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唤醒我们沉睡的记忆
2020-01-16苗普
摘要:谢晋元、四行仓库、八百壮士……如果不是一部《八佰》,我们可能永远也想不起这些名词。当战争的硝烟渐渐成为历史的尘埃,那些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而奋斗终生的人,更应该被我们铭记。
关键词:八佰;战争;记忆
一、为何坚守?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打响。虽然日本侵略者“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言没能实现,但上海终究还是沦陷了。战役进入尾声阶段,大批中国军队逐步撤离上海。面对敌人的疯狂攻击,国民政府只能考虑保存实力,把战线向内陆收缩。为掩护大部队撤退,上级命令由谢晋元率领国军第88师524团进驻四行仓库,坚决阻击日军的进攻。而此次坚守,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目的:九国公约会议即将召开,蒋介石寄希望于通过这场激烈而艰难的阻击战,能够得到国际社会的同情与支持。
毫无疑问,来到四行仓库的将士们将很难全身而退。这场战斗的任务不仅是掩护大部队撤退,更是要直面外国记者的相机,博得他们的好感和同情。看似是为了争取一个尽可能好的结果而奋勇坚守,但从走入仓库的那一刻起,或许就不会有人去想坚守的原因。大敢当前,他们已经没有太多思考的时间。这里的每个人都知道,他们很可能将有去无回。现在修筑的工事,或许马上就会变成坟墓。他们唯一在想的,就是作为中国军人,不能有辱自己的使命。
面对敌人的猛烈进攻,四行仓库的将士们奋起还击。他们甚至将炸药绑在身上,用自己的身躯来阻挡侵略者前进的步伐。是什么给予他们如此强大的力量和勇气?不是外国记者的溢美之词,也不是远在欧洲的和平谈判,而是发自内心的责任与使命;这不是一次“作秀”,坚守阵地的将士也不是政客们在谈判桌上的筹码,而是一场生与死的较量,是关乎民族尊严与希望的斗争。如果他们退缩了,那还会有谁守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因为他们深爱着自己的国家。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他们的亲人和朋友,留下了无数感人至深的故事;因为他们知道,身前纵然是成百上千的强敌,但身后却有四万万同胞的鼓舞与支持。此次此刻,所有的中国人都在为他们呐喊,为他们奔走呼告。
如果用一句话回答将士们坚定死守四行仓库的原因,我想那就是:没有国,何以有家?
二、升旗的意义
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升旗是一个严肃而庄重的时刻。目视着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脑海中浮现出共和国的峥嵘岁月,不由得心潮澎湃,肃然起敬。但在八十多年前的中国,升旗却是一件艰难而危险的事情。山河仍在,国已破败。那时的景象,应该比杜甫所看到的还要不堪。
但就是有这样一群中国人,他们相信国家不会亡,他们坚信自己的祖国终有一日会迎来真正的独立。当杨惠敏奋力地游过苏州河,送来一面崭新的国旗时,所有人都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力量。不过在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这种兴奋不得不因时局而有所忧虑。这面国旗,到底是升还是不升?谢晋元知道,一旦升起这面青天白日旗,定会招来侵略者的狂轰滥炸,阵地就有可能提前陷落。此时此刻,悬挂在仓库上方的国旗是那样耀眼夺目。她崭新而又历尽沧桑,饱含了太多的情感。她承载了河对岸爱国人士不愿屈服的意志,更寄托了华夏儿女们誓死守卫的决心。即便不知道能坚守到何时,但他们知道:这里的每一个人,都会为她拼尽全力!这时没有人再犹豫。升旗,一定要升旗!不管付出多大代价,都要庄严地升起这面国旗。因为他们要让全世界知道:这片土地真正的主人,从未离开!
迎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四行仓库的将士们列队完毕,严肃地等待着神圣一刻的到来。国旗在朝霞的映照下迎风飘扬,此时所有人都被触动了,仿佛来到了另外一个世界。我们的生活本该这样,庄严而美好。但现实的残酷很快打碎了这一切:敌机呼啸而来,升起的国旗变成了敌人的靶子,子弹密密麻麻地落在她的周围。守旗的战士奋起反击,又一个个英勇地倒下。在挂着国旗的竹竿行将倒下之时,又一批战士从战壕中冲出来,顶着枪林弹雨飞奔到她的身旁。尽管有人喊着,不要做无谓的牺牲。但此时,何为无谓?为守护国旗而献身,莫不是最大的荣誉。前赴后继,视死如归。他们用自己的身躯,捍卫着国家最后的光荣。
敌机飞走了,战斗停歇了。回望国旗,已是千疮百孔,但却仍在四行仓库的天台上飘扬。河对岸的人们欢呼雀跃,热情地庆祝着这场来之不易的胜利。正是这面国旗,带给了战士们无尽的力量。他们守护的已不只是一面国旗、一栋楼房,而是一座城市、一个国家。从青天白日旗到五星红旗,为什么我们国旗的主体色是红色?因为那是战斗的痕迹,是英勇不屈的象征。我们的国家历经坎坷与苦难,烈士们的鲜血铸就了革命的道路。纵然那一刻,周围的建筑已挂满外国国旗,但仍有一面中国国旗傲然其中。她在向世人宣誓:在上海这片土地上,依然有中国军队,依然有中国人在为守护她而不懈战斗!
三、信念的传递
在战斗打响前,没有人认为中国军队能够守住四行仓库,也不会有人想到这场战斗会被载入史册。但就是这栋在日本人眼里应当三个小时打下的大楼,却最终用了整整四天的时间。中国军队能够顽强坚守,靠的就是执着的信念。
身为团长的谢晋元,从进入仓库的第一天起就在不停地训话。他说着并不算太流利的普通话,但却是那样毅然决然,掷地有声。也许我们不习惯演员们所说的方言,但这恰恰是影片的一大亮点。当时留守的524团集合了一些其他部队的士兵,他们之中有的希望继续战斗下去,有的则是不知所云地就走進了仓库。他们虽然来自五湖四海,说着不同的方言,怀着不同的目的,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都是中国人。在这些人中,就有被戏称为“废柴天团”的端午、羊拐、老铁、老算盘。他们起初并没有打算在这里待多久,只是浑浑噩噩地度日。他们不会开枪,不敢杀日本兵,甚至想尽办法逃离这个“是非之地”。当战斗的枪声响起时,他们都会躲在不被人发现的角落,似乎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逃避现实。但慢慢地,他们开始与身边的人聊家常,在晚上会一起向河对岸望去,忆起往昔诸多事;在战斗时分,他们亲眼看见自己的战友义无反顾地与敌人拼杀。他们逐渐被打动了。身为一名中国人,面对他人的来犯,唯有揭竿而起,把侵略者赶出国门,才能做到真正的保全。他们从一开始的胆怯与懦弱,到慢慢坚强起来。
在小湖北的心中,一直有一个期许:他幻想着端午骑着高大的白马,身背靠旗,手持长枪,犹如赵子龙那样大杀四方,保护他度过战争的劫难。但遗憾的是,端午最终没能做到。在护旗战斗中,他拼到了最后一刻。虽然没有完成小湖北的心愿,但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信念的含义。这种信念传递给了年幼的小湖北:你也要像大哥哥一样,为自己的国家一直战斗下去。同样是在护旗战斗中,在同伴们倒下的那一刻,羊拐第一时间冲了上去。他奋力地撑起旗杆,坚毅地注视着国旗。他不再是那个浑不懔的兵痞,而是一名真正的战斗英雄。在全军准备撤退的夜晚,我们看到了老铁在桥头挥舞大刀,用嘹亮的嗓音高唱着《定军山》。此时此刻,他彻底将生死置之度外。年过花甲的黄忠尚能一战,纵然眼前尽是枪林弹雨,我们又有什么理由退缩!听到了窗外的喊杀声,想起昔日的战友,老算盘也走上了街头。虽然我们不知道他将要做些什么,但他的眼神已经不再畏惧和犹豫,而是坚毅而有神。“只要我们还有一个人,就要同敌人血拼到底!”谢晋元的训话振奋了坚守在四行仓库的每一名将士,唤醒了埋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家国情怀。这就是524团坚守阵地的信念,是这个团英勇无畏的团魂。
这种坚韧执着的信念传递到了苏州河彼岸,感染了越来越多的爱国人士。何香凝、杨惠敏……她们在大街小巷奔走呼告,为前线的将士们筹措物资;大学教授拿着望远镜,时刻关注着对岸的战事,最后将夫人心爱的首饰抛至楼下捐出;刀子毅然决然地签下投名状,用生命的代价将电话线送进了仓库;唱戏的演员也不再唱《走麦城》,而是唱起了《长坂坡》,他们仿佛看到了抗争的希望;到最后的那个夜晚,数以千计的百姓守在护栏边,他们手臂越过栅栏,纷纷向英勇的战士致敬:紧握的拳头、竖起的大拇指,还有向河对岸行军礼的孩子。这里的每一人,都被一种坚守的信念所深深感动。
四行仓库保卫战结束了,短短四天,却让我们感受到了信念力量之强大。它穿透了大楼坚固的墙体,顺着苏州河传遍了整个华夏大地。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能感受到它的力量。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都深爱着这片养育我们的土地。
战争的硝烟已经退去,那时的记忆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得模糊。记忆会偶尔沉睡,但永远不会死去。《八佰》帶我们重回那个战火弥漫的岁月,唤醒我们心灵深处的记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告诉我们:这就是我们民族本来的模样,是我们应当铭记于心的形象。
作者简介:苗普(1992.10.17-),汉,男,北京市,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经济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