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习近平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创新发展

2020-01-17杨鲜兰程亚勤

湖北社会科学 2020年4期
关键词:发展

杨鲜兰,程亚勤

(湖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

就个体而言,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各种需要、潜能素质获得最充分的发展,人的社会关系获得高度丰富以及人的自我意志、个性获得自由体现等。就社会而言,人的全面发展还指全社会所有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在二者的关系中,人的全面发展既是社会发展的手段,又是社会发展的目的,而且是最高目的。

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在人类思想史上,马克思恩格斯针对资本主义生产对人的异化造成人的畸形发展而提出人的发展的理想状态和终极目标,并把它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追求和崇高理想,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最高理想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都有了显著提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作出了新的生动诠释。党的十九大报告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内容写入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在分析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提出的,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创新发展,对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促进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以人民为中心是人的全面发展主体的新时代阐发

马克思主义认为,作为人的全面发展主体的人,是具体的人,具有类、群体、个体等三种存在状态,是类、群体与个体“三位一体”的存在物,相应地,人的发展也具有三个层次,即作为个体的人的发展、作为群体的人的发展、作为类的人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应该是类、群体、个体的全面发展辩证统一的综合体,彼此无法绝然分开。人的全面发展既是人的发展的理想终极目标,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显著标志。然而,人不是超越社会历史条件的人,人的全面发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一个历史过程。在共产主义社会,社会获得高度发展,消灭了阶级、国家,每一个人都可以获得全面发展,而在共产主义社会之前的有阶级存在的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的阶级对全面发展主体的追求是不同的,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和宗旨是不同的。当然,毋庸置疑,人民都应该是人类发展的主体。人民不仅在量上是绝大多数社会成员,而且推动社会历史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也是决定力量。马克思主义者高度重视人民的地位和作用,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特点,人民主体、人民至上、为人民服务、人民解放等思想都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思想。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习近平同志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创造性地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创造性发展,也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主体的新阐发,即重点强调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

习近平同志谈人的出发点不是个体,而是“全国人民”“人民群众”。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人民立场”“以人民为中心”“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人的全面发展”等都是习近平提及的高频词汇,是重中之重的话题,党的十九大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二个基本方略,第一个基本方略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这不仅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清晰逻辑和根本原则,也是新时代我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导向和根本遵循。

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和主体地位。2015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制定“十三五”规划重大问题时,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强调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1](p21)由此可见,他既从社会前进发展的角度强调人民的重要作用,也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生死存亡的角度强调人民的重要作用。因此,提出要坚持人民立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2](p40)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2](p213-214)而要体现在多个方面。要相信人民、依靠人民。人民群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体力量,“人民群众有着无尽的智慧和力量,只有始终相信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之力。”[2](p52)而且,“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3](p28)同时,要着力保障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新需要,并且,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他强调“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2](p52-53)因此,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一方面肯定人民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另一方面强调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中内涵既反映了在他心中人民的地位作用的重要性,也反映了他为人民谋福利的坚定决心。

习近平同志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而且“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2](p317)由此,习近平同志在谁是人的全面发展主体的理解上,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又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创造性地科学地诠释了全面发展的“人”,体现了对人民主体地位和人民至上理念的根本坚守。同时,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坚定践行,凸显了他的思想认识与实际行动的高度统一、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

二、人民美好生活是人的全面发展内涵的新时代追求

马克思认为,在经历了“人的依赖关系”“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之后,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实现,“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4](p107-108)由此可见,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涉及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全面的能力以及个性发展等多层含义,具体而言,人的全面发展包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等多方面的全面发展。而且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成为真正的现实。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人们的物质生活有了显著提高,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社会生活各方面都有了很大改善。但是,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精神文化失范、道德滑坡等现象严重存在,不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转化,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习近平同志提出了美好生活的新理念。早在2012年11月15日党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3](p4)在2017年7月26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2](p61)在此,突出了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要求。而且,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进一步指出,“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1](p11)由此,我们大致明确,“美好生活”可以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个方面进行理解。在经济生活方面,表现为物质生活的量和质都得到充分保证。在政治生活方面,表现为平等的有尊严的生活,实现公平正义、民主法治,构建良好的政治生活,“保证人民享有更加广泛、更加充实的权利和自由,保证人民广泛参与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2](p288)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充分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人民的精神生活质量。在社会生活方面,增进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突出表现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取得新进展。习近平非常重视人民的健康问题,指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2](p370)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并且强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制度保障。在生态文明方面,“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1](p50)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总之,“美好生活”是个总体概念,不能简单强调物质条件的丰富,还包括人的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社会生活、生态环境要求等各个方面的美好。

创造美好生活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也可以说,实现中国人的美好生活就是促进中国人全面发展的现实表现和具体步骤。创造美好生活既要满足人民对物质生活的更高要求,也是满足人民在政治生活、精神文化、安全保障、生态环境等方面日益增长的要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充分发挥人的能力,从而实现社会和人的双向互动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多次提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都是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及创造、满足密切联系的,内在逻辑关联十分清楚,即“美好生活”在对物质生活更高要求的同时,也实现人的内在精神的丰富和自身素质的提升,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在创造美好生活的过程中,习近平同志尤其强调几个方面,一是强调共享、共同富裕、获得感的重要性和根本要求。他不仅强调“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3](p13)“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3](p189)强调共享、共同富裕与社会主义的本质联系,而且强调作出制度安排,采取有效的措施,更加完善各方面的体制机制,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共享、获得感的追求。“我们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2](p200)

二是非常强调人们精神生活的提高,特别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人是有精神追求的,习近平指出:“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我们要继续锲而不舍、一以贯之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2](p323)。

三是强调全体人民素质的提高。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社会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离不开人民群众整体素质的提高。从人民的整体发展和长远发展出发,要把全体人民的整体素质提高作为重要任务,不仅提高科学文化素质,还要提高民主政治素质、法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生态素质。为此,习近平同志非常强调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构建学习型社会。

总之,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体现。习近平关于人民美好生活的理念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具体诠释,也是我们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生动体现。牢牢把握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和根本任务,是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自我完善发展的时代追求。

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人的全面发展保障的新时代部署

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共产主义社会既实现社会的高度发展,也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然而,实现共产主义、人的全面发展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具有条件性、过程性、阶段性。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社会的发展是逐步的,人的发展也如此,人的全面发展有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归根到底受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制约。在现实的社会历史阶段中,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思想观念的每一个发展进步都意味着人向全面发展境界的接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人的全面发展方面有很多制约因素,尤其是生产力水平的制约和生产关系的局限,使得现阶段不可能做到每个人都能得到同样的全面发展的机会。因此,必须正视现实,明确事物发展的复杂性,科学谋划,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不断促进社会进步和人向更高水平发展。

习近平坚信共产主义必然实现这一道理,也清醒地看到,实现共产主义和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也认识到社会的每一个进步都是朝着人的全面发展迈进的过程。对于中国人民而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实践证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紧密围绕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开辟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新境界。

在靠近断层的中心位置,应力较为集中,构造作用较为明显,因此这种作用有利于引导形成矿物质的进一步迁移,进而是成矿的条件更好。

习近平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反复强调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都存在不足。因此,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五个方面,具体提出了当前我国要着力解决或改善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明确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是新时代我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战略部署,体现了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由此表明,我们党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新理念新战略是具体的、可行的。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包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精神需求、民生保障、制度安排,也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等多个方面。统筹推进“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必将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正如习近平所说的“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发展”。[2](p79)同时,也必将全面促进中国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出的中国方案。

事实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应该建立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建设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继续加快社会经济建设,给人民提供更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加快政治文明建设。“使我们的制度安排更好体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原则,更加有利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根本利益。”[3](p97)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加快精神文明建设。“我们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2](p36-37)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加快社会建设。“我们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进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3](p41)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3](p208)他提出了人与自然构成“生命共同体”的思想,并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习近平非常强调要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问题,强调补短板问题,认为“生态文明建设就是突出短板”“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最突出的短板”。[2](p79)

“‘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相互促进、统筹联动,要协调贯彻好,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2](p38)二者密切联系,既积极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步,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实质在于以社会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人民利益性。实践证明,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提高,民生不断改善,这些都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可能和更大的发展空间。

四、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途径的新时代选择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5](p53)这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最高境界,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人的全面发展不只具有个体的意义,还具有全球以及类的意义。从终极目标来看,人的全面发展决不是少数人、少数民族、少数国家的发展,而是世界性的发展,也包括整体的人“类”的全面发展,是人的类所包容的一切个体的发展。

而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阶级和国家有长期存在的必然性。不同的阶级、不同的国家都会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必然存在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存在民族国家的利益冲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矛盾不断加深,利益分化不断加重,特别是到了新时代,“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1](p58)这些都不利于世界安全稳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阐释“命运共同体”观点,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思路,积极参与全球治理,谋求人类共同发展的新路径。习近平指出:“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2](p522)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问题是人类的生存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人的发展是彼此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实践证明,当今时代,各种矛盾问题凸显,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为了实现各自的发展,必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为其人的发展提供条件、奠定基础。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贫穷国家,至关重要,因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着眼于全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而不是仅限某一国的发展,不是少数发达国家的独角戏。同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又是推进人的发展的现实途径和重要方式,给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新的视野,因为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1](p58-59)当然,随着人的不断发展,人对类的认识、对世界的认识、对多样主体命运共同体的认识会更加深刻,从而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会更加有效、更加美好。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同志提出的新理念新战略,具有丰富的内容和重要的价值。既表达了中国期盼,也饱含了人类情怀,站在全人类的高度,以宏大的战略视野,呼吁各国坚持开放发展,深化合作共赢,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携手前行,共创和平、安全、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实现共赢共享,这一思想在世界上已经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一是将中国与世界紧密联系起来,认为当今中国的发展既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也要面向世界、扩大开放,加强沟通、相互借鉴。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不同民族国家地区共商共建共享,一方面,世界文明为中国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资源,另一方面,推动人类社会和文明的进步,为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方案。“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中国人民圆梦必将给各国创造更多机遇,必将更好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2](p525)总之,“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2](p545)

二是积极倡导各国合作共赢的新理念。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都需要合作,合作才能获赢。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打造国际发展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惠及更多的国家和人民,从而实现共赢共享发展。

三是要支持广大发展中国家战胜困难、谋求发展、缩小南北发展差距。“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援助力度,促进缩小南北发展差距。”[1](p60)而且要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弱小国家提高自主发展能力,以及抵御外来风险的能力,中国积极履行大国责任,推动解决因贸易规则不平等和自身条件不足等原因而产生的全球发展失衡问题,努力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促进世界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发展。

当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非易事,有不少风险和挑战。我们要不畏艰难,坚定推进。我们深信,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前进,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将在世界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推动社会发展为人的发展创造条件。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道路曲折,但并不渺茫,中国对人的全面发展理想的实践,一步步取得成绩的事实,深深地影响着世界,让世人看到了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了强大生机活力,也让世人看到了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事业在中国蓬勃进行。

猜你喜欢

发展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产前超声发展及展望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图说共享发展
谈发展
它会带来并购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