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溪竹藤编

2020-01-16刘华

华夏地理 2020年1期
关键词:藤编竹藤清河

刘华

福建省安溪县一条山间公路两旁全是竹林,该县竹藤资源丰富,因此也形成了用竹藤编织、制作日用器具和竹编双蟹锦瓶(右页)這样的艺术品的传统,这个传统延续至今,已成当地一大特色产业。

一个农民在自己家里用电锯切割竹材以便加工制作竹篾。早在1984年,安溪县就创办了中外合资的竹藤器企业,在企业带动下安溪已经形成了公司加农户的竹藤编织产业,许多农民在家建立作坊,加工制作竹藤编织产品。

年已八旬的陈清河指着满墙的荣誉告诉我,最近还得到一块牌子,世界藤铁工艺之都,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世界手工艺理事会颁发的。太多的荣誉来自编织。全国劳模陈清河原本就是竹编艺人,国家级“非遗”安溪竹藤编的代表性传承人,他的手艺活匠心独运,巧夺天工,陈列在他工作室里的竹编、藤编、藤铁编、竹编漆器以及多材质的家居工艺作品,生动演绎了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勇于超越自我的工匠精神,而最大的一件作品展示在安溪山水间,由从业的12万人看护着,那是全年总产值达180亿元的产业。陈清河带出来的大产业,不,编织出来的造福百姓的大产业。

云锦瓶让我想起一种锦中织品,其锦纹瑰丽多彩,美如天上云霞,因而得名,它的重要特征包括纹饰醒目、用色丰富自由等。而我眼前的这只云锦瓶,则是珍藏超过半个世纪的竹编作品,细细品味,仿佛可见云锦的工艺,云锦的肌理,云锦的心思。细如丝线可穿针眼的篾丝和薄如白纸的篾片,被匠心地编织成和平的吉祥形象、圆满的美好寄寓。是的,这是一件国礼,是为当时国家领导人出访东欧国家准备的礼品。

任务是国家对外文委下达给厦门工艺美术学院的,一共需要30件竹编工艺精品,20天内必须完成。毕业留校在实验工厂担任辅导员的陈清河领着16位学员,吃住在车间里,不分昼夜地赶制。其中的竹编鼓盒为波兰华沙国际博物馆所收藏,而陈清河留下的这件云锦瓶,则是用剩下来的材料原样复制的。当时,他其实是为自己复制一个人生目标,编织一个艺术高度。要知道,初中毕业后,成绩优异、且立志非北大清华不读的陈清河,是因为家境清贫才选择就读工艺美术学院的,他希望尽早完成学业以减轻家庭负担。

陈清河从小跟着祖辈、父辈学过用竹篾编织篮子、箩筐、竹筛、茶篓等器具,初步了解这门手艺。不知是命运的刻意编排呢,还是缘分使然,入学后,他偏偏被分配去了只有三个学生的竹编专业。这是一个冷门专业,一个没有专业教师、只能邀请民间艺人任教的专业,一个要吃苦、而且经常让人很受伤的专业。开学不久,两位同学即转学其他专业,陈清河成了一棵“独苗”,好比孑然挺立的翠竹。不过,回首往事,老人坦言道:自己的坚守,也得益于校长的鼓励和支持,校长特意为他提高助学金等级,多了两块钱,等于增加了半个月的生活费,而且,有了这门手艺可以早些养家糊口。

农家子弟的朴实念头,激发的是对技艺的痴迷,出于责任,也出于热爱。为此,他勤学苦练,手指经常被刀划伤、被篾刺伤,半年时间里手指一直裹着胶布,很快掌握了剖篾、编织的技艺后,他凭着自己的美术功底,开始设计创作花瓶、篮子、盘子等竹编工艺品。留校任教期间,陈清河边学习边带学员,醉心于新型竹编工艺的创作,他以毛竹为主要原料,以篾丝为纬线、以篾片为经线,预先制作好木模,立体编织坯体,经高温染为橙色后打磨,用本色篾片插成菠萝花、十字花、六角花、人字花等立体纹样,最后喷上清油保护层。那几年间,他创作的上百件作品参加了各类展览,获得工艺界专家的一致好评,这才有了承担制作国礼的殊荣。

竹器编织工具非常简单

竹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苏轼有诗“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在南方几乎每家每户都在房前屋后种植竹子,既能美化环境,又是实用材料。

老人闲暇时在家就可以编织。

竹子是一种生长迅速、成材快的禾草类植物,广泛分布于南方地区,由于竹纤维材料强度高、弹性好且密度小,所以是一种普遍使用的建筑与生产材料,福建省有1700多万亩竹林,2018年竹产业产值达666亿元,居全国前列。

菠萝罐,顾名思义,形肖菠萝,那罐状却仿佛莲座,而有序排列的篾片花朵,金灿灿地绽放,凹凸有致,而引人想象无边。它由陈清河夫妇设计创作于1972年。当年,它和花瓶、花篮、果盘、壁挂等竹藤工艺品一道,为参加在北京举办的第二届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先行被送到省里参展遴选。其时,在省里参加会议的全省县委书记县长,被组织去集体观展,安溪县委书记并不敢走在前面,因为他情知本县的工艺美术尚不曾走出去。结果呢,硬着头皮看过去,竟发现安溪县送展作品有八件贴上了红标签,那可是入选进京的标志。书记的惊喜可以想见。在个人创作不能署名的年代,书记马上打电话询问公社,并要求公社通知作者:我要见他!县委书记见面便夸赞陈清河为安溪长了脸。也是,八件作品赴京参展,菠萝罐入选中国工艺美术大型画册,该画册中只收入三件竹编作品,那在当时是最高荣誉。书记兴致勃勃地提出:公社农械厂干这个不行,要办竹编工艺厂。

上世纪60年代末,随着学校职工下放农村,陈清河携一家四口返乡,当时返乡需要开好三级证明才能安置,需要整个生产队全体队员签名同意才能分口粮。回老家的美术教师,行囊里少不了一套绘画工具;谋生计的竹编艺人,随身必备竹编家什,那是吃饭的家什,有竹刀、剑门、竹锯、刨刀、锉刀以及其它。有了这套工具,他当然不安分于面朝黃土背朝天。再说,他从小在外读书,回来下田也只能是个半劳力。于是,他凭着自己的手艺,买竹子做家具做热水瓶竹壳,赶在圩日里挑去卖。当然,必须向生产队上交副业款,才能吃上口粮。

一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热水瓶竹壳让陈清河看到了商机,也发现了自己的人生契机。他进了公社农械厂,贷款200元,在厂里办起单独核算的竹编车间,招收了五名学徒。经过半年培训后,以老带新,发展到五六十人。

因为1972年的菠萝罐,尚卿公社农械厂的竹编车间摇身一变,成了安溪县尚卿竹编工艺厂。经过厂长陈清河的不懈努力,这个社办竹编厂很快顺利地成为省工艺品进出口公司的定点出口生产厂家。省工艺品进出口公司一次给了1500只花瓶的生产任务,每只花瓶的价钱要超过20只热水瓶竹壳的总和,1973年参加广交会的产品达80多个品种,首次出口便接了120万元人民币的订单……凭着这许多的竹编花瓶,公社建电站、起大楼,还买了拖拉机。

这是一只很别致的篮子,引人遐想的篮子。我由此联想到属于西方油画中的一些生动意象:少女、花篮、葡萄,以及奔跑的白云和宁馨的草地。是的,缠在篮子把手上的藤蔓,匍匐在篮子边沿的叶片,悬挂在篮外的一串紫色葡萄,它们有着鲜明的指向异域的审美趣味和经验,它是陈清河创作于1991年春天的作品。

仿佛灵光一现,念头突如其来:要是将柔软的藤丝和坚硬的钢筋相结合,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呢? 钢筋做篮子的支架把手,将铁皮剪成葡萄叶子,拿铁珠焊成葡萄串——陈清河一口气做了12套葡萄系列篮子,每套有三种不同款式,当年即送到春季广交会展出,受到欧美国家客商的青睐,开幕三天便接满了全年的生产订单。更重要的是,葡萄篮的灵感催生了名叫“藤铁工艺”的新艺种。此后,一发而不可收,藤铁结合的产品一直延伸创作开发,成为欧美户外、室内的家居饰品、用品。从那时起到现在,藤铁工艺和铁艺产品的生产不仅由安溪县扩散到福建省各地的一些企业,还传播到广东、广西、浙江等地,成为我国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每年春秋两届广交会因此特设“藤铁工艺品”展区。

1984年,安溪县创办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叫“福建省安星藤器企业有限公司”,由陈清河出任总经理。竹编艺人出身的他,已经在公司名称里悄然让“藤”取代了“竹”。竹和藤的工艺品都需要手工编织,但竹材较硬,用竹编织难度大,一般人得学习三到五年才能掌握技术,而韧性更足的藤不易折断,可塑性更强,藤制品存放时间更久,技能却较为简单,普通女工只要观摩后多加练习,就能掌握编织技能。竹与藤相结合,可以编织更精美、更丰富的造型;它俩的结合,是鸳鸯戏水、比翼双飞的美好姻缘。这一美好姻缘,不仅为创作提供了游刃自如的空间,也为产业发展提供了纵横捭阖的天地。

陈清河把竹编厂的一些骨干调来,成立创新小组,又派人外出学习藤编。接着,公司在全县大多数乡镇设立加工点,公司把材料和生产加工任务分配给加工点,再由加工点组织农村妇女编织藤工艺品。陈清河说,上世纪80年代,你如果到安溪村民家作客,经常可以看到妇女忙于编织的场景。

我在《陈清河竹藤编作品集》里,欣赏到了创作于1985年秋天的彩色花篮。这只篮子也是有背景的。那一年,他和妻子带着竹藤原料赴美国考察市场,并在纽约、华盛顿、达拉斯、芝加哥等多座城市礼品与家居用品展销会上作现场编织技艺表演,介绍中国的竹藤编织文化,宣传手工制造,天然、复古、手工等特点,契合了欧美国家民众的生活崇尚和审美情调,收到良好效果,为安星公司的快速发展铺筑了一条大道。回来后,陈清河就琢磨着要改变藤编工艺纯本色的传统技艺,于是,很快推出了粉色系列的彩色藤编工艺品。

1962年,陈清河主持设计制作的竹藤编织作品《云锦瓶》作为国家领导人出访礼品送给了东欧某国。

1940年出生的陈清河早年毕业于厦门工艺美术学院,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安溪竹藤编织代表性传承人。

由竹编而藤编,由本色而彩色,接着便是藤铁工艺的喷薄而出。并在原先竹藤手工技艺的基础上融入陶瓷、树脂、玻璃、塑料等多种材质,不断创新技法、造型,不断研发各式各样使用价值与艺术价值并存的家居工艺品,形成13个大系列类别4200种。陈清河与一大群师出名门的高徒,共同创造了中国藤铁工艺之都,创造了世界藤铁工艺之都,而且,在姓“铁”姓“藤”的安溪,形成“国际国内市场两条腿走路,线上线下两个市场联动开发”的新局面,在藤铁工艺产业带动下,拥有了两个淘宝镇和十多个淘宝村,安溪很快将发展成为家居工艺之都。走进这样的工艺都城,自然会有强烈的家的气息扑面而来。这个家温馨而浪漫,满目的洞房花烛,满目的灯影摇红。因为有了陈清河这位大红媒,各种材质被撮合在一起,我看到它们佳偶天成、和合生辉的动人场景了——藤丝与钢筋牵手,篾丝和皮革成亲,竹编揭去了灯具的盖头,铁丝走进了镜子的洞房,而更多的材质正陶醉在热恋之中……

它们也是被安溪竹藤编与福建脱胎漆器的百年好合蛊惑的。在陈清河的创作史上,与那些灵光一现的构思相比,这桩好事算得上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恋爱了。从研究到成功,他花费了两年多时间。传统的竹编是染色后喷清漆,看到马王堆出土的漆器,他动了心思,想利用传统漆艺使得竹编能够保存得更为久远,安溪竹藤编与福建脱胎漆器都是国家“非遗”,一对传统技艺的完美结合,既能体现深厚的编织文化,又将因融入天然生漆的制作技艺,令作品内蕴更为丰厚。然而,那是需要用心投入的撮合,他从学习生漆漆艺开始,让漆了解竹,让竹崇拜漆,好事多磨,它俩终于如胶似漆,携手走进婚姻殿堂。新组成的小家庭有个吉祥的名字,叫《福禄生辉》。

安溪竹藤编历史悠久,自古就有竹藤编的劳动工具、日用器具。在茶乡,采茶的茶卡、凉茶的平筛、摇青的茶筛和摇青机、烘茶的焙笼,历来也都是竹藤编的。

眼下,陈清河正在做一件大事,他要把传统的竹编平编技法提升为汉字编织技艺,以便普及到大中小学生和中老年群体中去,使之成为推广中华文化的有效载体。那些文案便是软件工程师开发设计软件的相关材料。

竹器是一种非常环保的日用器具,曾经被广泛使用,竹篮、竹箩筐、竹背篓、竹扁等等,无论是高门大户还是贫寒人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家什。尽管塑料制品已经泛滥成灾,但安溪当地人更喜欢使用竹器,市场上仍有不少竹器店。

福,禄,寿,喜。百年好合。中国工匠。这些形体庄重、优美的汉字,以竹编呈现的形式,装进框里,挂在墙上。其意义在于,文字与工艺同框,传统与创新同框。此组作品创作于2018年,为传承计,陈清河还为小学校编写了校本教材《安溪竹藤编》。

陈清河夫妇的儿女们住在不同的城市,且没有继承父业的。也算是传承从我做起吧,全家经过商量,让女儿陈红萍走进设在安溪华侨职校的劳模创新工作室,跟父亲学艺来了。就汉字编织技艺来说,她应该是陈清河大师的开门弟子了。

建立劳模创新工作室,是他呼应安溪县竹藤铁工艺产业“二次创业,转型提升”举措所提出的建议。这个工作室由华侨职校图书楼装修而成,一二层为传承实训室,三层为劳模创新工作室及非物质遗产文化陈列室、创新成果展览室,四层为美术室、家居工艺教室和教研室。这里有竹藤编技艺传习、家居工艺文化产业创新研究、新材料新技术应用研究、家居工艺专业教学等四个专业组,聘请多位劳模和工艺行业领军人物任教,开设素描、图案、色彩、家居工艺基础知识、市场营销等课程,定期组织有针对性的短期培训班,产学研一起上,传帮带一起抓,着眼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家居工艺行业设计人才,带动工艺文化创意、创新的群众性活动。

陈清河老人要在这里为全县工艺企业的管理和设计人员办班讲学,要在华侨职校竹藤编技艺传习所为学生们教学,要与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在此建立的教学实验基地共同探索艺匠结合、产教融合的新模式,还要经常下乡给从事编织的农民授课。

他说,我们要传承的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对待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传承、保护、创新,产业才能够进一步发展壮大,假如只停留在“为保护而保护”“为传承而传承”,那绝对不可以。

安溪竹藤编正是倡导“设计提升贸易”创新理念,推动家居工艺文化产业在产品设计创意上下功夫,跨界融合,推广个性化定制产品,向产品附加值要效益,才逐步发展成为上百亿的大产业。

对于安溪县,这是排在铁观音茶后面的第二大产业,由贫困县跃入全国“百强县”,藤鐵工艺的贡献有目共睹,有口皆碑;而带动这个产业的陈清河,作为竹藤编大师,他不断创新,为自己的艺术编织的是“清风竹影”“天香竹韵”“锦绣圆满”:作为企业家,他与时俱进,从计划经济到市场再到“互联网+”创业,其身上几乎浓缩了当代中国企业家的成长史,他用心编织的中国梦有如“报春瓶”“百花瓶”“云锦瓶”。

猜你喜欢

藤编竹藤清河
芊芊藤条串起幸福生活
现代室内空间对藤编陈设艺术的应用
琳琅百期见证竹藤科技进步 不忘初心助力竹藤事业辉煌 庆祝《世界竹藤通讯》出版100期
清河堡考略——明朝防御建州女真及后金的前沿堡城
澜湄合作竹藤项目助力缅甸村民脱贫致富
承传统振百年清河 重实践育清正少年
小精豆爆笑校园
RATTAN WEAVING IN NANHAI
民间工艺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藤编家具设计
谁是凶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