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部门注重目标管理法应用的优势分析
2020-01-16
目标管理法是组织或团体所使用的一种系统的绩效考核方法。近年来,部分承担管理主体的行业主管部门在履行日常工作的管理职责、强化服务对象的行业规范上经常性的使用目标管理法,既能达到目标管理工作目的,促进行业经济高质量的发展,还能够进一步提高行业管理主体的施政效能。联系工作实际,具体分析一下行政管理部门使用目标管理法对行业规范管理的有利之处。
一、目标管理法的概念和基本属性
目标管理法主要是指管理阶层与被管理阶层在一个绩效周期开始时共同制定所在周期需要完成的工作目标,是属于结果导向型的绩效考核方法之一。其核心目标是基于组织或团体的战略目标,通常是可以量化的指标,能够在考核时加以测量。
二、行政管理部门借鉴目标管理法使用的意义
承担管理主体的行业主管部门采用目标管理法在实施绩效考核时,主要是将工作预期作为施政方向,把经过观察、记录和汇总的工作结果作为评价服务对象工作绩效的详细指标,强化施政对象的努力结果和政策制定预期的一致性,达到进一步提升施政部门的管理水平,实现管理效能的最大化。因此,通过将目标管理法与其他绩效考核方法的应用特点进行比较,行政管理部门发现在施政过程中使用目标管理法较其他方法更具有明显的借鉴意义。
三、行政管理部门注重目标管理法应用的优势
目标管理法作为一种组织考核的系统化解决方案,对组织战略发展的支持程度很高,尤其在合理的指标设计下,能够为行业服务对象提供综合和具体的评价,使用上优势十分明显。
(一)目标任务更加明了。目标是在一定时期内组织活动的预期成果。其工作任务是目标管理法实现绩效考核的具体工作方向。行政管理部门会根据一个规划阶段的指导思想,围绕其中某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部署,制定出针对服务对象的切实可行的行业规范目标。目标任务的制定过程一般要在决策部门、智力支持部门调研、座谈等方式的基础上,广泛征求管理服务对象的意见后形成预设目标,然后经过推敲、论证、修改等过程形成最终目标。最终形成的目标任务,其指标设计合理,目的性强,且一目了然。
(二)工作标准更加明确。工作标准是目标管理法实施效绩考核的具体评价依据。承担管理主体的行业主管部门主要是根据国家及有关部门制定出台的法律、规章、条例、办法等,结合所在区域职能部门自身工作实际和管理服务对象行业经营实际情况,明确绩效考核的工作条目,细化一系列评价细则,能够量化的予以量化,不能够量化的给出相应评价等级。制定出台的工作标准,有法可依,条块清楚,易于行业服务对象对照标准予以改进和提升,也易于评价者掌握进行考核管理,可操作性较强。
(三)分步安排更加清楚。分步安排是目标管理法实现效绩考核的具体工作进度。分步安排主要是根据目标要求、部门职能、工作方法等要求,充分结合行业实际状况后,对预计实现考核结果所作出的时间框架。一般工作步骤大都采取阶段性的方式进行专门的设置。时间安排的作出,圈定了目标任务结果的总体框架,也利于行业管理部门和行业服务对象在具体工作框架内清楚地对照时间安排合理有序推进、分段实施考核。
(四)职责分工更加明晰。职责分工是目标管理法实现绩效考核的部门分工要求。主要是对工作标准中涉及的某一个或多个评价主体进行针对性的责任指明,要求评价主体通过具体的工作措施与方法逐条逐项进行测定、评估、验收,予以综合的评价,是执行目标管理的关键环节,最终是要形成有说服力的书面绩效考核报告。如果职责划分不明,则缺乏相应考评,目标管理就缺乏反馈过程,目标管理的目的即实现目标的愿望就难以达到。明晰的职责分工,能够确保由专业人士实施目标绩效评价,也让绩效考核结果更加趋于科学化和专业化。
(五)工作措施更加有力。工作措施是目标管理法实现效绩考核的具体方法保障。行政管理主体通过建立起一系列的工作机制,以制度的形式实现绩效考核需要达到的目的。比如,设置定期的座谈会议,了解工作进展情况;设置专题的协调会议,处理存在问题;设置特定的现场办公,督导落实预期管理目标。同时,适时采取学习交流、拉练观摩等其他方法,助推绩效考核工作目标的实现。有力的工作措施,既能够及时督促管理部门实施评价,又能够有效的促进行业对象考核达标,有利于强化过程监控,提高工作效率。
四、结语
通过对目标任务、工作标准、分步安排、职责分工、工作措施五方面的具体分析,让我们能够看到,上述几点因素是行政管理部门使用目标管理法实施行业绩效考核的有利之处,其评价指标不仅能够客观反映管理对象的真实情况,而且评价结果直观明了,且失误情况还不多,同时还能够对管理对象提供合理建议,及时进行反馈和辅导。但是,该方法在应用时也有其不足的地方,诸如设计成本较高,有时会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等问题,所以在使用时要充分联系工作的实际需要予以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