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基础测绘1:1万DLG产品质量检查
2020-01-16刘振宇
刘振宇
(安徽省第三测绘院)
1 质检依据
《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数字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第2部分:1:5000 1:10000地形图图式》、《基础地理信息1:10000 地形要素数据规范》、《地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安徽省1:10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更新工程技术规程》。
2 质检内容
按照《数字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中关于DLG数字产品包含的质量元素、质量子元素、检查项的规定,共分为8个质量元素, 21个质量子元素[2]。
1)空间参考系(大地基准,高程基准,地图投影)
检查分析数据的平面坐标系统、高程基准、地图投影各参数、图幅分幅的正确性。
2)位置精度(平面精度,高程精度)
主要检查平面位置精度(包括平面位置中误差、控制点坐标、几何位移、矢量接边)和高程精度(包括等高距、高程注记点高程中误差、等高线高程中误差、控制点高程)是否符合精度要求。
3)属性精度(分类正确性,属性正确性)
要素分类正确性检查(GB码):逐个打开各数据层,根据DOM、外业核查数据、参考资料等逐要素核查。特别关注重要要素的更新。
要素属性正确性检查:逐个打开各数据层属性表,按照规范的要求逐记录的比对要素GB码与属性值的关系,然后按照要素间逻辑关系、各数据层之间同名属性值、专题资料进行核实比对,特别关注重要要素的属性值的检查。
4)完整性(多余,遗漏)
要素多余:检查要素多余的个数,包括非本层要素(即要素放错层),以及不满足采集指标而采集产生的要素,例如线要素、面要素。
要素遗漏:检查要素遗漏的个数,主要是指应采集而未采集的要素,包括点要素、线要素、面要素。
5)逻辑一致性(概念一致性,格式一致性,拓扑一致性)
概念一致性:对属性项、数据集进行规定式检查。利用程序自动检查,或调用数据核查分析数据集(层)定义的符合性,属性项数目、名称、类型、长度和顺序等的正确性。
格式一致性:对数据归档、数据格式、数据文件、文件命名进行规定式检查。利用程序自动检查,或调用数据核查分析数据文件的存储、组织、归档的符合性,数据文件格式、文件命名的正确性,数据文件有无缺失、多余,数据是否可读等。
拓扑一致性:对拓扑关系、重合、重复、相接、连续、闭合、打断进行核查分析。利用程序自动检查,或调用数据核查分析线要素节点匹配的正确性,是否存在不合理的伪节点和悬挂点;面要素是否闭合,是否存在不合理面重叠和面裂隙,相同属性面是否分割为多个相邻面;该重合的要素之间是否严格重合;有无重复采集的要素等。
6)时间精度(现势性)
对原始资料现势性、成果数据现势性进行核查分析,核查分析生产中使用的各种资料是否符合现势性要求。
7)表征质量(几何表达,地理表达,符号,注记)
几何表达:对几何类型、几何异常进行核查分析。检查要素几何类型点、线、面表达错误的个数。实地检查或室内对照核查数据、DOM等参考资料,比对、核查分析点、线、面要素几何表达的正确性;利用程序自动检查或调用数据核查分析要素几何图形异常个数。如极小的不合理面或极短的不合理线,折刺、回头线、粘连、自相交、抖动等。
地理表达:包括要素取舍、图形概括、要素关系、方向特征
要素取舍:实地检查或室内对照核查数据、DOM等参考资料,比对分析和核查要素取舍与技术设计及图式规范的符合性,综合取舍指标掌握的准确性等。
图形概括:实地检查或室内对照核查数据、DOM等参考资料,比对分析和核查要素图形概括的正确性,能否准确表达实地的地理特征,地物局部细节和地貌特征有无丢失、变形等。
要素关系:实地检查或室内对照核查数据等参考资料,比对分析和核查同一层或不同层要素空间关系表达的协调性、合理性。
方向特征:实地调查或室内根据DOM分析地物地貌的关系,比对分析有向点、有向线要素方向的正确性。
符号使用的正确性:检查符号规格错误的个数和符号配置不合理的个数。
注记内容的检查:检查注记规格错误、注记内容错误、注记配置不合理的个数。
8)附件质量(元数据,文档簿,附属文档)
元数据:利用程序自动检查或调用数据核查分析元数据文件的命名、格式、元数据项数目、顺序和各项内容填写的正确性、完整性、逻辑一致性等规定填写的内容。
文档簿:核查分析各项内容填写的正确性、完整性。
附属文档:核查分析各种基本资料和参考资料的完整性、正确性和权威性;技术设计、技术总结、检查报告及其他文档资料的齐全性、规整性。
3 质检流程及注意事项
3.1 软件检查
1)检查要点
主要检查点、线、面拓扑关系,层与层之间的逻辑关系、悬挂点、伪节点、线自交、面裂隙、不合理的面分割、面状水系结构线是否落入面、共线、数据结构、字段定义等通过软件能检查的问题。
2)检查属性
属性项检查,如:唯一确定值是否错误,必填值是否填写为空,属性值类型是否填写错误等。
3.2 图面人机交互检查
在作图软件或质检系统中导入待查数据并叠加影像检查,逐层打开所有的数据层,根据每个图层中要素的GB码分类显示各类要素,并检查存在联系的图层之间的逻辑关系、属性要素(特别是要素重要属性值)是否正确、合理。
需要注意内容包括[3]:
①城市周边、开发区、各类园区及乡镇所在地居民区的变化;②达到更新指标的地物要素是否存在漏更新;③采集精度是否符合要求;④水系的连通性是否合理;水系结构线HGB、HYDC是否正确,NAME是否与所坐落水体名称一致;水系结构线、单线水系流向是否正确(严禁出现流向矛盾、方向错误、环形流入等);⑤面状水系流向是否正确,水系附属设施(涵洞、水闸、引水口、拦水坝)表示是否正确,有向要素方向是否正确;⑥地上渠是否表示渠首;⑦城区的高层建筑TYPE正确性、单幢房屋与街区区分是否正确;⑧有向点、线方向是否正确;不同要素之间共线时,重叠部分是否严格重合;⑨道路路网结构是否合理,表达方式是否正确(线状、面状);⑩堤坝上的道路是否连通;⑪道路附属物表示是否正确,方向是否正确;⑫坡底线表示是否正确;⑬老的电力线数据是否存在拐点与影像不套合现象;⑭人工活动引起的植被变化是否更新,大面积明显错误的是否修改。
3.3 属性值检查
逐个打开各数据层属性表,按照规范的要求逐记录的比对要素GB码与属性值的关系,然后按照要素间逻辑关系、各数据层之间同名属性值、专题资料进行核实比对。特别关注重要要素属性值的检查。
需要注意内容包括:①TYPE、PASS、FORM等需按规定填写的属性值填写是否正确;②有固定枚举值的是否按照枚举范围填写;③是否存在非法代码(如GB为空、“/”等);④缺省值是否按照定义填写,(如铁路的 RN“9999”,其他公路“Q999”,村道“C999”,等);⑤更新状态标识STACOD填写是否正确,版本标识等填写是否正确。
3.4 地名层检查注意事项
①有地名意义的注记与对应要素属性值应保持一致(不同层要素间的一致性);②行政村、居民小区、工矿企业名称标注点与地名的一致性;③交通、水系要素属性名称与地名的一致性;④台站标注点与地名的一致性;⑤公园、名胜古迹以及古宗教设施等要素与地名的一致性;⑥洞穴、山口等要素与地名的一致性,非地名要素的一致性,(如:广场面与广场标注点的一致性);⑦注意学校、医院、公园、污水处理厂、科技馆等标注点的表示,并与地名定位点重合表示。
3.5 其他应注意事项
①地物分层正确,特别注意坡底线、拦水坝坡底采集为堤坝坡底线,归入水系附属设施层(270103、HFCL层)、涯底及陡石山的坡底线归入地貌附属设施层(750605、TFCL层);②各类人工陡坎760200田坎、沟堑放在地貌附属设施TFCL层;路堤、路堑放在交通附属设施LFCL层;单坡堤放在水系附属设施HFCL层;③相关附属设施表示的完整性,如水库的溢洪道、火车站相关地物、学校的运动场、煤矿的矿井(风井)等。
3.6 附件及资料完整性检查
①检查元数据是否按照规定要求设置图层、要素类别,属性项填写正确性;②文档簿是否按照要求填写,填写的内容是否与生产工序存在矛盾,是否与元数据相同内容项保持一致;③检查资料完整性。按项目设计要求,检查所提交资料是否齐全,签字页是否签字盖章等。
4 提高数据质量的建议
1)检查前的准备工作
在工作开展之前,围绕《技术规程》中的采集内容、技术标准、作业要求、注意事项等内容进行针对性技术培训,加强作业人员的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这是取得优质成果的关键和前提。
2)做好“首件成果”的检查
认识到“首件成果”对于产品质量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切实做好“首件成果”的验证分析,既有利于稳定测绘产品质量,又有利于统一理解项目技术设计书的内容,达到保证产品持续的质量要求。
3)强化过程质量控制,减少中间环节的出错率
在进行数据生产过程中,定期对作业人员作业方法的正确性和软件操作的规范性进行监督,加强对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进行质量跟踪控制,对生产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及时纠正,加强作业人员和质检人员之间的技术交流,杜绝大的质量问题直接流向下一个生产工序。
4)制定科学有效的检查验收制度
科学有效的检查验收制度包括分级质量管理原则、全过程质量管理原则、标准统一原则、科学质量评价原则等,这是测绘成果质量控制的最后防线。做到检查标准统一,严格执行“两级检查,一级验收”制度,通过过程检查的单位成果,才能进行最终检查;最终检查完成后,应进行成果质量评定,编写检查报告,方可提交验收。
5 结语
质量是一个单位的立足之本。随着测绘科技的发展和质检手段的增多,测绘产品的质量也会不断的提高。不过,不论是专业质检人员,还是生产技术人员,都要明确一点,产品的质量是做出来的,不是查出来的。所以在生产制作过程中,只有严格按照规程要求进行作业,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才能经得起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