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茅盾的革命思想与《动摇》的叙述伦理

2020-01-16靳武稳

传奇故事·百家 2020年5期
关键词:茅盾

靳武稳

摘要:作为茅盾的蚀三部曲之一,一般认为方罗兰是《动摇》的主人公,这一人物具有典型的小资产阶级心理特征,但是如果对文本进行多方面解读,则可以发现在《动摇》中有许多人物,包括各个社会阶层,每一个人物都是自己阶级的微小缩影。看到方罗兰是整篇文章的主人公,认识到《动摇》的主题不只表达了小资产阶级的优柔寡断。还要表现国民大革命背景下各行各业人民的行为,表达革命基础动摇的主题。

关键词:茅盾;革命思想;叙述理论

国民革命时期,茅盾在大革命陷入低潮时撰写了各种新闻稿,反映出当时湖北省的革命形势。茅盾的《动摇》描述了1927年湖北省某区国民革命的复杂情况,表现了小资产阶级面对复杂革命局势的动摇心情和复杂态度。

一、《动摇》中茅盾的革命思想

(一)《动摇》的革命史实

鄂西在20世纪20年代初成为被土匪和混乱势力盘踞的地方。北伐前,鄂西地区兵匪林立,人民群众痛苦不堪。但是,在北伐后的鄂西却处于一种不确定的状态,反动势力仍旧十分猖獗,其中独立十四师是一个很大的隐患,该师驻扎在鄂西与四川交界的宜昌,以防四川军阀杨森东进。然后在1927年5月14日,夏斗寅按照蒋介石的反革命意图背叛了武汉政府,与土豪劣绅、买办阶级互相勾结,对工农革命群众进行残酷地屠杀。茅盾根据以上史实,用县城中的小场景,通过文字来反映武昌起义,以及起义被反革命势力镇压后的情境。

(二)《动摇》所描述的革命问题

国民革命时期,工人阶级以罢工和政治斗争的形式支持北伐。北伐军到达的地方,工人阶级也获得了应有的自由和权利。1926年10月后武汉爆发了300多场罢工,数十万人参加了罢工。湖北省总工会与国民党省党部、总商会组成湖北省解决劳资问题委员会,与汉口劳资进行仲裁程序委员会和其他机构联合支持罢工。上述活动使得资本家对工人为所欲为的权力被废除了,这表现在许多工人每天的工作时间减少到8-10小时;人均月薪增加了5元,有些人几乎翻了一番。

《动摇》描述了刚刚从北伐军解放出来的湖北省的一个小镇,当时革命在当地立足不稳,百废待兴,劳资双方仍旧处于尖锐的矛盾中。在国民革命时期,中国产业工人的数量非常有限,力量也并不强大,而当时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矛盾则由于谣言和反动派的破坏进一步升级了。

在《动摇》中,工人们对资本家最重要的三个要求是:1、工资增长,不超过50%,但至少超过20%;2、资本家不得随意克扣工人工资;3、成立工会来对资本家进行监督。资本家们部分同意了前两项,但是对于第三项非常反对。人民协会主席方罗兰不确定支持哪种立场,他表示同情资本家,这些话是真诚的,当资本家向他抱怨时,他表示了真诚的同情。事实上,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矛盾激化,与土豪劣绅的煽动和破坏是有密切相关的。资本家们怀疑当工人们守卫仓库时货物会被秘密地传递出去,这种潜在的怀疑使得资本家们散布谣言,殴打革命群众。作为反抗手段,农会派农民自卫队进驻县城,这个小地方中立刻充满了恐怖的气氛。

(三)造成“动摇”的主要原因

没有强大的革命力量作保障,行政人员就不可能有强有力的手来解决问题,而劳资关系牵扯到资本家的利益,这并不是行政人员一厢情愿就可以改变的。现在需要澄清的问题是,武汉国民政府时期工人阶级运动是否存在“左倾”,不同学者对工人阶级运动是否存在“左倾”现象有不同看法。刘继增认为,武汉政府时期的工人运动出现了严重的“左倾”:不断地提出公司和企业无法承受的要求;不受限制的游行集会、政治和经济罢工导致生产持续下降;此时工会也减少了工人的工作时间,劳动时间减少到每天不到四个小时。曾宪林认为武汉政府时期的工人运动主流是好的,但有“左倾”的错误,也有右翼的错误。“左倾”主要发生在1926年冬和1927年初。1927年1月湖北省第一次劳动代表大会后,李立三、刘少奇等采取措施纠正工会组织,加强工会纪律,把“左倾”错误逐步纠正。1927年四月以后,发展和擴大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最终结束了革命。

至少在省委委员史军来到县城后,他处理好了“左”倾工作人员的干扰。至于武汉工人罢工运动的领导,当时中共湖北区委积极领导的“不交易”工会斗争政策,反映了湖北工人们的普遍要求,各地工会都会顺应客观情况来领导工人斗争,具体要求是:一是给工人加薪;二是拒绝无条件解雇工人;三是制止资本家用破坏市场的手段来对抗罢工。这种斗争的结果是资本家的反动手段由积极变为消极,由当面变成了背地。

二、茅盾在《动摇》中采用的叙述理论

(一)客观冷静的基本原则

茅盾在创作《动摇》时,运用了一种客观而冷静的叙事手法和叙述理论,他并没有大声说出他的立场,虽然人们都知道茅盾当然是攻击土豪劣绅和反动派的。但是经过思考,笔者认为茅盾并没有一味地支持资本家的行为或者是直接批评资本家,而是只描述事实。1927年5月20日和5月21日,茅盾发表了题为《巩固工农革命联盟》和《工农革命联盟与工农民主政权》的政治评论。茅盾在许多会议上,都强调巩固农民和工商的革命联盟,认为小资产阶级的商人也受到军阀和帝国主义的压迫,也有革命的要求,他们是劳动群众和农民的同盟者,而不是革命的对象。茅盾还写道:由于工农运动的迅速发展,工商界人士忧心忡忡。因此,他们仍然没有参与国民革命的伟大事业,甚至在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与工商业者之间,在革命战线上形成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与工商业者的联盟,我们认为这种现象是有原因的。一方面当前的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有点幼稚;另一方面由于我们没有很努力地向工商界解释国民革命的主力军和工农工商联合会,工商界人士有这样的误解和疑虑,这不得不说是非常糟糕的。我们这里讲的是,不成熟的农民运动对工商界利益的损害,没有做好政治宣传工作使得工商阶级对革命产生了误解和担忧,没有与工农结成革命同盟,形成了工农和工商界之间的裂痕,可惜的是这种情况不利于革命。

(二)多角度的人物描写

通常来说,在革命进行时情况往往很复杂并且很难控制,特别是在有反动派的时候。《动摇》表现了国民革命中的不良现象,强调了对经验教训的总结。在《动摇》这篇文章中茅盾还说:“时代的动摇显示在中国革命史上最困难的时期,革命观念的犹豫不决、革命政治“左倾”化最终成为一大问题。”茅盾在这部小说中描写方罗兰这个“优柔寡断”的主人公,是为了抓住方罗兰被动荡的时代推入了革命漩涡时的表现,方罗兰虽然是工人阶级的革命分子,在革命力量与反革命力量的斗争中,他支持一切可能的革命现象,但是方罗兰并不总是坚定地站在革命的一边,在当时的大环境中他对革命产生了怀疑,这一人物的情况也很有代表性。

方罗兰是县委党部重要人物,受过高等教育并有新思想,在大学学习了六年,时年32岁。他从事革命工作时,具有很高的威望和坚定的品格,但他的不确定和犹豫不决,既体现在他的爱情上,也体现在革命中。茅盾使用了大量笔墨,描写了方罗兰在妻子陆美莉和浪漫的革命恋人孙无阳的爱情中犹豫不决,茅盾的这些描写并不是消极无谓的文字,而是为了捕捉方罗兰的性格及其政治态度。方罗兰对于革命更是摇摆,他一直想讨好双方,既想讨好革命群众,也不想反对反动势力。他的绥靖、爱护敌人的做法,最终给革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此外,方罗兰对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冲突感到困惑和矛盾,他不知道自己应该站在哪边,这使得方罗兰的思想和行动都陷入了动摇。

三、结束语

《动摇》中的方罗兰并非放弃了暴力革命,而是对盲目的暴力表示忧虑,对政权的更迭表示怀疑。而这恰恰表明了知识分子的独立思考精神。茅盾的这一观点对我们认识方罗兰的动摇也是有启发性的。总之,方罗兰这一人物在当时很具代表性,茅盾对这一人物的客观描写具有历史价值。

猜你喜欢

茅盾
茅盾的较真
茅盾不怕被骗
亦慈亦严:茅盾的母亲陈爱珠
茅盾不怕被骗
茅盾半途弃稿扶持新人
茅盾半途弃稿扶持新人
茅盾研究新境之开拓
茅盾:良好家风奠定人生基础
茅盾:良好家风奠定人生基础
茅盾:良好家风奠定人生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