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捷克电影新浪潮的特点
2020-01-16白清清四川外国语大学
白清清 四川外国语大学
一、前言
捷克电影新浪潮始于1962 年结束于1968 年后,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对捷克、东欧甚至世界电影艺术都有影响。虽然新浪潮运动已经结束,但其开放性、实验性的自由思想、独特手法、讽刺寓意性主题都对后世电影创作有着巨大贡献。捷克电影新浪潮,国内研究主要方向为具体电影分析,即针对该时期具代表性的电影作品进行探讨,如王沫文研究了电影《雏菊》(1966)中的女性主义主题;其次是研究新浪潮电影的导演,如张颖研究女性导演微拉·齐蒂洛娃的黑色调侃与东欧式现代文化批判。国内目前有关这一时期捷克电影新浪潮整体特点概述的研究较少。本文从新的角度出发,重点研究捷克电影新浪潮的普遍性特点。这些特点贯穿新浪潮运动发展始终。研究特点可以把握整体发展趋势,政治背景与电影艺术的内在联系,寻找电影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从而深入对捷克在二战后东欧剧变前的历史以及当代人民实际生活的了解。通过研究成果,也希望能够让现世的人们学习到新浪潮电影中新的思想--革命批判精神。再运用这种思想到如今迅速发展的社会之中,不仅仅在于艺术作品甚至人生发展中。
二、电影新浪潮背景
“1945 年捷克斯洛伐克电影国有化,这项体制保障了电影在财政和创造性上的独立,但在1948 年之后它成为了共产主义操纵下的牺牲品。”①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东欧社会的发展为捷克电影新浪潮的产生打下良好基础。1963年前后开始的政治自由化,“国家支出的自由孕育出捷克电影奇迹”②。1968 年杜布切克提出“带有人性面孔的社会主义”,是一次全方位的民主化改革方案。从1962 年到1968 年,在这一时期涌现了齐蒂洛娃、米洛斯福尔曼、杨涅麦茨等主要代表导演以及《网中的太阳》(1962)《夜之钻》(1964)《雏菊》(1966)《消防员的舞会》(1967)等一系列优秀的新浪潮电影。但布拉格之春③后,由于政治局势急剧变化,捷克新浪潮被迫中断。随后在文艺界中的“拨乱反正”许多新潮流电影导演被打上“政治不可靠”的烙印,并被禁止进行艺术创作。
三、捷克电影新浪潮特点
(一)叙事风格
捷克电影新浪潮叙事风格很大程度上受到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的影响。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的本质在于以现代主义精神来彻底改造电影艺术。拍摄手法更加松散,情节结构更具实验性:无故事主线,思维跳脱,叙事常常突然变换。电影里碎片化的剪辑冲破了传统叙事方式的桎梏。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的捷克电影新浪潮也可以看见许多摆脱教条主义艺术的手法。在捷克新浪潮电影中随处可见突破逻辑和有序经验记忆为基础的现实形象。这一时期的作品有反抗的绝对性、不顺从的彻底性以及对传统规则的破坏性。离不开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主导。
1.无结构
新浪潮电影意在摆脱教条主义艺术,故其在电影中更崇尚无结构的叙事手法。结构可以理解为一种更加隐蔽、自由而松散的结构。其具体表现为,电影情节零散,无规律,碎片化特点突出,一些新浪潮电影甚至无主要剧情,剪辑拼接胜过剧情本身。任何手法存在都是有意义的,无结构的出现就是为了突破教条主义艺术的桎梏。一反传统的情节叙事手法,使电影充满虚无而魅力,也让观众跟着导演的思维去探索现实。无结构不仅仅是电影中的无秩序,也表现了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迷惘。
2.意识流和超现实流
意识流与超现实主义是捷克新浪潮电影的共同表现手法。超现实主义电影是一种强调无理行为的真实性、梦境的重要意义、不协调的形象队列的情绪力量和对个人快感的执着追求。意识流则是重在表现人的潜意识与直觉活动,时间空间跳跃多变。
超现实主义与意识流的出现就是人类在不断探索人性,探索社会的表现。可以看到这一时期的电影追求细腻的心理状态,扭曲的内心状态以及潜意识中的心理状态。他们更加关注人内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试图将人剖析透彻。通过电影展现出来的画面,达到纯粹抛开现实的意识,是最直击人心灵的。
(二)电影语言风格
电影听觉语言体现在电影台词语言、音乐之中,新浪潮电影听觉语言的戏剧性、先锋性、创造性更多体现在台词语言中。电影剧情、节奏、主题、深度所有这一切都依托于台词,台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新浪潮时期的电影并未大篇幅运用台词对白,画面与台词的分布较为平均,作用不分主次。但每一次台词的出现都加深电影意境,突出主题。
1.黑色幽默
捷克新浪潮电影对白呈现出黑色幽默的特点,如《雏菊》(1966)中“告诉我,你要去哪里”“尽头”“我比你更堕落”两位主人公毫无逻辑令人发笑的对话,讽刺了女性压抑的现状。电影借用其可笑言语影射社会现实,传递导演的思想。当幽默的对话与场景画面相配合时,呈现出来的便是导演所要表达的极致现实和极致讽刺。每一段荒诞的台词背后,都是值得人们深入挖掘思考的现状。
2.个性化
捷克电影新浪潮最大特点就是突出现实,强调个人,除去镜头上超现实主义的运用,在电影语言中对白与独白起到了重要作用。对话使人物性格变得鲜活,而大量的独白使人物刻画更加立体。新浪潮电影主人公都有着明显的区别他人的性格特点:堕落的女孩、腐败的官员、茫然的青年人等。不同的人物性格有不同的语言风格,如堕落的女孩说话无逻辑,思想天马行空;腐败的官员说话粗鲁,内容荒谬;茫然的青年人语言充满活力与疑惑。不同主人公的内心则用独白展现出来,大量独白不仅可以丰富人物,还起到推动电影情节发展的作用。主人公内心的思考决定他的人生走向,且作为电影的灵魂,主人公的人生走向也会确定电影的基调、脉络与主旨。突出个性化,用个体代表群众,是新一代导演借助电影诉求内心、映射现实的方式。
(三)电影主题
1.政治
捷克电影新浪潮与法国电影新浪潮运动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电影主题。后者电影新浪潮是与政治无关的纯粹艺术的运动,而前者重在表达对当局政治的不满。以电影《失翼灵雀》(1969)为典型例子。剧中有许多说真话的人:对生产指标提出合理要求的店主,对现状深刻思考的哲学教授,他们都被捕入狱。将不同小人物命运主线串联起来,每时每刻都渗透着对政治暴力的嘲讽以及人类朴实情感的赞美。捷克电影新浪潮经历了布拉格之春前后,见证了捷克政治改革的挣扎与失败,当局人民的生活不幸。这一代电影人通过荒谬手法讽刺当局政治,以电影为媒介传达对现实的不满,对现状的反思。
2.反战
二战前,1938 年签订的《慕尼黑协定》对捷克斯洛伐克造成了深深的打击。英法两国面对纳粹德国的疯狂扩张,采取妥协政策,牺牲其他国家利益,将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这使捷克斯洛伐克丧失了一块边防要塞,失去了大量领土,和一半以上的经济资源。二战后,捷共在国内全盘苏华,夺权斗争、清洗捷共民族主义情绪、集体农庄,政治动荡不安,二战后初期的人民生活有了恢复,但长期来看捷克人民依旧而后发生的布拉格之春也是基于与苏联关系不断僵化。在二战背景下,反战是这一时期电影主题的一大热点新浪潮电影中通过一些还原战争场景的片段来让人们反思人性之善被摧毁后造成的严重后果。这也是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对战争与战后的动荡的抵触。
(四)电影悲剧审美
什么是悲剧?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时代,悲剧的主要对象是阶级悲剧,这也符合当时捷克的时代背景,而当时捷克电影悲剧的主要对象是人。在任何年代,喜剧快乐,都是人们向往的,但很多时候人都不是真正的快乐,其背后是时代背景下的悲剧。当人开始欣赏悲剧的时候,就出现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两者相互作用。这里的审美对象就是悲剧电影。
在捷克电影新浪潮中,悲剧的结局是此阶段电影共同的特征。无论是在片头直接揭示结局是悲剧,还是一个意料之外的悲剧结局,大多数新浪潮电影都选择了悲剧的结局。电影《雏菊》的结局是两个女孩的死亡,电影《鸟,孤儿和愚人》是主人公们的被杀与自杀,电影《消防员的舞会》是隐形的悲剧,电影基调是欢乐搞笑的,但是整个舞会都是失败的。电影呈现出许多负面的社会问题:出轨的丈夫,试图自杀的母亲,不和谐的家庭关系,男女情爱之间的纠葛等。这些悲剧的出现让人们反思当下生活,正视社会问题。后者给人以崇高与敬佩在捷克新浪潮电影中表现较少,多数电影都以讽刺当局为主要目的。
四、结语
捷克电影新浪潮,从拍摄手法到电影主题都彰显了另类审美同时也表现了真实性。总结该时期电影特点可以看见人们对于当局政治的讽刺批判,超现实主义的背后是纪实性的真实片段。实验性电影的出现就是为了表达反抗。在大量荒诞的事件中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意义。这让当时的人们反思,战争带来的后果以及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模式的弊端。从电影反映出来的是经济困难、民众生活困难、社会主义政党不断政变的景象。不为了实验性而实验,提出现实的新想法,做具有实际意义的尝试是现代电影应该学习的。将形式主义发挥到极致,而非仅仅肤浅的形式主义。这让后世的我们反思,批判精神的重要性。从实际出发,在思考现状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否定与创新,促进事物的发展。
注释
① 出自纪录片25 ze šedesátý cheskoslo venská nová vlna(2010)
② 纪录片25 ze šedesátý cheskoslovenská nová vlna(2010)电影史学家Jan Lukeš 在采访中提到。
③ 是1968 年1 月5 日开始的捷克斯洛伐克国内的一场政治民主化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