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初兵部督捕侍郎许三礼生平考述

2020-01-16王新惠

河南社会科学 2020年9期
关键词:海宁

王新惠

(北京工商大学 传媒与设计学院,北京 100048)

据许三礼之子许迪澍所撰《皇清通议大夫兵部督捕右侍郎显考酉山府君行述》②载:许三礼(1625—1691),字典三,号酉山,清初河南安阳人。顺治十四年(1657 年)中举,十八年(1661 年)登进士。康熙十二年(1673 年),任浙江海宁知县。康熙二十年(1681 年)秋,入京考,授御史。后历任福建道御史、通政司右参议、提督四译馆太常寺少卿等,官至正四品;又任大理寺卿、顺天府府尹、右副都御史、兵部督捕侍郎等,官至正三品。其中的顺天府府尹,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市长;兵部督捕侍郎,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副部长。许三礼“曾问学于孙奇逢、黄宗羲。其学多宗程朱,认为穷理正心、尽性至命,应于敦伦之内实行。著有《读礼偶见》《仁孝达天发明》《圣学问答考》《圣学发明》《正史纲说》《海昌讲学集注》等”③。许三礼为官治学俱佳,属于学者型官员,且敢于直谏,能秉公言事,深得康熙帝赏识。

一、少壮师从孙奇逢,苦读林虑山中

许三礼出生于河南省安阳市冠带巷,现安阳市西冠带巷尚有许三礼祠堂留存。祖籍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由先祖许彪迁居彰德(今河南省安阳市)。

冠带巷是一条长街,东边是东冠带巷,西边是西冠带巷。冠带巷街名,即因这条巷子里住着许家众多朝中官员显贵,戴官帽、穿官服而得名。许家不仅许三礼曾在朝中为官,从其曾祖起就历代有人在朝中任职:“高祖文深;曾祖宗禹赠文林郎;祖登,万历戊戌进士,官至刑部主事;考纯,赠大理寺少卿。”④“子迪澍,考授州同知。”⑤

许三礼祠堂位于西冠带巷路北。祠堂建于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 年),现有四重殿,一、二重殿各三间,三、四重殿各五间,殿内有许三礼石碑浮雕像一座。1990 年重修三、四两座大殿和东西厢房各5间。照壁在门前路南,宽约7 米,高约4 米,墙厚0.4米。一殿(头门)和二殿(仪门),均面阔3 间,宽9.2米,进深5.3 米,高7 米。三殿为主殿,面阔5 间,宽19 米,进深10 米,高8 米。四殿面阔5 间,宽19 米,进深8米,高8米。四座大殿均为悬山顶,屋顶覆盖筒瓦。许三礼祠堂曾于1958 年被安阳市丝织厂占用为厂房,1985 年3 月被列为安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许三礼祠堂目前的现状是,正门在西冠带巷的路北,后门在纪家巷的路南。后边的两个大殿是市政府重修的,前边的两重殿,现在都住有人家,原貌勉强能够看出,访客出入均从后门(笔者曾现场观访过多次)。

《清史稿》载“三礼初师事孙奇逢”⑥,许三礼早年的老师是著名学者孙奇逢。孙奇逢(1584—1675),字启泰,号钟元,明末清初理学大家。晚年讲学于辉县夏峰村20 余年,从者甚众,世称夏峰先生。顺治元年(1644 年)明朝灭亡后,清廷屡召不仕,人称孙征君。与李颙、黄宗羲齐名,合称明末清初“三大儒”⑦,并被北方学者奉为“泰山北斗”⑧。许三礼与孙奇逢相差41 岁,是孙奇逢晚年的学生。许三礼早年思想主要来自孙奇逢,“倡导经世致用,著述明道,化民成俗,通过大量著述来重建和维护儒学正统,并在日常生活中躬行实践,力图以儒家传统模式恢复和重建中国社会秩序”⑨。孙奇逢以其深厚的理学素养和高蹈的品格德行,对许三礼产生了终生的影响,也共同对清初社会伦理秩序的恢复和重建作出了较大贡献。

现在林州市石板岩风景区的王相岩处有许三礼苦读处标识。王相岩现为一个民俗村。“王相”之名始于商代,“王”指商王武丁,商朝第22 代王;“相”指奴隶出身的国相傅说。武丁年少时,曾被父王小乙送到商都西部,即林虑山中,与奴隶一起劳作,认识了当时身为奴隶的采石工傅说。武丁赏识傅说的雄才大略,二人结下深厚情谊。待武丁即位后,即起用傅说为相。王相合力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武丁中兴”,为商王朝的鼎盛时期。后人纪念之,将王、相曾经居住的地方命名为“王相岩”。这里东临溪水,西依悬崖,左右两侧峭壁环绕,形成一个闭合性极强的围谷。自唐以来,王相岩盛名远播,历代名人雅士均来此地修身隐居。许三礼也应该是仰慕王、相功绩,选这块宝地作为苦学造化之所。

许三礼学成后,顺治十四年(1657 年)中举,十八年(1661 年)登进士。康熙十二年(1673 年)赴京谒选,日以讲学为事,与当时名士魏象枢、叶方蔼等过从甚密⑩。这年夏天,他在京师写成《读礼偶见》2卷。

魏象枢(1617—1687),字环极、环溪,号庸斋。清山西蔚州(今河北蔚县)人。顺治进士。后授给事中。曾疏请定布政使会计之法,立内外各官治事之限。康熙间,累迁刑部尚书。又疏请榷估价值,严核关税,慎用藩司等,受到康熙帝赏识。参劾索额图结党专权,受贿徇私,并大力荐举新人。后以病辞官。著有《儒宗录》《知言录》《寒松堂集》。

叶方蔼(1629—1682),字子吉,号纫庵,江苏昆山人,明末清初声望卓著的政治家和学者。顺治十六年(1659 年)进士,历官翰林院编修、侍讲学士、侍读学士、礼部侍郎、刑部侍郎。有《读书斋偶存稿》《叶文敏公集》《独赏集》等文稿留存。

许三礼与两位交好,说明与两位志趣相投,后来的经历也确实证明许三礼一如魏象枢一样敢于秉公直言,注重真才实学;如叶方蔼一样,潜心向学,理学素养深厚。许三礼在这个时期写的《读礼偶见》(2 卷)是对前期潜修礼学的总结,他在开篇《上孙先生札言》中说“礼者,人之干也,国之维也,不可斯须去者也”,将“礼”放在了人伦国策的高度。其恩师孙奇逢为该书作证和作序,书前题名处写有“夏峰孙钟元先生鉴定”,序后落款处写有“康熙又十二年仲夏既望夏峰九十叟孙奇逢敬题”,无处不显示老师对学生为学的首肯与奖掖。

二、海宁“治世”循吏,与黄宗羲研学

康熙十二年(1673 年),许三礼莅任浙江海宁县知县。任前,有见在河北漳州任县丞的片言记载:“漳南书院,原为河北省肥乡县屯子堡所建的一所义学,县丞许三礼题此义学为‘漳南书院’。”根据任海宁知县许三礼已49 岁的年龄,加上“县丞”与“知县”的进阶,这个记载应该是可靠的。也就是说许三礼应当是在基层历练了很长时间,在县丞任上被晋升为海宁地方长官的,所以无论就心智、学问还是能力,均是反复淬炼后的炉火纯青。这也就使许三礼在海宁任上能建树颇丰、美名四扬。

1.肃清兵匪,修筑工事

“海宁地濒海,多盗,三礼练乡勇,严保甲,擒盗首朱缵之等。益修城壕,筑土城尖山、凤凰山间,戍以土兵。”海宁临海,多盗贼。许三礼赴任后,为消灭盗匪,采取了多项严保措施:一是“练乡勇”,“乡勇”就是现在的民兵,即地方武装;二是严保甲,“保甲”就是现在的户口管理制度,通过严格管理户口,清除流窜人员,捉拿犯罪匪贼;三是修筑防备工事,不仅整修加固了城墙工事,而且在城外较高的山顶上建造了瞭望哨,驻兵把守。这几项果断又得力的措施,在百废待兴的清初海宁,确实起到了清明安宁的整治效果。盗首朱缵之曾经恶霸一方,祸害四邻,也在许三礼发动的户籍清查中败露被抓,为百姓营造了安定清明的政治和生活环境。

2.整修水系,兴农振商

首先,许三礼“筑塘”,安海安民。他有《海宁县筑塘议》一篇:“筑塘一法,有一世利之,或十世利之,百世利之。如石囤木柜,随坍随筑,取石有术,用民不勤,此利在一世者也;其慎选干吏,塘式随宜,治连平江、嘉、湖,议先修咸塘、淡塘、袁花塘,以防盘越北向,作副堤十里,更采石备用,敛不及民,此十世之利也;夫先事之图,如额设捍海塘夫岁编银三百两,若严令宽者城南抽分竹木存留银七分充工料者,征九郡力役,三府工徒,岂非百世之利乎?”篇中谈了许三礼对“筑塘”工程的深入体会与经验总结,认为要想筑好海塘,利赖百世,就必须在任用官吏、奖勤罚懒、敛不及民等方面有“百世”远见,而不能贪一时之功。

其次,许三礼带领当地官员和百姓疏浚河流。在他上任的第三年即康熙十四年的冬天,自宣德门外开起,东至袁花,北至郭溪,整修过一次。康熙十五年秋又自拱辰门开始,北至长安,西至许村,再次疏通过一次。经过许三礼两年中组织人员全力疏浚后,民情鼓舞,积雨不灾,久旱不涸。许三礼疏浚河道解决了多年来困扰海宁百姓的难题,使数万亩农田得以灌溉。河道和海道的畅通,也恢复了水道交通,往来贸易和商业流通也得到振兴。老百姓解决了温饱,发展了经济,许三礼此举深得百姓称赞。

3.办校兴学,聘请名师,著书立说

开办了书院,需要名师主讲。当时,黄宗羲在江南一带讲学,已经建立了很高的名望,许三礼就诚请黄宗羲主持海宁讲席,并且直接师从于他。“三礼……及在海宁,从黄宗羲游,官京师,有所疑,必贻书质宗羲。”两人从最初的办学者与讲学者之间的关系,交好为师生关系,而后又发展为同道至交关系。许三礼去世后,其子许迪澍托请黄宗羲为许三礼写墓志铭,黄宗羲在《兵部督捕右侍郎酉山许先生墓志铭》中亦说:“余自丙辰康熙十五年至庚申康熙十九年五年,皆在海宁奉先生(许三礼)之教,而先生又从余受黄石斋先生《三易洞矶》及授时、西、回三历。”

许三礼对黄宗羲也有师恩之报。首先,他出资为黄宗羲的父亲黄尊素刻书出版遗稿《黄忠端公文略》(三卷),并作序给予高度评价:“文章节义兼而有之者,唐有平原,宋有叠山,明有逊志、石斋。寂寥千载,如公者不过数人而已。”黄尊素(1584—1626),字真长,号白安,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人。万历四十四年(1616 年)进士,天启初(1621 年)擢御史,力陈时政十失,忤魏忠贤,被夺俸一年。后又上疏论事,再忤魏忠贤,被削籍归。不久被逮入都下诏狱,拷打备至,知狱卒将害己,赋诗一章,遂自尽。崇祯初,赠太仆卿。福王时,追谥忠端。有《忠端公集》。黄尊素虽然在被迫害不久即被平反,但生前著作并没有得到及时整理和出版。直到半个世纪后的“康熙十五年(1676 年),当时海宁知县许三礼有感于黄尊素的忠烈,‘故刻公之集以救之’”。“这是目前能找到的,刊刻最早的黄尊素的作品集。”其次,许三礼还出资为黄宗羲刻《明儒学案》数卷。《明儒学案》是黄宗羲所著明代学术思想史,也是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学术史著作,“至有《明儒学案》出,始有真正的学术史著作”,“初有清康熙间许酉山刻本、万贞一刻本和贾若水刻本,前两种均未刻全”。许三礼刻本虽未刻全,却是《明儒学案》最早的刻本,于黄宗羲具有非凡的意义。再次,在黄宗羲的母亲于康熙十九年逝世后,许三礼又“经纪其丧”。可见,两人关系非常密切。尤为可贵的是,许三礼在调离海宁之后,仍和黄宗羲保持书信来往,“尝从京师寓书于余”。

许三礼任海宁知县前后共8 年,勤于职守,颇多建树,“声誉甚美”。黄宗羲也赞扬许三礼在任职海宁期间,兴利除害,喜延揽人才,上自贤豪名世,下至地巫、星客,一艺之长者,无不罗而置之幕下,使海宁出现了“政通人和”的兴旺景象。同时,还称道许三礼治学“不名一辙,以适用为是。故于六家皆取其长,而以至诚流出金石瓦砾,熔为妙义”。也认为其在海宁的政绩实得力于此,并赋予许三礼“举循吏第一”的美誉。

许三礼还主持编修了海宁历史上质量较高的康熙《海宁县志》13 卷,并著书《政学合一集》。乾隆《海宁县志》中有关于许三礼主修的这本康熙《海宁县志》的评价:“酉山令君修志,延邑绅朱嘉征主其事,遂任海塘、海防、人物诸门,莫不简而有法。”《政学合一集》,则是许三礼为官为学的集萃:“《政学合一集》一书正编三十三种,是许三礼任海宁知县时所著,其《读礼偶见》一种,是许三礼于家居时所著,也编入《政学合一集》中,续编十三种,则为任御史时所著。其后又录辑了论祭文、行述、志名等。”许三礼官学并重,相互为长。鉴于许三礼对海宁的贡献,1995 年《海宁市志》出版的时候,许三礼作为为数不多的外籍人入“人物传”。

三、京官数载,理学素养深厚,刚正不阿

许三礼在海宁任知县8 年后,入京通过选拔考试,被提任为福建道御史,成为一名京官。福建道是清朝官署名,属于都察院管辖。其职责是,察核福建省的刑名案件、题奏该省秋审案件以俟勾决、稽察太常寺之政事和依限注销其文卷等。该任上,《清史稿》上记载了他的三次上疏,也是他重要的理学建树和政绩。其一,是力推宋代理学,主张将宋代六大儒学大师程颐、程颢、张载、朱熹等,配享国学,拜称先贤,“汉儒董仲舒表章六经,其言道之大原出于天,与禅宗异学专主明心者不同。故宋儒程颢有儒道本天、释教本心之辨。宜视宋时六大儒,从祀国学,进称先贤”。可惜这项提议,没被采纳,“下廷臣议,不果行”。但“时云、贵犹未定,三礼疏言荡平后,察大吏宜严,苏民困宜宽”的主张还是得到了普遍认可。其二,是对太常寺卿徐元珙议北郊配位应改坐西向东的驳议:“阳生于子,极于巳,故祀天在冬至,位南郊南乡;阴生于午,极于亥,故祀地在夏至,位北郊北乡。答阴答阳,义各有取。配位者主道也,义在近尊者为上。故配天尚左,配地尚右,并居东。改之非是。”学理有据,遂被采纳。其三,是上疏请定武臣守制例,当廷臣集议,以没有先例不予通过时,许三礼争辩:“宋高宗绍兴七年,岳飞闻母讣,解兵柄徒步归庐山,庐墓三年。此往代守制例也。”于是武臣守制得以建立,这在清朝建立40 年以来的历史上属于首次,具有开先河的意义。黄宗羲对此也有褒誉:“武臣欲请守制,奉旨查历代武臣丁忧例,佥言本朝四十年以来,武臣未有丁忧者。先生云:‘宋高宗绍兴七年,岳飞母丧,即解兵柄,徒步归庐山,庐于墓侧三年。此往代武臣守制例也。’上亦从之,武臣之守制始此。”

正因为许三礼在奏章中显露出的才思与有为,不久他就被提任为通政司右参议,掌管内外章奏。康熙二十七年,又被提任为四译馆太常寺少卿,正四品上,掌管国家来往文件的翻译。后再提任大理寺卿,正三品。大理寺卿是全国三大司法长官之一,是掌握全国刑狱的最高长官。不久还被钦点充任武殿试读卷官。许三礼京官仕途,有位有为,甚得朝廷重用。

这期间,《清史稿》上记载了许三礼被康熙帝在便殿召见的一次君臣对话,非常精彩:

召对便殿,上曰:“河图洛书,道治之原。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忽金火易位何也?”对曰:“此即一阴一阳之道也。天地大德曰生,故河图左旋,而相生为顺数;洛书右转,而相克为逆数。一顺一逆,位所由易也。”上曰:“既顺何以逆?”对曰:“孤阳不生,独阴不成。河图自北而东,顺以相生,木火土金水,就流行言;洛书自北而西,逆则相克,上下四方中,就对待言。既五数在中,纵横皆十五矣,惟克乃所以生也。阴阳交则生变,变则生生不易。”上又问曰:“洪范九畴,皇建有极,谓人参三才,此说是乎?”对曰:“自天地开辟以来,赖有圣人,原治而不原乱者,天地之心;有治而不能无乱者,天地之数。数至则生圣人,拨乱而返之治,裁成辅相,以左右民,则圣人建极会极归极之功也。圣人既能拨乱而返之治,始副天地长治之心,此人参三才之说,实理也,亦实事也。”上颇嘉美之。

康熙帝就《易经》中神秘的“河图洛书”向许三礼提问,许三礼就自己所学侃侃而谈,合理阐释具有辩证法意义的阴阳之道,并且联系现实,推行中庸之道,肯定圣人之功,得到了皇上的赞美和称道,也显示了许三礼渊博且能学以致用的儒学造诣。

不久,许三礼被提任顺天府府尹,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市长。康熙二十八年,又转任右副都御史,再转任兵部督捕侍郎,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副部长。此任上,身体发病,请求归乡,得到允许,但还没有出发就去世了。“以劳勤事,疾动不支,累疏乞修,许之,未行而卒。上悯焉,特赐祭拜。生于天启乙丑正月二十五日,卒于康熙辛未正月初九日,年六十七。”康熙帝在颁发的《谕祭文》中赞其“性行纯良,才能称职克襄,王事厥有勤劳,方冀遐龄,忽焉长逝。朕用悯焉,特颁祭葬以慰幽魂”。祭葬是古代皇帝赐给高官显贵的一种安葬规格与荣誉,只有特殊身份或做出特殊贡献的人才能享有。这也是许三礼能在安阳建立个人祠堂的重要依据。许三礼灵柩运回故里后,按照康熙帝谕旨,当地地方官员为许三礼举行了隆重的祭奠仪式,最后将其安葬在安阳城西北相台西。相台遗址位于安阳城西5 公里的柴库村西,现遗址可找到一个六米多高的一小土台。许家祖坟目前仍位于此地。

许三礼无论是在海宁任知县,还是任京官数载,思想上最尊崇理学,一如其名“三礼”,非常信奉儒家礼制,孝悌、忠君、爱民、秉公,均以身践行。“敩宋赵抃故事,旦昼所为,夜焚香告天,家居及在海宁,皆建告天楼。圣祖重道学,尝以之称三礼云。”赵抃(1008—1084),字阅道,号知非子,衢州西安(今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信安街道沙湾村)人。北宋名臣。赵抃在朝弹劾不避权势,时称“铁面御史”。平时以一琴一鹤相随,为政简易,长厚清修,日所为事,夜必衣冠露香以告于天。许三礼不仅以赵抃为榜样,家中建有“告天楼”,日间所作所为,夜必焚香告天。而且,也如赵抃一样,不惧权势,敢于秉公弹劾,举贤公正。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湖广巡抚张汧爆发贪污案,在被逮捕问罪时,供出曾向徐乾学行贿。时任刑部尚书徐乾学,清初权臣,藏书家,曾与明珠、索额图结党营私,在朝中很有势力。对此次贪污案,康熙帝念徐乾学以往功绩和才学,手下留情,单准其辞去刑部尚书,却仍留其任修书总裁事,在朝中带领修书。许三礼气愤不公,他不惧皇权和权贵,上疏弹劾之:“律身不严,为张汧所引。皇上宽仁,不加谴责,即宜引咎自退,乞命归里。又复优柔系恋,潜住长安。乘修史为名,出入禁廷,与高士奇相为表里。物议沸腾,招摇纳贿。其子树穀不遵成例,朦胧考选御史,明有所恃……乾学当逐出史馆,树穀应调部属,以遵成例。”在康熙帝借所谓“部议”,言许三礼弹劾并无证据,还将许三礼骂了一顿、继续包庇徐乾学时,许三礼“复列款讦乾学赃罪”。严劾之下,徐乾学被迫上疏请“归省先臣丘陇”,终到其该去之处。对徐乾学三弟徐秉义,许三礼则向朝廷恳切举荐,希望能够加以重用:“独其弟秉义文行兼优,原任礼部尚书熊赐履理学醇儒,乞立即召用,以佐盛治。”

许三礼对“礼”的崇尚与造诣是其理学思想的核心,以“礼”治国、秉公执政是其为政思想的要旨。其理学与为政思想有待进一步挖掘与研究。

注释:

①许三礼为笔者夫家原先祖。许家辈谱(家谱)记载有“迪、吉、凝、天、禧,执、中、协、圣、符,聿、弘、先、世、哲,永、作、尔、贻、谋”等辈分。其中,“迪”为许三礼之子许迪澍辈。笔者夫辈“符”为许三礼第10 代,子辈“聿”为第11 代。夫家从父辈起送施家养,夫现姓施。

③孔范今、桑思奋、孔祥林主编:《孔子文化大典》,中国书店1994年版,第727页。

⑦全祖望撰、朱铸禹汇校集注:《全祖望集汇校集注》(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237页。

⑧徐世昌著、陈祖武点校:《清儒学案》(第1册),河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页。

⑨张佐良:《孙奇逢与清初社会伦理秩序重建》,《中州学刊》,2015年第10期。

猜你喜欢

海宁
刘海宁作品(一)
平凡的人 伟大的事
海宁经济开发区实验小学
天下奇观海宁潮
理事单位风采
——广州海宁橡胶有限公司
试探
黄海宁:我会一直陪在你身边
张崇和会长出席第二十四届海宁中国皮革博览会开幕式
海宁:“蝶变”经编新未来
第六个茶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