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约”是表示推测之意吗?

2020-01-16冷永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小伙计孔乙己鲁迅

冷永

在鲁迅先生的经典短篇小说《孔乙己》中,鲁迅先生通过小伙计冷眼旁观者的视角,用一句话“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不加渲染、俭省地交代了孔乙己的结局。这个句子中立、克制。字面上,看不到任何主观情感的显露与涌动。却给人“言虽尽而意无穷”的阔大思索空间。以简单表丰足,充分显示了鲁迅先生这位文坛巨擘的语言表达张力。

此句中,有两个词格外惹眼,备受关注,一直以来颇有些争议。一个是“大约”,另一个是“的确”。这两个词语在语法上构成语意的表面矛盾,放在别人的文章中,可能就是语病与问题,但鲁迅先生用这一看似前后有矛盾冲突的句子来收束全文,是另有一番特别用意与想法的。鲁迅先生的创作切中时代的命脉,致力寻求“写实中的超越和真实中的深刻”。其作品主题意旨从不会停留在表面。都说鲁迅的作品很难读懂,他将真正的想法和深沉的情感隐藏在字里行间,是主要原因之一。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他究竟想要表达怎样的反思与批判?长久以来,持续引发编者、读者、教者乃至研者等各方的深入思考与解读。结论却惊人的一致。

一、固化的解讀——“大约”一词表推测

围绕这个重点句,2002年审核通过的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材,在第5课《孔乙己》助读板块“研讨与练习”创设了如下问题:

三、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句子,探究括号中的问题。

4.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既然是“大约”,为什么又说“的确”,这是否矛盾?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最新的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材,在第5课《孔乙己》“思考探究”助读环节,这样引领学生对这句话作进一步研读:

三、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4.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既然是“大约”,为什么又说“的确”?)

与2002年审核通过的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配套使用的教学参考书,提供了这样的参考答案:不矛盾。“大约”表推测,因为没有孔乙己的确实消息,没有确凿的证据,只是估计。“的确”表推测的可靠,根据“到现在终于没有见”这样的情况估计,孔乙己的确死了,因为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中,孔乙己肯定活不下去,所以用“的确”表示猜测的结论。这句话也流露出小伙计对孔乙己的同情。

最新的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材的教学参考书,也给出了答案,除了没有对“大约”“的确”两个词语是否矛盾进行判定之外,其余的解读与上述观点高度一致。也就是说,18年来,这一句子中的“大约”一词一直被解释为“推测、估计”。直接导致惯于用教参教语文的语文教师如是解读,学生自然也多是被动接受了这一理解。到今天,这已然成为固化的甚至是唯一正确的观点。暂且不论这句话是否流露出“小伙计对孔乙己的同情”,单论对“大约”一词的解释,笔者认为这是把这个词语从文本中单独拎出来,就词而解词,至多是放在句子中理解词语。这是脱离文本语言环境与故事创作时代背景的孤立解读,与作者的表达意图相左,这一解读,流于浅表且缺少支撑。

二、多角度细读——“大约”别有意味

《孔乙己》结尾的“大约”是表示推测之意吗?当然不是。笔者认为文中的“大约”一词如作“推测、估计”之意来理解,那这个词语就具有情感温度,至少有主动关注,有少许在意的情感意味在里头。但这样的解读,只能做到词语释义正确,却不能做到文本解读正确。这不是“大约”在文章中所承载的真正意义。作者把这一简单词语放在《孔乙己》的结尾句中,有他的考量与安排,是有其含蓄于文章内里的深刻意思与情感的。需要读者基于综合作者的写作意图、理清小伙计的情感立场、联系上下文的具体语言环境等阅读维度,深入细读,体悟“大约”一词背后所蕴含的深长意味。

《孔乙己》作为鲁迅先生的名篇,历来有多种不同的解读角度。但很多的解读,往往只抓其一点而不及其余,没有关联文章整体。因此,据此推导出的作者写作意旨,只能是阅读者个人的片面臆断,绝非鲁迅先生的真正写作意图。鲁迅先生的学生孙伏园在概括鲁迅当年告诉他自己最喜欢《孔乙己》的意见时说:“鲁迅先生创作小说《孔乙己》最为主要的用意,在于描述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基于此,孙伏园这样评述《孔乙己》,“能于寥寥数页之中,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漠,不慌不忙地描写出来,讽刺又不很显露……”弄清楚作者真正的写作目的,阅读《孔乙己》才不会偏离正确的方向。动辄就把它放在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荼毒的层面来阐解其意义,这是对作品普遍性意义与价值的窄化与误读。

“凉薄”什么意思?是人性的淡漠,形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冰冷。“冷漠”作何解释?指的是对人、对事冷淡,毫不关注。这是两个看着就会冒出冷气,让人瞬间结冰的词语。凉薄冰冷如斯的社会,会有人在意一个可有可无的底层苦人的生死吗?“孔乙己这样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孔乙己在咸亨酒店,就是一干人等单调、无聊时的消遣,是他们解乏提神的工具。当孔乙己被攻击、被欺凌、被当面摧残时,他尴尬窘迫、自相矛盾的反应,带给咸亨酒店一干人等开心快乐,笑料是孔乙己之于他们的全部价值。可笑料不是生活必需品,当笑料消失,他们也无所谓,因为这并不影响他们各自的生活。基于此,咸亨一干人等对苦人孔乙己的消失与死亡,并不会在意,也不会去费神推测、估计孔乙己到底是死是活。孔乙己活着或死去,谁管他呢。于是,孔乙己的命运就“大约”起来。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是基于小伙计的角度作出的描述。小伙计会不会是文章中主动推测、估计孔乙己命运结局的唯一的人呢?和短衣帮酒客有所不同的小伙计,会不会主动关注孔乙己的状况,稍稍在意孔乙己的生死呢?

“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小伙计为什么会记得孔乙己?只因为孔乙己让人可笑,让人可乐。虽然小伙计没有主动取笑、攻击、侮辱孔乙己,只是附和着嘲笑,但小伙计和短衣帮酒客一样,也仅仅只是把孔乙己当作笑话,以此来调节自己“活泼不得”的压抑、苦闷的生活。他没有向孔乙己扑过去,不在欺凌孔乙己的阵营,但这不等同于他对孔乙己有怜悯之心。当孔乙己热情、恳切地要教他“茴”字的四种写法时,请看小伙计的即时心理反应,“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还辅以“便回过脸去”的表示嫌恶的动作。在小伙计心里,孔乙己不配考他,不配和他说话交流,这个孩子在被压迫阶层里也自有他的等级划分,把孔乙己视为低他们短衣帮一等的卑贱存在。其心理、言行充满隔绝与冷落,是不温暖的,不自觉地表达出他对孔乙己赤裸裸的冷淡、嫌弃与鄙视。看你出丑可以,但不会靠近你。“我才也觉得他的确长久没有来了”,一个“才”字,足以看出小伙计在这之前的大段时间里,根本没有留心过孔乙己,不在意他来,还是没来。已然遗忘了孔乙己。尽管他的冷漠相比其他短衣帮的冷漠,在程度上有所不同,但这并不能改变他凉薄、寡情的本质。这位成长中的短衣帮,与孔乙己之间没有任何感情基础。至于孔乙己到底是活着还是死了,他不放在心上,自然不会主动去推测、估计孔乙己的生死。于是用似是而非、漫不经心、不屑过问的“大约”一词含糊带过孔乙己的结局。

文章中有一段文字是酒店掌柜和一个喝酒的人关于孔乙己被丁举人毒打事件而展开的对话:

掌柜说:“哦!”“他总仍旧是偷。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后来怎么样?”“怎么样?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后来呢?”“后来打折了腿了。”“打折了怎样呢?”“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

孔乙己到丁举人家里偷东西被抓,被打到大半夜,打折了腿,命悬一线,凄惨可伶。一般情况下,稍有人性的看客,哪怕仅仅因为同为人类,出于人道主义精神,都会聊表对不幸者悲惨命运的悲悯与关怀。但他们不会,在他们的大部分对话中,“孔乙己”三个字一直没有出现过。说明他们关注的点是事,而不是孔乙己这个人。

先从询问者角度来看。掌柜之所以突然问起孔乙己,只是因为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他态度平淡,慢条斯理地询问,特别是一个“哦”和两个“后来”,不带任何情绪,就那么随口一问,直接略过故事的主人公孔乙己,只想知道故事最后结局的精彩程度。这样的闲聊,会让算账不那么无聊。可以看出掌柜对孔乙己被打事件,以及孔乙己结局怎么样,置之不理,完全不以为意。他在乎的是他手头正在算着的帐。活着的孔乙己,是他的取笑对象,死了,就没了消遣价值。其残忍、冷漠、自私的长衫形象跃然纸上。

再从答复者的角度看。“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谁晓得?许是死了。”酒客以轻描淡写的语气,极平常地讲述这个下酒故事的起因与结果。他呈现出明显的心理倾向与判定——孔乙己偷丁举人是不应该的,因此遭到致命毒打,是他咎由自取、罪有应得;而打人者小题大做、凶狠残忍,是理所当然的。通过“许”这个词语,可见孔乙己险些被打死的悲惨境遇,没有激起这位酒客起码的同情心。他对孔乙己的苦痛,习惯性的毫无感觉,对同属社会底层的孔乙己没有一丁点同理心。

“许”与“大约”一词所蕴含的意义极其相似,二者在表达上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模棱两可、不带感情、与己无关、毫不在乎地表述着孔乙己的苦难遭遇与凄惨命运。他们完全无视这件事里受苦受难的,是给他们带去过欢乐的孔乙己。他们的对话,像极了一次家常聊天。孔乙己的悲惨命运无法激起他们任何的情感波澜,一句叹惋都不愿给。对老熟人孔乙己的死活不感兴趣,漠不关心。“许”这个词,将对话双方的良知泯灭的本质表露无遗。人性的寒凉之气扑面而来,真可谓“悲凉之雾遍布华林”。

据以上角度细读“大约”这个关键词,可见其别有深意,表达的不是带有主观性情感倾向的“推测、估计”之意。咸亨酒店的一干人等都不愿去推测、估计零余人孔乙己的人生结局。他们对孔乙己一直不关注,从来不在意,谁都不去知道、不去清楚孔乙己是死了,还是活着。孔乙己是死是活,都与他们无关,无人关注、关心。“大约”传达出他们对下层小人物孔乙己的漠视与贱视,反映出整个社会对弱者普遍性的冷漠和凉薄。透露出强烈的苍凉与残酷意味的“大约”,传达出鲁迅先生心底的隐痛和寂寞的呐喊,于结尾处,拓宽和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作者通联:江蘇徐州市睢宁县庆安中学]

猜你喜欢

小伙计孔乙己鲁迅
《孔乙己》中小伙计的形象再解读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孔乙己(下)
鲁迅《自嘲》句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创造社小伙计若干问题的考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