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形态·主题·话语·方向:21 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四大理论创新维度

2020-01-16郝志强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世纪马克思主义特色

郝志强

(江苏商贸职业学院 江苏 南通 226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1]。党的十九大以来,全国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展开了对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深入研究,清晰地展现出何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何能够被称为21 世纪马克思主义;通过人类社会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以及社会主义发展史等三大历史维度,深刻揭示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蕴含的历史逻辑,阐明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凸显其深厚的理论价值、历史价值和实践价值,彰显出21世纪马克思主义宏大的世界意义和时代意义。 21世纪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精神旗帜,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精神动力,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发展和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理论指导,为破解全球共同面对的世界难题提供科学正确的认识论与方法论。

历史和现实表明,任何一种主义或是理论的诞生都有其特有的时代背景、一定的时空条件、特殊的历史创造人物以及独有的理论主题。马克思恩格斯生活于19 世纪,立足于他们所处的时代创造出19世纪马克思主义,即经典马克思主义。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就一直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完美地阐释了其实践性、人民性、科学性、开放性的理论特性,反映出人类社会所历经时代的伟大变革,伴随时代发展变化而转变其研究的主题、改变其发展的时空地域、丰富和发展其理论形态,凸显出马克思主义的强大魅力,深刻揭示出“两个必然”的历史逻辑,指引我们走向未来的共产主义美好社会。当人类社会步入20 世纪后,以列宁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对帝国主义进行深刻的分析和批判,明确提出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命题,并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形成了列宁主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在革命、建设过程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邓小平理论,由此形成了20世纪马克思主义。 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形成的,是在对19 世纪马克思主义和20 世纪马克思主义继承发展基础上产生的,这一新理论立足于新时代我国和人类社会面临的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彰显出人类社会发展的远大前景,凸显出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旺盛生命力。

一、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创新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体,这是唯物辩证法揭示的五大范畴之一。新的理论创新不仅体现在内容上,还体现在反映内容的形式上,从而达到理论创新内容与理论创新形态相统一。法兰克福学派著名的代表人物阿尔弗莱德·施密特指出:“倘若必须要在唯物主义当中寻找到一个统一的内涵,把唯物主义的发展历史单纯地比作思想的内部发展,这样的话,人从一开始就踏上了错误的道路。倘若不谈唯物主义的具体形态、表现方式,那么随着历史的发展, 唯物主义的内容、 方法都会出现相应的变化。 ”[2]恩格斯在他的著作中也明确提出:“时代的变换都会产生与所处时代相一致的理论思维,而且都会随着历史的变化而变化。在不同的时代,理论思维会表现出不同的形式, 也会有着不同的内容。 ”[3]364由此可见,任何理论都不会是一成不变的,都会随着历史的发展,在理论的内容和形式上发生具体的变化。 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础上形成的,相比前两个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来讲,理论形态出现了崭新的变化,彰显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特色,凸显其内在的理论魅力。

(一)创新道路形态

21世纪马克思主义创新性地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继承和发展,使其拓展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不断增强“道路自信”。如果将21 世纪马克思主义看作推动新时代发展的思想武器,那么将这一思想武器转化为具体发展形态的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新了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是社会主义在21世纪发展形态的“升级版”。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看,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科学正确的理论就不能引导实践走向成功,但是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来看,在实践中应用理论、理论要更好地指导实践必须借助“中介”,这个“中介”就是理论转变为实践的“通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是21 世纪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落地生根”的具体形态,通过21 世纪马克思主义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而推动“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实现,使实现“中国梦”近在咫尺。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由理论转变为实践的必由之路,是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存在和发展的一种具体形态。

(二)创新制度形态

21世纪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必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在实践中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将实践经验提炼为科学理论,从而使科学理论转变为党治国理政的制度体系和国家治理的强大效能,不仅凸显出21 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创新,还彰显了其制度创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13个独特优势,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密切的联系,展现出21 世纪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转化,更加有利于我们坚定“制度自信”。通过这一转化,使得21 世纪马克思主义能够更好地引领制度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过程中能够深入渗透和承载21 世纪马克思主义,从而不仅能够使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在理论创新上有了崭新的载体,还能为创新人类社会发展制度文明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从而使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在理论创新上展现出新景象。

(三)创新实践形态

马克思指出:“以前的旧唯物主义只是直观地、机械地去理解对象、现实,而没有从实践的角度去理解,没有从主体去理解,就像是照镜子似的反映,没有看到认识活动是感性的人的活动。”[3]26321世纪马克思主义能够很好地抓住认识的本质,从主体方面、实践的角度出发,立足于当今世界时代主题,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始终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做到将理论转化为实践,从实践中汲取理论创新的“养分”,站在真理与道义的制高点,解决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各种问题,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很好地解决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21世纪马克思主义立足于现实需求,既提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八个明确”,又提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方略——“十四个坚持”,彰显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理论特质,体现了其认识论与方法论相统一的内在品质。

(四)创新文化形态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禀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着庞大的文明体系,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在近代以来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时代含义,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形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逐渐成为凝魂聚气的强大力量,是全国各族人民思想价值体系的 “最大公约数”。在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强调在新时代必须大力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中国发展实际需要,努力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统一,促进物质生产、物质生活同精神生产、精神生活协调推进。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仅是21 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作为深厚的文化土壤为发展21 世纪马克思主义提供根基,更加折射出21 世纪马克思主义文化叙事的具体形态。

综上,21 世纪马克思主义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具体的实现方式,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文化的具体转化形态,阐明了21 世纪马克思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不仅仅是一种理论,而是囊括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在内的综合成果,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产物,凸显出21 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协调性和系统性,展现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理论形态创新,彰显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优势所在。

二、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主题创新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时代主题发生了变化,必然会导致理论主题也随之而改变。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的角度看,我们党和国家全部理论与实践的主题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轨迹看,时代主题已经由19 世纪的“战争与革命”转变为21世纪的“和平与发展”。在21世纪,中国同世界各国的关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全球的政治经济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也使21 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题出现了新的变化,其宏观语境也发生着显著的改变。

(一)当今时代仍是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

党的十九大向世人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但这个新时代指的并不是出现历史学意义上的新时代,也不是社会制度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而是指出现了新的历史发展方位,并没有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用正确的哲学自觉来看待新时代。当然,从本质上来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经历的一个方位,必须回答其所处的是什么时代这一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与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相比,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已经远离革命与战争,和他们当时的时代出现了天壤之别,但是如果从社会主义运动500 年的历程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仍然是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 ”[4]步入21世纪后,资本主义虽然不再像19世纪那样进行全球的侵略扩张,内部也发生了许多变化与调整,但是其所固有的矛盾仍然存在,资本主义的腐朽、帝国主义的反动特征并没有随之改变,只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随之进行变革,实现了自我的“伪装”,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的斗争与矛盾并没有消失,实现“两个必然”仍然需要较长的时间,不能有丝毫懈怠,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因此,21世纪马克思主义既肩负着继续批判资本主义的历史使命,也要结合已经变化了的时代主题,高举和平与发展的旗帜,顺应时代潮流。正确揭示和认识当今时代主题,这是我们党为了维护国家、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做出的战略判断,能够使党和国家抓住战略机遇期,保持战略定力,顺势而为实现发展,同时也深刻地阐释了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主题的根本依据。

(二)当今时代面临矛盾交汇的重大风险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曾指出现代社会是一个“风险社会”,这个判断在当今时代显得尤为真实。马克思恩格斯早在19世纪就对资本主义带来的“现代性”做出了预示,他们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其自己的趋势,最后都会走向世界历史,工业不发达的国家最终都会实现向工业发达国家所出现的景象转变。”[3]412随着人类社会的现代性不断推进,越来越发现现代化的国家存在矛盾丛生和交汇的现状,并不是随着 “现代性”程度提高而“高枕无忧”。虽然如马克思所讲:“资本主义在他来到这个世界开始,仅仅用了不到100年的时间,就创造出比他出现之前所有时代创造出的生产力总和还要多的生产力”[3]325,但是在当今时代逆全球化现象不断滋生,霸凌主义、强权政治还在一定范围盛行,这些对“人类去向何处”提出了挑战,增加了全球治理和促进和平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是身处21 世纪的人类所共同面对的时代难题。

(三)当今时代亟须建设和变革全球治理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整个人类社会正在进行着大变革、大发展、大调整,“全球财富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发展不平衡、收入分配不平等,这些问题亟须解决。全世界绝对贫困人口还大量存在,这是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5]66,各个国家在发展中越来越凸显出各种问题:财政赤字、信任赤字、治理赤字等。正是面临当前所处的时代背景, 21世纪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5]48这一时代课题做出科学正确的回答,同时也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世界难题做出了科学的回应。

综上,21 世纪马克思主义不仅为实现 “中国梦”提供了治世良方,还为“世界大同”提供了中国智慧,将“中国梦”与“世界梦”有机结合,既顺应和平发展的时代潮流,又创新了理论主题。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题创新,并不是封闭僵化式的创新,而是统筹兼顾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中国同世界发展的整体性转换,是对世界观、认识论与方法论的整体性创新。 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当今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下,积极探索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新的时代课题,既展现出当代中国发展对世界各国的感召力和吸引力,也为全球治理提供了新思维、新出路,使家国情怀与世界情怀“合二为一”。

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创新

理论创新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创新理论话语,创造新的叙事方式。历史和现实表明,在170多年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马克思主义总是在不同的时代、面对不同的时代主题和任务,创新出不同的理论话语体系。从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可以看到我们党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回应时代与人民的关切,不断解决时代课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使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双向互动”,在这个过程中使中华民族迎来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同时也形成了自身的理论话语体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结合当今时代发展大势,不断探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实践,并将其上升为科学理论,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新思想不仅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还赋予其时代与民族特色,不同于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和话语体系。进入新世纪出现新课题,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肩负新使命,21世纪马克思主义正是在面对这样的新情况新问题,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实际相结合,实现了新的伟大飞跃,逐步创建出自己的科学体系和话语体系。

(一)以发挥上层建筑作用深化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话语体系

在19世纪末,恩格斯基于当时社会的发展进步以及时代的变化,曾做出了深刻的反思:在马克思早年,基于实践产生了辩证唯物主义,并且将其引入人类社会,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从而出现了彻底的唯物主义,将唯心主义从最后的避难所——人类社会中完全清除出去。由于时代的变化以及历史唯物主义过于强调社会存在的第一性,在一定程度上会忽视社会意识的反作用,因此恩格斯在研究中充分论证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政治上层建筑的重要作用,指出处于核心地位的上层建筑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他强调:“如果认为经济因素是决定社会发展的唯一因素,这是歪曲事实。”[3]302现实表明,恩格斯的论断是正确的,社会发展不同于社会理论,往往比社会理论更加复杂多变,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就是将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有机结合,使二者形成高度一致,不断创新叙事方式。

进入21 世纪,面对时代的变迁、社会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全球出现的深刻变革,21世纪马克思主义对现代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有深刻的把握,从而使这一理论创新成果更加反映现实社会问题,引领现实社会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通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结合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新变革以及人类社会矛盾的新特征,明确指出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并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单线运动,而是一种复杂多变的交互运动,在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认识过程中必须从全面整体上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突出上层建筑中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基本国情中最主要的方面,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要充分掌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充分领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一切工作开展和决策制定要以“最大国情”为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存在的一切特征要由 “最本质的特征”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一切优势要由“最大优势”决定。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党的领导,这既是社会历史发展已经验证的事实,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造。因此上述思想体现了党的领导在把方向、谋大局方面的重要作用,找到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金钥匙”,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21世纪马克思主义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理论是我们解读新时代、引领新时代的理论话语创新,通过创新话语体系正确认识和解决新时代面临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二)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深化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话语体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强调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还是一个时代课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科学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必然结果,体现出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根据唯物辩证法的相关原理,马克思主义虽然是科学正确的思想体系,但并不是封闭僵化的,而是处于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中,只有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中国化”,才能“求同存异”,揭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存在的矛盾特殊性,从而在推动社会发展进步中更加 “有的放矢”。在党的带领下,全国人民共同奋斗,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制度基础”[6]。在党的带领下,我国进行了改革开放,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我们国家勇立时代潮头,实现跨越式发展。在党的带领下,全国各族人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协调推进“四个伟大”,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不断深化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曾指出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自身的规律。在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不同社会形态要遵循不同的建设规律,即便是同一社会形态,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也有着不同的建设规律,并且内容形式也各不相同。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同的阶段特征,“反映出社会建设规律的时代特性”[7]。为了能够推进新时代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行了伟大的理论创新,独创了新的社会发展动力理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社会全面发展理论、全面从严治党理论等重大思想,形成了“新时代”“中国梦”“新发展理念”“以人民为中心”“五位一体”“四个全面”“四个伟大”“四个自信”“美好生活需要”等崭新的时代话语,这些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时代精华”。

(三)以“社会行动的规律”深化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话语体系

马克思说:“社会规律如同自然规律一般,都是规律,但是社会规律从根本上来讲是人类从事社会活动的规律。”[3]513恩格斯也强调过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本质上讲就是人们的社会行动规律。由此可见,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并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从人们所从事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习近平总书记通过科学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深入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从实践活动中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用“两个必然”“两个绝不会”的社会发展规律深入分析当今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以其深邃的目光洞察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在当代世界的斗争与合作,从而形成“一带一路”“合作共赢”等战略构想。21世纪马克思主义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共产主义有机联合,将当前一切的奋斗同最终人类社会实现“无锁链”的自由人联合体有机联合,创新性地提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形态更替的理论,为实现全人类解放提供了当代的叙事方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们现在所付出的努力,以及很长时间的持续努力,都是为了能够实现共产主义,但我们也要清晰地看到,在当前来看,步入共产主义社会仍然需要漫长的时间和岁月,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立足当前发展阶段,一步一个脚印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5]131

21 世纪马克思主义中提出的新型国际关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大思想,创新性地发展了19 世纪马克思主义提出的“两个必然”的基本原理,为当今世界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实现共存发展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打破了“修斯底德陷阱”,超越了“历史终结论”,实现了理论话语的创新。 21世纪马克思主义敢于面对“百年未有之”时代变局,勇于回答“人类社会去向何处”的拷问,实现了历史时空的穿越,回应了人类社会普遍关切,不断创新世界难题的解决方案。

四、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方向创新

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称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深邃的洞察力、高瞻远瞩的智慧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但是这并不能表明我们党对真理的探索已到尽头,真理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变化”[8],即与时代同呼吸、与人类共命运,在破解21世纪人类发展面临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中不断创造性发展。 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经历人类社会发展遇到的重大风险以及科技革命的挑战中,必将引领社会主义运动方向,展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远大发展前景。

(一)从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风险中引导人类社会走出生存困境

当前,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凭借我国制度优势,新冠肺炎疫情在我国已经得到有效控制,应急化防控也转变为常态化防控,但同时也应该看到,疫情在全球还处于扩散态势,增加了疫情防控的不确定性。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历史,“战争、瘟疫、饥饿是相生相伴的”[9],倘若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持续蔓延,不能将其遏制,那么人类社会必然会加剧恐慌,极大可能使公共卫生安全风险转变为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政治危机,出现全球性的矛盾冲突与对立,甚至引发战争,危及世界和平与发展,最终引发人类生存危机。针对诸如新冠肺炎疫情这样的重大风险给人类生存发展带来的威胁和挑战,如何做出选择成为人类共同面对的难题,选择资本金钱还是人民中心,选择意识形态还是人类生死存亡,这些问题都是21 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关注焦点,也体现出这一理论创新的方向抉择。要站在21世纪马克思主义真理与道义的双重制高点上,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同当前新冠肺炎疫情结合起来,同 “后疫情时代”的实践有机结合,摒弃传统的“唯GDP 论”“资本至上”等过时的思想,转而采用新发展理念,用新思想新理念引领世界发展,通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应对重大风险,逐步摆脱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各种危机。

(二)从新科技革命中变革人类社会存在方式

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即将到来,如果我国能够赶上甚至引领人类社会的 “第四次工业革命”,我们便大有作为。新一轮的科技革命本质上来讲就是智能革命。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相继出现,将人类带入全新的 “数字世界”,数字化的人类社会存在方式会使人们进入仿真的后现代化“王国”, “在2020 年互联网可以接入一万亿个传感器,到2030 年AI 会被广泛应用到各行各业,到2050 年使用物联网的农业可以增产高达70%,到2070年可以用机器人部件代替人类,每个人都可以具备超能力,整个世界都可以被数字化代替”[10]。这些在现在看来不能实现的想象一旦在将来实现,将会彻底颠覆现存世界,人类社会将跨入崭新的时代。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科技的广泛应用,全球化范围和深度更加深入,由于先进科技对人类认知和能力的超越,使得人们越来越在未知世界的恐惧中向往对科技的运用,同时由于科技在全球的发展,使得各个国家间的差距越来越小,科技、资本能够越来越开放共享。科学技术产生的人类生存方式的变革,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支撑,在实践中不断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创新。正是基于新科技革命带来的这种变革,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倡导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将互学互鉴、合作共赢的理念转变为各个国家的自觉实践,共同应对面临的难题与挑战,使人类社会朝着更加美好的方向前进。

(三)从社会制度交汇中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

如果我们将前两者综合考察,会发现存在“两种斗争”,全世界普遍达成共识:每个人都可以享有生命健康权、自由权和安全权,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中,人们的这些基本权利早已消失殆尽,人类的健康是世界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面对疫情袭击,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在资本主义世界已经“畸形”;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新科技革命的诞生必然会引发整个世界的变革,在新科技革命的催化下,世界格局已然出现大变局,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会趁势而上实现飞速发展,从而打破世界政治经济旧秩序,粉碎来自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 “霸凌”,但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必然会阻碍这一发展进程。这两种现象出现在当代世界,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有其必然性,“因为在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今世界,已然显现出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11],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为人类描绘出未来社会的美好愿景。当前,必须清晰地认识到新冠肺炎疫情是全人类的公敌,疫情防控关乎人类生死存亡,各国必须携手应对,加强合作;必须清晰地认识到新科技革命不是针对某个国家的,而是针对全世界的,任何国家、民族、人民都不能逃避。因此,在两种社会制度斗争与合作中,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必须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远大光明前景,指明社会主义运动的前进方向,才能像19 世纪马克思主义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20 世纪马克思主义使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实践那样,使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将科学社会主义的“灿烂光芒”普照在21 世纪的“世界大地”,彰显出科学社会主义强大的时代生命力和感召力。

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过程中形成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通过创新理论形态、理论主题、理论话语和理论方向,紧紧把握住新时代我们党面临的时代考验,揭示出“中国共产党应该怎么办”;紧紧扣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一崭新的历史发展方位,阐明“中国怎么办”;紧紧掌握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趋势和方向,诠释“社会主义去向何处”;紧紧围绕时代主题与特征,指明了“人类社会去向何处”,充分凸显出21 世纪马克思主义深邃的长远眼光、真挚的家国情怀、高度的自觉自信和广阔的世界视野。

猜你喜欢

世纪马克思主义特色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世纪赞歌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20世纪50年代的春节都忙啥
1999,世纪大阅兵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My School Life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