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近心灵的距离——浅析电视新闻人物专访中的心理互动
2020-01-17李海英云南省玉溪广播电视台
李海英 云南省玉溪广播电视台
近些年来,随着电视传播产业的一路高歌、蓬勃发展,电视新闻人物专访类节目受到广泛观众的青睐。因而,人物专访中的主持人如何与采访对象之间达成一定的默契和深度的交流是进一步提升此类节目质量的重要问题。通常在人物采访工作中都会要求采访者在很短的时间内与访谈对象建立有效的情感沟通,实际上这也正是新闻人物专访的独特魅力所在。不过高效的沟通和情感共鸣并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需要采访者充分掌握沟通的本质,以采访对象为中心,在深入了解对方的基础上,把握好访谈提问引导的分寸,从而让采访对象能够积极地给予回应,将真实的自己展现在广大电视节目观众面前。
一、提前收集信息,做好准备工作
新闻人物专访实际上也是一场思想博弈的激烈交锋,是知识量的较量过招,难以想象一名知识匮乏的记者怎样采访一名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专家学者。而若是未对访谈对象进行充分的了解则是记者对采访对象不尊重的具体表现。因此,在采访活动开始前,记者应想方设法从各种渠道搜集了解访谈对象的整体情况,进而汇总,在此基础上形成采访大纲,罗列好提问内容,并且做好备选预案。若是现场采访时,访谈对象表现得外向健谈,那么记者可尽量多提一些较为发散的问题;若是访谈对象表现出内敛谨慎的状态,则应当以闭合式的提问来有效舒缓其紧张的情绪;若是访谈对象表现得格外积极,那么就可以用一些“备选题外话”来继续带动热烈的气氛;若是访谈对象特别消极和抵触,则应当立刻改变思路,运用迂回式的提问,转移到一些更加轻松的话题。正所谓提前准备,遇事不慌,这样记者才能胸有成竹地应对访谈对象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进行采访活动时才不会冷场、断片,一直都有话题。同时,平时多积累与访谈对象职业身份相契合的专业词汇也是十分必要的工作,能够有效提升采访活动的互动和谐度。经过笔者多年的人物专访活动可以切实证明,提前做好采访准备,打有准备的仗是提升人物专访节目品质的不二选择[1]。
二、人物专访,巧用“共情”
在实际的人物专访活动中,由于记者的提问让采访对象感不舒服或是被冒犯,而直接回“怼”记者的情况时常发生。不仅会影响正常的访谈进度,还会让访谈对象对记者的专业度产生怀疑。在当前这个个人意识崛起的时代,有时记者一句话没说好,都可能导致整个新闻人物专访前功尽弃。譬如,笔者曾采访过一名在ICU工作的护士,向她提问:“在我们旁人的眼中,ICU工作十分辛苦,请问你可以描述一个在工作中特别难以忘怀的瞬间吗?”可能护士对这一话题无感,或是不想回答,她直接反问:“如果我说在ICU工作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触,是不是就是不正常?”此时笔者一时语塞,如鲠在喉,于是快速在脑海中回忆这名护士发过的朋友圈,想要从中找到话题转移点。朋友圈中的她是一位体型稍胖,却十分爱美,不化妆就无法出门的人。因此,笔者迅速调整好情绪,转而跟她谈起了与美妆减肥相关的话题,结果正中要害,护士的话匣子一下被打开了,于是谈到她曾因为连续工作20余天,压力太大导致脸上爆痘的凄惨经历,说起她发挥搞笑才能帮助患者缓解压抑的情绪,还有她为了好好减肥,把带肉的饭菜直接送给住院患者的故事……这样一来,这名在ICU辛勤工作的普通护士的人物形象便立体丰满了,正是这些有血有肉,有苦有甜的个性化事情塑造了她特殊的人物故事[2]。由此可见,从该次有惊无险的人物访谈经历可以看出,一旦采访话题恰当或是整个采访活动进入了疲劳期,若是不立刻转变采访思路,则和必然会陷入被动尴尬的境地。如果仅仅以“对于这种情况,你有什么感想”“那么你后续有什么计划”……如此这类如白水般无味的问题来作为人物专访节目的引导问题,那么可以直接导致访谈对象失去回答的欲望和兴趣,继而产生抵触或是敷衍的心理,这样没有深度和内涵的专访自然也不可能吸引电视观众。因此,记者在人物专访节目中,当采用传统的提问、启发式,或者回忆式访谈引导都不能发挥作用的情形下,可以转变思路尝试“共情式”切入,即围绕采访对象有兴趣的主题来聊一聊旧物、旧事抑或是共同的爱好等等,只要是可以充分调动访谈对象情绪的内容,就算是这个互动话题与之前设计的采访提纲或是主题没有任何关系,也无妨,重要的是尽力调动采访气氛,让访谈对象放下防备与抵触的心理,避免话不投机和答非所问的情况出现。
心理学家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可以从心理上划分出四种不同的距离:亲密距离、私人距离、社会距离与公众距离。前面两种心理距离主要体现出交往双方较为亲近的友谊关系;因为工作事宜而接触的交往者则应遵循基本的社会距离;其他人士则应保持公众距离。为此,在新闻人物专访过程中应采取适度的聊天讨论、以平和亲切的语气与访谈对象沟通交流,一步步拆除对方内心的阻隔,拉近心灵的距离。只有采访对象从心底萌生出想要与记者进行沟通交流的欲望时,才能真正地让被采访者跟随记者的访谈节奏敞开心扉,吐露心声[3]。
三、处理好与访谈对象之间的阶段关系
人们的正常交往关系中可以根据关系的亲疏远近而分为不同的阶段,其中可以分以初 识阶段、了解阶段、深入阶段、鼎盛阶段等等。在实际的电视新闻人物专访节目中,记者应该注重处理好这几个不同的交流阶段,在恰当的时期提出最为适宜的问题可以说对双方而言,都是心理互动逐渐升温的重要过程。譬如,在初识阶段与了解阶段,记者可以通过亲切的话题引入,避免在专访一开始便提出过于尖锐的问题,还应充分把握住关系的深入阶段与鼎盛阶段,适机引出重点问题,而当关系陷入分歧时当机立断转移话题,使关系重新恢复至平和 状态,从而有效拉近与访谈对象之间的心灵距离。
四、采访语言应契合不同的语言环境
新闻人物专访节目是一个特定的内容领域,其特殊性决定了记者在人物访谈过程中会面对众多不同的采访对象,与文化、职业背景不同的人士在不同的场景下进行有效的语言交流和沟通。这便要求记者应该在新闻人物专访中明确适应的采访纲领、因时制宜、因人制辞,采访语言的表达既应契合访谈对象的背景与文化修养,还应结合对方的思想现状和心理发育特点,进而探寻和挖掘共同的语言点,从而实现良好的心理互动效果[4]。
五、巧妙使用非语言形式
这里所指的非语言形式主要包括了除语言文字、图画以外的能够借助各种感官感觉到 的面貌、姿态、色彩、味道等诸多概念的总和。在电视新闻人物专访节目中,如果记者可以灵活机动地运用眼神、肢体语言等非语言形式,既能够以另一种方式更为含蓄地呈现情感,也可以拉近双方之间的心灵距离,实现更为深入的心理互动。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闻人物专访活动中,采访者应尽量精准地捕捉访谈对象最真挚的情感与心理活动,让人物专访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