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私藏书互动模式构建与经典阅读
——以北京市西城区打造红楼公共藏书楼为例

2020-01-17文/刘

新阅读 2020年1期
关键词:藏书楼西城西城区

文/刘 迪

一提到藏书楼很多人就会首先想到各式各样楼的形状,其实这是一个误解,事实上藏书楼只是一种古代藏书处所的泛指,它包括一切古代官方的、私人的和各机构收藏图书文献的地方,而且早期的藏书建筑均未冠名,“楼” “阁”等名字是明、清以后的事,只要有藏书作用都可以称其为藏书楼。而中国藏书的历史也是源远流长,《史记》有记载为:“老子者, 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 姓李名耳, 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据此推论,中国藏书的历史至少可追溯至春秋时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

红楼公共藏书楼的建设背景

对很多生活工作在西城,乃至北京的人来说,红楼伴随人生经历,留有美好的记忆。据北京电影资料记载,红楼始建于上世纪30年代,原为红楼球社,1945年11月改建为红楼影院,于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这座具有七十多年历史的老字号影院,一度创造了不斐的业绩,它是北京市第一家宽荧幕立体影院,第一家“无障碍影院”,1990年被评为一级影院,1999年评定为二星级影院,首轮放映最新中外影片。2012年10月,因为红楼建筑破损老旧,内部构造与设施无法实现公众观影体验要求,并且存在安全隐患,被迫停业,对很多北京人来说,红楼电影院都是美好的文化记忆。

从2014年开始北京市西城区委区政府就结合西城区区域特点,提出了建设“记忆西城、书香西城、艺术西城、时尚西城”四个西城的目标,这是围绕中央“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根据北京全国文化中心的定位,为西城区的基层文化工作打造的新格局,规划的新蓝图。其中“书香西城”建设则是从一开始就一步一个脚印,为读者提供了有温度,有质感,供需有效对接,优质高效的阅读服务,而整个社会在推广全民阅读的大形势下,公共藏书和私人藏书开始互动频繁,尤其是私人藏书资源开始进入公共领域,成为公益力量的有益补充。随着首都功能定位的变化,以及北京城市的发展脉络,红楼电影院应以新的面貌面向世人,在新时代得以重生,承载更多现代功能,成就阅读多元化平台,肩负更多的社会使命与社会价值。

盘活闲置的文化资产,延展城市的文化记忆,可以更好地推进书香西城建设。如何改造这座建筑,使之在新时代焕发新生,西城区提出利用原有建筑的空间特性,将之改造成一座优秀传统与创新思维相融合的新式藏书楼,主要思路来源有两个:一是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中,很多爱书的藏家提出设立存书空间的建议,让沉睡于民间的藏书重新进入社会,发挥价值。二是“书香西城”建设实践中,出现了以“居民共享”为主题的书香驿站的成功案例。基于以上两点西城区提出公共藏书楼概念,最大化发挥民间藏书传承传播人类文明文化载体的价值。

这座藏书楼由政府提供公共空间,邀请具有创新意识的专业建筑设计团队设计,委托社会机构运营,让沉睡于民间的个人藏书重新进入社会流通,激活藏书背后隐藏的人文价值,让老红楼电影院重新焕发文化活力。历经3年的打造,西城区将红楼电影院改造为全国首创的以众藏、共阅、分享为核心的新概念阅读空间,彻底颠覆了传统图书馆和实体书店的模式,成为一个全新的公共阅读服务品牌。

红楼公共藏书楼的设计理念和功能

从建筑改造前的状态看,原先电影院的观看厅空间,是完全退后于街道的,朝西隔着快餐厅的二层小楼;朝北,则需要穿过一个老宿舍楼的“过街楼”与街道相连,因此老式的红砖墙影院放映厅,完全淹没在周边的建筑中。而且,周围所有建筑的建造年代都是有差异的,体现了当时社会的需求和变化,设计上希望在体现书的传承的同时,也让建筑的历史变迁形成一种传承。

在外部关系上,藏书楼西立面突出了取景框式样的设计,并且使用玻璃使内外通透,这背后的设计思路,是与当地深厚的历史底蕴联系起来的,藏书楼的西侧,隔着西单北大街有一个“砖塔胡同”,在胡同口有一个老砖塔,西城区在此设立了“北京砖读空间”,希望红楼公共藏书楼和这处读书场所有一个视觉上的延续性,并与这个具有文化气息的古建筑隔街相望,在嘈杂街道的“两岸”彼此照应,所以西侧建筑的二楼采取了角度特别的橱窗设计,这实际上也是一个“取景框”,将砖塔乃至胡同作为风景收纳进来,藏书楼建筑与环境,与“对岸”的“文化姊妹”形成了很好的呼应关系。

在藏书楼中还有两个别具一格的“光院子”,这是藏书楼序列空间韵律的一个小高潮,也是观察历史片段的橱窗。在光的处理上,光院子是非常重要的采光空间,是人进入建筑后,心理的过渡空间,让人在进入这几个不同层次的建筑时,在光线上和空间高矮上都有变化,形成丰富的序列感,而非单调的、“一黑到底”的感觉。

这样一来红楼公共藏书楼就分出了三个功能区:一是主体功能区,设在原来的大影厅,是藏书的主要区域,共有三层。顶层主要收藏已故知名作家、人文社科专家学者全部或大部分藏书。二层主要收藏个人曾经出版或编写过著作的名家、大家的藏书。一层主要收藏机构、特别是出版发行机构和社会各界捐赠的藏书。二是休闲服务区,设在原来的西楼,主要是提供餐饮、休闲、阅览等配套服务。三是功能拓展区,设在原来的东楼,主要是收藏知名专家学者的精选藏书和手稿。同时,还设计了各类工作室,作为录制口述史、开展学术研究等,在提供阅览服务的同时,提供举办讲座、报告、研讨等阅读推广活动服务。

红楼公共藏书楼的运营模式

书是这座藏书楼中毋庸置疑的主角,藏书楼将书放到对人来说最重要、最舒服的位置,不希望仅仅把书作为一个符号,让人去观赏这些书,而是希望人融入进去,以人的活动丰富书的海洋,当同样有阅读爱好、品位的人聚集到这里,它既是物理的聚集场所,也成为精神的凝聚场所。

因此红楼公共藏书楼的运营模式是“众藏、共阅、分享”,以书为核心传播文化。入藏图书方式分捐赠、托管和合作三种,第一种方法是托管,就是图书所有人将书籍存放在藏书楼,所有权还属于托管者,但可以供公众借览,5年为一个期限,期满后根据托管者意愿可延期托管、永久托管或转捐赠。第二种方法是捐赠,就是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由西城区图书馆接受捐赠或委托藏书楼保管运行,供读者借阅,捐赠的图书至少在藏书楼放置5年,然后视情况永久入藏或调拨其他公共图书馆。第三种是合作,就是与出版发行机构合作,为藏书楼提供新书,这部分图书既可借阅也可购买。读者可通过借阅、购买方式累积信用积分,换取借阅权利。志愿者也可通过提供志愿服务换取积分的方式,取得借阅权利。

红楼公共藏书楼的经典阅读推广

要让藏书楼作为经典阅读推广之地,首先就要让藏书楼成为真正的读者之家,红楼公共藏书楼选择在2018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这天开启入藏模式,就是希望以此唤起大家重拾阅读兴趣的重视,期望重新唤起人们对文字的热情,藏书楼要积极加强与其他文化团体和街道社区的联系,举办各种类型的阅读推广活动,促进藏书楼的合作外延和对外交流。举例如下。

1.红楼讲堂。红楼讲堂是红楼公共藏书楼创办的旨在传播文化受益大众的公益性质的讲座,通过持续开办系列讲座,创造面对面的文化沟通场景,为大众讲述一个个文化主题,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开展经典阅读的过程。每一次讲座都会用藏书楼的经典藏书为主题,邀请各方专家进行讲座,从而对读者进行导读,对于“什么样的书是经典性著作”的问题,虽然学者们从不同角度都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但是红楼公共藏书楼以它独有的藏书体系和藏书内容,为读者进行经典阅读提供有益支持。目前已经举办了《中国出版传承中华文明》和《通过“匾额载道解读国学”》讲座。

2.红楼研学社。红楼研学社是面向青少年举办的学社,通过将书籍、文化、艺术、情景、游学、亲子六大元素融入青少年传统教育之中,形成丰富多样又独树一帜的户外情景教学和社内课程体验等课程体系,使之成为最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青少年品格塑造的自然学堂,分为活化书本主题教育体系、四季主题教育体系以及多角度合作主题教育体系,对青少年的教育提供非常鲜明的协助作用。

活化书本主题教育体系是通过在与所选图书相关性极强的特定地点,将书籍中的知识活化,让书籍不再是枯燥的书籍,让孩子更有画面感和参与感,印象更深刻。四季主题教育主题体系是依据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设置遇见、发现、探索、传承四个主题,每个主题通过藏书楼内部体验、户外情景场地互动来实现。而多角度合作主题教育体系则是通过与社会各界优秀机构单位、青少年教育相关的知名专家、艺术学堂、海外研学机构等的共同研发和宣传,让青少年从更专业的角度学习各类知识,从而让青少年的经典阅读得以开展。

结语

未来,红楼公共藏书楼要以阅读文化为核心,包罗红楼文化、各类学术文化、各行各业发展文化、中国文化及国外不同国家的文化等万千文化,打造文化阅读交流平台。甄选各类书籍,针对性入架,为不同要求的书籍借阅提供不同寻找渠道,在阅读平台的基础上升华与拓展,从而在新时代的条件下,赋予红楼公共藏书楼更多更新的意义与价值。还要定期举行相关的学术交流座谈会,新老作家新书发售,作家与读者的阅读共享会,不同文化的演出,阅读周、阅读日活动,通过线上、线下不同形式的交流,以阅读者的身份与不同行业的阅读人分享交流,以“红楼藏众象,阅读万物生”的重生理念,以及多元化的经营发展模式,给世人带来雅俗共赏,互动交流,并且推动产业发展前行的文化意义与社会价值。

猜你喜欢

藏书楼西城西城区
我的老家
老城区绿地更新策略——以北京西城区绿地提升为例
简论明代中期的学校藏书楼
习惯成自然
2014至2015年西城区老楼通热方式实现无煤化工程项目
“贲园书库”藏书楼及其藏书掠影
藏书楼
河西走廊西城驿遗址考古新发现
藏书楼开出一朵花
西城飘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