以不同年龄儿童在空间方面的不同需求为基础,参考公共空间的场所精神布局方式,来对校园的功能空间布局进行有效的优化,将校园文化凸显出来,使儿童能感受到场所具备的功能与作用,以达到对儿童的教育目的[1]。
1.2 在校园内增设礼仪空间
学校可以将礼仪融入校园,以礼仪教育为基础,让孩子感受不同空间环境的影响,对他们的行为习惯产生积极作用,使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美德。
比如作为中国百年名校之一的泰州中学,最开始是由宋代著名教育家胡瑗在讲学旧址上设立的泰州学堂。原校区还建立了纪念胡瑗的祠堂,有着十分浓厚的文化氛围。泰州中学新校区以书院空间为主轴,不仅呈现出严格规范的校园风貌,而且具有礼乐场所精神的良好表现。此外,书院半开放式园林空间以建筑围合,将外儒内道的精神空间意蕴深刻展现了出来。通过对教学区域和办公区域的统一规划,构成外儒内道等一批主题空间。各个空间相互渗透,层次丰富,自然元素多样。一部分用亭台楼阁装饰,衬托出校园的优雅氛围,从而达到传承学校历史文脉、深化教学功能的目的。
2 将书院氛围融入教育空间
目前,小学的教学空间逐渐呈现出以开放空间为中心的舒适性教育空间,这与中国传统书院教育自由的特点相一致。传统书院空间内外的界限不是很清晰,教室可以建在任何地方,师生之间的交流非常自由和开放。
考虑到孩子在学校的安全和行为,现代小学的校园空间无法做到那么开放和自由,但也可以为孩子们提供自由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将学校教育中的言论自由融入教育中,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根据儿童活动的性质,有必要将室外和室内的空间结合起来;可以让班级之间存在互通的区域,孩子们可以自由地学习和交流。比如,利用屋顶空间、教室外走廊空间、庭院景观空间等,思考传统教育模式下开放与自由活动的关系,解决小学教育空间缺乏文化表达的问题,营造充满活力的校园教育空间。例如,苏州科技城实验小学校园建筑设计采用“垂直学院”的模式,不仅满足了学生在各种空间功能、形式和氛围上的要求,而且增加了公共空间的灵活性。
3 将物质文化融入人与环境
3.1 充分考虑人与环境的关系
在规划设计校园建筑的过程中,要认真考虑人与环境的关系,合理规划校园的功能区域,对人文景观进行科学的规划,使整个区域协调匹配。校园物质文化包括校园精神文化,这不仅反映了这一阶段小学教育的开创性特点,也反映了这一阶段小学教育的文化传承。特别是校园建筑设计,可以纳入学校发展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通过纪念馆、名人名言、雕塑等的建设,激发学生的情感,实现物质文化载体对学生的精神引领作用[2]。
3.2 丰富物质文化建设形式
建设物质文化是履行学校的实际职能。校园物质文化不仅可以创造必要的功能设施,如教室、工具室、实验室、图书馆、创意室、多媒体教室、综合实践室和心理咨询室等,以满足基本的教学需求。此外,可以建立舞蹈室、音乐室、室内体育馆和操场,以满足学生的娱乐需求。内部走廊楼梯和室外景观、岩石亭台、墙壁雕塑也可以起到让学生身心娱乐和教育学生的作用。
4 将心理特征融入环境感知
在小学校园建筑设计中,景观小品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例如,景墙的设计,为了理解和尊重学生的行为和习惯,景墙主要是为孩子们提供活动和观赏的地方,墙壁可由学生自行绘制和涂鸦,以反映互动景观[3]。小学生的观景区可以设置在景墙后面,在色彩上可以选用黄绿小品,以营造出有节奏的景观生态环境。再如,树凳的设计,可以结合学生在校园环境中的身心发展,通过树桩为学生制作符合其尺寸的景观长凳,创意十足,新颖有趣,使孩子们有一种舒适、自然、生态的感受。
学校作为教育的物质载体和阵地,是学生学习和活动的重要场所。校园建筑设计效果直接影响师生的学习环境。未来的校园建筑设计应注重人文环境与教育功能的整合和相互影响,从多方面、多角度实现对学生的教育和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