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讲好抗疫故事与广电内容创作生产
——以奉化区融媒体中心为例

2020-01-17何好斌宁波市奉化区融媒体中心

环球首映 2020年9期
关键词:村民受众防控

何好斌 宁波市奉化区融媒体中心

一、引言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2020年春节蒙上了一层阴影,为了避免因人员聚集增加新冠肺炎疫情感染的概率,各地以村(社区)为单位设置卡点,村干部、党员以及村民志愿者主动要求去卡点值守,严格控制人员进出和流动。那么,基层疫情防控究竟是哪些人忙碌在一线,他们采取了一些什么样的措施,如何筑牢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最后一道防线,这些都是群众迫切想要知道的问题。

正是在这种重大突发事件环境下,作为基层广电媒体平台,如何聚焦一线抗疫故事,做好抗疫相关人物事迹宣传报道,鼓励更多的党员干部从我做起、自觉参与疫情防控,增强基层群众战胜疫情的信心,基于这个时代背景,产生了该选题研究。

二、基于广电内容创作生产的文本分析

正如《人物新闻的采写与解读》所说,人物类新闻特写,是指截取人物新闻事实的横断面,即抓住富有典型意义的某个人物在既定的空间和时间,通过一个片段、一个场面、一个镜头,对人物、事件、景物做出形象化的报道的一种有现场感的生动活泼的新闻体裁。①由于疫情防控事发突然,基层一线的人员排查、体温测量、入户宣传、物料配送等岗位需要大量的志愿者,在此过程中也会涌现出形形色色的人物故事,通过贴近典型人物、采写新闻细节,形象生动地再现防控一线的感人故事,是很常用的一种人物报道方式。

(一)人物特写报道的样本选取

疫情期间,涌现了很多先进的人物,围绕他们也有很多动人的故事,为此本研究结合自身工作实际,选取了一篇关于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人物特写报道。全文如下:

单三恩:我有一分热,就要发一分光

[导语]在萧王庙街道五星村杜郎坪自然村,有一位74岁的老婆婆,她每天一大早就在村里巡逻,带领村里志愿者挨家挨户开展排查工作,并主动要求驻守村口设卡点,誓与疫情抗战到底,她就是单三恩。

[同期声]现场音:你在地里割菜,外面少走出去,每天家里卫生搞好,门窗多开开,老两口身体保重好。

[正文]自从村里采取严格疫情防控措施,实行出入口封道以来,单三恩每天都会准时来到村口志愿值班,考虑到她年龄偏大,担心身体吃不消,村干部多次劝她回家休息,她却总是很固执,要继续坚守岗位。

[同期声]单三恩:虽然我年纪大了,也应当为村里面、为集体尽自己一份力量。

[正文]今年74岁的单三恩,是一名有着近30年党龄的共产党员。1983年开始,她担任杜郎坪村妇女主任,多年来负责调解婆媳矛盾、邻里纠纷,管理计划生育、环境卫生等,村民都称她为“好管家”。面对此次严峻的疫情防控工作形势,她毅然选择冲锋在前。

[同期声]单三恩:他们相信我,要我做事情,我就会带头去做,挨家挨户。他们说量体温吃不消,我说我去,老太婆给你们带头。我有一分热,一定要发一分光,做到我自己干不动为止。

[正文]20多年的妇女工作经历,让单三恩对村里的情况非常熟悉,也为村里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带来了不少便利。

[同期声]单三恩:村里面140户人家,400多个人,我基本上名字都背得出,这户人家叫什么名字,家里几个人。我说我去,你们后面跟着。

[正文]虽然如今年事已高,也早已经卸下了村干部的担子,但她仍没有忘记一心为民、处处为村的初心和责任感,誓与疫情抗战到底。

[同期声]单三恩:因为我是共产党员,党培养我这么多年,我也有荣誉感,去年给我评上“最美萧王庙人”,我感到非常高兴,一定要为村里面多做事情,做到我不会动为止。

整篇报道,共667个字符,通过记录74岁的农村老党员单三恩勇敢面对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冲锋在前,主动要求坚守疫情防控一线,充分发挥自己熟悉村中情况的优势,一心一意为村民着想,尽职尽责发光发热的优秀事迹。简单的几个片段、几个场面,让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二)基于样本的文本解读

1.开头设置悬念,再现情景细节

导语部分通过设置悬念,依次交代地点“萧王庙街道五星村杜郎坪自然村”、人物“一位74岁的老婆婆”以及具体的事件“巡逻、排查、驻守卡点”,让受众可以接收到直观的新闻背景,了解疫情防控一线有这么一个奔走的身影,激发受众继续阅读的兴趣。

开篇部分通过记录现场音,展现单三恩在卡点执勤的时候,和村民的日常对话,嘱咐村民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一位74岁老婆婆和蔼可亲的形象跃然纸上;同期声中直接引语“他们相信我,要我做事情,我就会带头去做,挨家挨户”“村里面140户人家,400多个人,我基本上名字都背得出”“做到我自己干不动为止”,这些语言简洁朴实、贴近生活,让受众身临其境,仿佛这样的人就在身边;正文部分用语精炼“村干部多次劝她回家休息,她却总是很固执,要继续坚守岗位”“村民都称她为‘好管家’”“20多年的妇女工作经历,让单三恩对村里的情况非常熟悉”,为数不多的语言将新闻背景交代清楚,体现了单三恩作为一位村民、一位老党员面对疫情防控,想要贡献自己全部力量的义无反顾,展现了她战胜疫情的坚定决心。

2.依托广电平台,提升人物形象

疫情期间,为了降低人员聚集带来的病毒传播风险,人们被要求尽可能地减少外出,居家战疫。在足不出户的情形下,人们只能通过互联网、手机、电视等平台接收外界信息,了解疫情防控的相关情况。相比于形形色色的网络信息,电视媒体作为政府主导的宣传平台,所发布的信息明显更有公信力。而且,电视媒体集视听觉手段于一体,通过影像、画面、音声、字幕以及特技等多方面地传递信息,能够给受众以强烈的现场感、目击感和冲击力。②

早在60年代中期,德国社会学家W.林格斯就把电视与原子能、宇宙空间技术发明并称为“人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三大事件”,认为电视是“震撼现代社会的三大力量之一”。③在疫情防控的背景下,电视成为人们日常获取公共卫生知识、接收每日疫情讯息、了解周边地区动态的常见方式,通过画面和声音的组合,形象而生动地再现身边活生生的人和事,让受众更加信服。可见,像单三恩一样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的先进人物典型,经过电视媒体的内容生产,直观地展现鲜活人物形象和事迹,不仅可以对周边村民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让他们自觉遵守“居家抗疫”的各项规定,同时也会通过乡村社会的人际传播网络,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传播到周边的区域,成为当地群众学习效仿的榜样,在整个辖区内形成很好的传播效果。

3.展现社会公信,营造传播情境

随着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手机已经取代电脑,成为人们日常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足不出户就能在第一时间知道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所发生的事情。和网络上充斥着形形色色的信息相比,电视媒体则是每天定期发布政府部门权威信息,让人们及时知晓时事要闻、政策信息、社会动态等,体现政府的公信力。单三恩所在的村庄地处偏远的山脚下,相对来说村民信息比较闭塞,而她本人还曾担任过村干部,和村民都比较熟悉,因此不管单三恩是作为一名党员,还是一位老人,其所做所说在当地都是有一定威望,是能够让人信服的。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电视媒体已经形成了统一的印象:无论多么重大的事件或问题,不经电视报道就很难被人们作为“社会现实”所认知;反之,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经过电视媒介的大肆渲染,也会成为万众瞩目的“重大事件”。④可见,通过电视媒介呈现的人物形象,无论是从信源、内容生产还是传播效果来看,都是值得受众信赖和推崇的,让人们更好地了解社会现实的样态、学习社会核心价值观,养成乐观积极的生活习惯,从而达到说服的目的。

传播情境指的是对特定的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的外部事物、条件或因素的总称。从广义上来看,传播情境也包括传播行为的参与人所处的群体、组织、制度、规范、语言、文化等较大的环境。正是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发,让基层群众的生活节奏被打乱,而相关的政策信息很难及时抵达基层群众的情形下,通过挖掘基层先进人物典型、讲述他们的故事,让群众了解身边的具体案例,学习先进典型人物的优秀品质,营造积极向上的战疫氛围,是非常有必要的。

4.完善分级传播,形成社会共识

得益于电视媒体的信源高可信度传播,在疫情防控一线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基层群众能够及时接收到政府部门的政策信息,形成了政府主导的“乡镇-村-家庭”线性传播方向,并通过不同层级的意见领袖在各自的区域内形成有效的信息传播。这些意见领袖通常是村中长者、村干部、党员等,相比普通村民,他们具有更高的学识、更精准的分析研判以及更宽广的人脉关系,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准确的信息,并自由选择村广播、微信群等特定的方式进行传播,从而迅速将所掌握的信息在村民中扩散开来。

乡村社会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和发展下去,需要社会成员对该社会有一种“共识”,也就是对客观存在的事物、重要的事物以及社会的各种事物、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要有大体一致或接近的认识。对于村民来说,电视媒体不仅解决了信息传播的“最后一公里”,运用村民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贴近生活、贴近身边、贴近需要的信息;而且善于结合村民的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的办法,在村民之间形成共识、形成舆论场,说服村民接受既定的信息,维护基层社会和谐稳定,从而达到预想的效果。

三、重大突发事件中如何讲好抗疫故事

疫情期间,无论是援鄂医疗队毅然出征,还是机关人员坚守岗位,抑或是基层疫情防控卡点暖心事迹,每天都有大量的抗疫先锋、防疫典型、优秀干部等新闻素材被挖掘出来,然而受限于时空的不可及和新闻报道的技巧,一些新闻报道出现了瑕疵,受到公众的质疑,给社会舆论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因此,面对重大突发事件海量的新闻素材,需要选择合适的媒体平台和报道方式,才能讲好典型人物故事。

(一)设置悬念引出故事,激起受众阅读欲望

从“倒金字塔结构”“华尔街日报体”等常见的新闻叙事手法来看,一般在报道开头展示涉及的典型人物或故事,通过气氛的渲染,将人带入新闻,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疫情暴发以来,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成熟,抖音、快手等视频软件越来越普及,“三秒黄金法则”成为业内竞争的标准,那些曾经只出现在故事中的悬念,如今在媒体中大行其道,依靠其来讲述新闻故事。⑤因此,在当前新闻报道的谋篇布局中,需要有意识地设置悬念,通过一些引人入胜的细节吸引受众的眼球,引导他们继续阅读,从而尽可能地将整篇报道展现出来,实现新闻宣传的目的。

(二)聚焦身边真实素材,共情讲述平凡美好

新媒体的快速传播,给传统新闻报道带来了极大地冲击,原本的深度报道逐渐被碎片化的“短、平、快”阅读所取代。后疫情时代,从新闻选材来看,领导活动、行政会议等题材受到的关注日渐稀少,而百姓故事、凡人善举、身边趣事则更加符合受众的日常期待,一经推出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扩散开来,甚至有可能成为现象级的“爆款”;在报道篇幅方面,相比于10分钟长篇累牍的新闻专题,1分钟以内的短视频更加受平台和公众青睐,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内将叙事表达完整,成为新闻从业者日后努力的方向;报道手法方面,更多地倾向于聚焦身边的真实素材,用简洁平实的语言、贴近生活的细节、敏感精准的笔触,来讲述“平凡人不平凡的故事”,引起受众的广泛共鸣。

(三)坚持移动优先策略,生产媒体融合产品

传统电视媒体以可视化为主要特征,通过精彩画面和人物对白吸引受众深入阅读,但是由于日常档期固定、更新不及时等缺点,让手机等新媒体视频平台抢占了先机。因此,在媒体融合转型的过程中,要牢牢把握“移动优先”的发展策略,努力提升“内容为王”的核心竞争力,秉承以“受众为中心”的理念,重新规划媒体内部组织结构,改变传统新闻采编生产流程,升级采编硬件系统,将更多的资源投放到新媒体平台的建设发展,以个性化、多样化的媒体融合内容产品吸引受众,以更加多样的传播形态,更加丰富的传播渠道,使信息传播更加快捷、覆盖更加广泛、影响更加深远。

四、结语

在疫情防控一线,产生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件和人物故事;后疫情时代的广电内容生产,也面临着各式各样的挑战和机遇。通过深入挖掘提炼精彩的细节设置悬念,加上画面和声音的巧妙组合,生产出符合新媒体平台的视频内容,选择不同的渠道精确抵达受众,从而实现预期的传播效果。在媒体融合转型的当下,不断学习前沿新闻报道技巧的同时,掌握新媒体技术发展的规律,二者不可偏废其一。

注释

① 宋晓秋、白宇:《人物新闻的才写与解读》,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5年版,第190页。

②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9页。

③ [德]W.林格斯:《电视:第五面墙壁》,创元社1966年版,第8页。

④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27页。

⑤ 曹晚红、杨凤娇:《新闻特稿写作》,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146页。

猜你喜欢

村民受众防控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承包地收割时遭村民哄抢,谁来管?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村民喊我去“摘些咱家的菜”
夏季羊中暑的防控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用心感动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