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谋划新文科建设 培养应用型文科人才
2020-01-16孙仁杰河南城建学院外国语学院
孙仁杰 河南城建学院外国语学院
2016 年5 月17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1],“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2]
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会议精神,教育部于2018 年提出建设新文科,全国各高校积极响应开展理论研讨及实践探索。2020 年11 月3 日,由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主办的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在山东大学(威海)召开,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对新文科建设作出全面部署。山东乃孔孟之乡文脉圣地,值此百年变局之际,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共谋中国人文社科哲学发展之大计,必将彪炳史册。
一、新文科的时代内涵及新文科建设的历史必要性
“新文科”就是文科教育的创新发展。不是新老、新旧之区别,贵在创新。培养知中国、爱中国、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新时代文科人才;培育新时代社会科学家;构建哲学社会科学中国学派;创造光耀时代、光耀世界的中华文化。
当今时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处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大国关系、国际秩序、地区安全、社会思潮、全球治理面临新的挑战亟待重塑。社会大变革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在需要理论、需要思想,且一定能产生理论、产生思想的时代,社会大变革呼唤新文科;
中国高等教育整体进入世界第一方阵,在学人数4002 万,世界第一。高等教育体系实力居于全球第八,亚洲第一。高等教育迈入普及化阶段,呈现多样化、学习化、个性化和现代化新特征。从第一个百年目标到第二个百年目标,中国高等教育面临服务能力、引领能力、治理能力新的考验。中国高等教育要成为面向世界、立足当下、赢得未来的国家战略重器,成为提高硬实力、软实力、巧实力、锐实力的战略引擎。
二、新文科建设的路径
守正创新——新文科建设的必由之路、价值引领——新文科建设的根本要求、分类推进——新文科建设的基本方略是新文科建设的“三个基本原则”。新文科建设的“三大重要抓手”专业优化、课程提质、模式创新。(1)夯实基础学科;2012-2020 年文科专业种类及专业点数发生变化。如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种类由7 到9 同比增长28.57%,专业点数由1101 到1380 同比增加25.34%。(2)发展新兴学科;如健康服务与管理从2015 年到2019 年布点109 个居于新设专业布点数排名第一。(3)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如理+文:计算法学、大数据管理与应用、金融科技等;文+文:政治学、经济学+哲学,体育旅游,音乐教育等。课程提质打造有情有义、有温度、有爱的文科课堂;模式创新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育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家。
三、新文科建设对河南城建学院英语学科建设的启示
教育部于2018 年启动新文科建设,高校英语专业作为新文科建设的重要部分,应在专业建设中守正创新,回应社会需求。河南城建学院学校工科优势突出,城建学科特色鲜明,拥有强大的行业优势。建校以来,共为国家培养了11.5 万余名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以目前毕业情况分析,大部分毕业生从事的建筑相关工作根本不需要语言基础,语言在工作中没有起到任何作用。服务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定位并没有实现。但可以看到我们的理念在不断更新中,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达成还需要通过调整课程设置对接服务建筑的需求。以新文科建设为契机顺应社会需求,通过课程改革实现学科交叉融合,以期最终能实现人才培养和行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新文科建设已在各个高校渐次启动,励志维新、温故知新、融通致新、优评促新,推动新文科建设持续发展的意义十分重要。“新文科”建设强调创新与引领。打破学科壁垒融合与发展新专业、新方向,坚持问题导向探索与实践新模式、新课程、新理论。未来发展要着力建设交叉融合新专业(新方向)。人文与社科融合新专业值得探索,培养复合型国际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旨在适应新时代教育强国的要求。外语+国际政治、外语+国际经济与贸易、外语与法律实务等模式都是有价值的改革探索。[3]立足平顶山服务国家建设与发展的河南城建学院文理融合的新专业更符合学校特色。
河南城建学院副校长周颖杰提出:一是要以学习贯彻本次会议为契机,做好专业优化,增强专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同时做好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设置要彰显城建类高校特色;二是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坚持知识性和价值性统一,探索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三是要结合“十四五规划”编制,做好专业建设,规划好我校专业调整和专业集群建设;四是各文科院部要加强思考,研究新文科与新工科协同发展,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复合型新人才。[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