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培养的路径研究
2020-01-16余霞
余霞
摘 要: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重要举措,是适应教育改革、提升教育竞争力的迫切需要,而农村小学教学质量是教育改革中不能忽视的重要环节。文章以宜春职业技术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培养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核心素养为引领,旨在思考培养宜春地区优秀的农村小学教师的有效路径。该校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师的培养和学生的培养等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学生培养体系,学校师范生的质量得到了有效提高,为农村地区输送更多高质量的师资提供了有效保障。
关键词:师范生;核心素养;小学教育专业;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6-09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32-0104-02
“核心素养”理念是近些年教育改革研究的热点,这一理念最早来自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研究项目——《核心素养促进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会》,该研究中将学生应该具备怎样的能力素养直接指向“核心素养”,并构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人与工具”“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体系,该项目研究成果对世界多国产生了影响。
教育部于2016年正式发布了中国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个方面。本文旨在以宜春职业技术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学生(五年制)培养为例,在核心素养理念下对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的培养路径进行思考研究。
一、宜春地区农村小学教师的现状
近年来,宜春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农村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始终制约着基础教育质量的提升,素质教育的实施存在较多的困难。而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主要还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
(1)城乡教育资源和质量不均衡。据调查发现,宜春袁州区及所辖县市存在小学教师匮乏的情况,在较为偏远的山区更甚。很多学校缺少专业的学科教师,如音乐课、美术课、体育課教师。师资匮乏无法保证基本的教学,更谈不上教学质量,这些现状与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均衡教育资源的趋势相违背。
(2)农村小学教师任务繁重。教师除了要承担语文或数学这两门主要课程的教学任务外,还要承担1-2门副科的教学任务,如体育课、常识课、科学课和思想品德课等,繁重的教学任务也制约着教学质量的提高。
(3)农村小学教师缺少职业吸引力。由于农村地区条件比较艰苦,因而很多小学教育专业学生难以长期在农村小学扎根,“进得来、留不住”也成了农村小学教育发展的阻碍之一。
除了上述问题外,调查研究还发现,农村地区学生核心素养缺失的现象比较严重。以语文学科为例,与城区学生相比,农村小学生普遍存在基础知识不牢固、课外阅读积累少、书写及表达能力欠缺、自信心不够等现象,与我国提出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还存在着较大差距。无论是从“人文基础”“自主发展”还是“社会参与”的角度来说,宜春农村小学教育改革仍面临巨大的挑战。
宜春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小学教育专业五年制定向师范生的就业领域主要为宜春各县市的农村小学,我校承担了为宜春绝大多数农村小学输送师资的重要任务。因此,作为我校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师,亟须思考培养学生的适合途径,为农村地区的小学输送更多优秀的教师做一份贡献。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培养的策略
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中的六个方面实质上可概括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层面。我校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的培养路径的思考,应立足于“农村小学教师”的培养点,通观全局,联系学生就业实际,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索。
(一)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培养目标必须清晰、明确,我们的学生未来就业方向是农村小学,因此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应在国家标准引领下进行相应的专业结构调整。比如,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模式时,要重点思考小学生应具备什么样的核心素养?在小学语文、小学数学等学科中,农村学生在哪些方面的核心素养是最为匮乏的?合理、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模式是我们对学生进行有效培养的依据,这些问题都应该与核心素养的理念保持一致。
第二,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分析。比如,我们必须明确学生的培养规格,可结合调研实际,在方案中将学生的毕业指标点逐一列出,指导我们的课程设置以及教师的教学。
第三,应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人才培养方案和模式的编写必须具有前瞻性,能有效地判断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应具备怎样的能力,包括知识、人际交往、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综合考量。这与核心素养体系中的“自主发展”的理念是一致的。
(二)合理的课程设置
核心素养理念是课程改革的方向,合理的课程设置是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保证。
第一,课程设置模块化。根据学生的学习目标,我们可以对课程进行模块化设置,如分为“基础课程”“核心课程”以及“素质提升课程”。针对不同的专业方向,调整课时和学分。以语文为例,要加大阅读、写作等课程的课时,因为在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中,阅读和写作的能力是重要维度之一。
第二,精简合并课程。课程并不是设置得越多越好,在课程设置时,必须结合学生现阶段的学习实际以及未来的职业需求,突出各学科学习后应具备的能力。比如,我们现阶段已经将原有的古代汉语课程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两门课程进行合并,集中了优势资源对学生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教学。
第三,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实践创新”是核心素养理念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学生未来是要走上三尺讲台为小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因此,在现阶段的课程设置中,应合理地安排理论性和实践性课程的比重。我们提倡学生进行全科型学习,但要有所侧重,要结合小学生核心素养进行合理定位,适当加大学生的实践课比重,如增加小学教法能力训练的课时等,让学生在校期间不断积累经验、收获自信。
(三)教师的培养
核心素养体系能否真正实现,教师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者,是课程的落实者,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启迪学生思维。因此,教师的培养至关重要。
第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强调“德育为先”。在教育的“八大原则”中,把教师的“师德”列在了首位。著名教育学家杜威曾说过,“教育即生活”。只有教师热爱教育事业,才能用渊博的学识、高度的热情与活力感染学生,这种“情怀”足以影响学生终生。
第二,落实“立德树人”,推进“课程思政”。“以德育人”是教师的终身课题,而“课程思政”是培养学生良好价值观的有效手段之一。课程思政不是刻板的说教,教师可以通过丰富课堂形式来实现“三全育人”。比如,在笔者的课堂上,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悟古典诗歌的意境,可适度倾斜“三维目标”,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放在首位,把音乐、绘画、书法等多种形式引入课堂,让学生有兴趣,能更好去领悟经典,同时也能最大限度地收获自信,让学生不仅打下了“人文基础”,还进行了“自主发展”,最终能够更好地实现“社会参与”。
第三,做好整体设计和分项实施,创新教学模式。教师将所教课程要实现的教学目标细化,安排好整体学时的分配。比如,可适当进行“课堂延伸”,让学生既能如期学完课本内容,又能达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效果,还可极大地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收效甚微,教师不仅要“做好课堂”,更要“做活课堂”,积极摸索适应于新时期的教学方式。比如,信息化教学手段的使用,不仅能提高课堂效率,还能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四)学生的培养
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日后宜春地区大多数农村小学的教学质量。在核心素养理念的指引下,我们对学生培养的方式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思考。
第一,意识形态的引领。目前,学生处于文化多元、思维碰撞活跃的时代,学生的思想容易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而,我们把树立学生良好的价值观放在了首位,不仅在学科教学中积极落实“课程思政”,在班主任工作中也将其摆在了首要位置。
第二,强调“实践”,突出“能力”。以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为目标,我们在培养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过程中,侧重从学科走向能力。比如,面对学生阅读“碎片化”“文化素养积淀薄弱”的现状,教师不仅在课堂上积极发挥学科优势,还利用课余时间积极指导学生开展朗读、试讲、古诗新唱、音画传情等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旨在培养“博与专”“思与行”的优秀农村小学教师。
第三,“一专多能”的人才目标。在“1+X”证书制度的引领下,我们积极鼓励学生除了考取必备的教师资格证、普通话证书外,再利用业余时间考取其他相关证书,如英語四六级、心理咨询师等,丰富的知识涉猎能为将来成为优秀的农村小学教师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在校期间,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学习朗诵、舞蹈、手工等知识,发掘学生的兴趣,同时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外化为能力。
小学教育专业是现代教育领域发展的产物之一,在国家教育体系不断完善、理念不断革新的背景下,核心素养理念对培养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尤有价值。我们需要不断地调整和改变,才能适应新形势,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小学教师,真正均衡城乡教育资源,实现全民素质的提升,同时也能更好地、深入地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从人才培养方案和模式、课程设置、教师的培养和学生培养等几个方面进行专业调整和积极摸索,是为了更好地践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理念,如何寻找到更为有效的学生培养途径,是一个值得我们长期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宫鑫瑶.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J].教育现代化 ,2018,5(30):387-388.
[2]黄甫全,申洪仁.小学教育专业模块整合式课程的构建[J].课程·教材·教法,2002(9):6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