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量 长远看磷矿资源的幽思
2020-01-16姜树叶
姜树叶
中化地质矿山总局,北京 100013
近年来,全球磷矿储量一直稳定在 670亿 t左右,算是比较丰富的矿产资源之一。要说在短期内磷矿将消耗殆尽,未免过于悲观。但从磷矿资源的主要用途和其不可再生性、耗竭性、不可替代性及分布的不均匀性的角度切入分析问题,放眼量、长远看,确实存在潜在的忧患 。
磷元素是地球上所有生命体所必须的有益组分,而磷矿是获取磷元素的主要来源。磷矿的最主要用途是制取磷肥(约占总消费量的66%左右),其次是用于食品工业(约占 9%)和生产动物饲料(约占6%),其它用途约占19%。磷肥是农作物生长不可或缺的三大元素(氮磷钾)肥之一,它可以说是粮食的“食粮”。粮食又是人类生存之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设想:有一天世界上同时发生能源和粮食危机,哪个对人类的威胁最大呢?当然是粮食问题。汽车可以不跑,但人不可无粮!而且,我们已经看到了化石能源可替代的美好前景。
磷矿是自然资源,它的天性是不可再生,也不可复制。无论它多么富足,总是用一点少一点。在总体趋势上,其算式做的永远是减法,也就是磷矿终将有耗竭的一天。在目前的条件下,还看不到能够取而代之的物质。当前的主要责任是集约节约资源,细水慢流,尽可能采取必要的措施尽量延长其使用的时限。
磷矿是自然赋予人类的礼物。而自然在给予的同时又善于和人类开玩笑:大都将其埋起来和不均匀分布。既不能让人轻而易举得之且分配不平均。全球和中国的磷矿分布都呈高度集中态势。全球的磷矿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摩洛哥和西撒哈拉就有500亿t储量,占75%;中国号称第二,仅占6%左右。中国的磷矿主要集中在云、贵、川、鄂、湘5省,占全国基础储量的80%左右。而我国磷矿资源的特点是富矿少(品位30%以上),贫矿多,当前经济技术条件下可利用的储量少,静态保障年限低[1]。
近年来,党和国家将粮食安全问题提到了新的高度,习总书记强调:“我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进而才能掌控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大局。”在确保粮食安全的链条上,磷矿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是其关键节点。为此,需要着手做好以下几方面的事情:
一是加大磷矿资源的勘查投入,多找矿,找富矿。乐观估计,陆上的磷矿还有一定量的资源有待发现。而埋藏在海洋中的磷矿资源也相当可观。通过勘查活动,尽可能多地储备磷矿资源。此乃是最现实的高明之举。
二是加强磷矿勘查开发领域的科研创新,使现在还不能利用的资源在将来也能造福人类,呆矿变活矿。这部分资源的潜力很大,如果能够得到运用,将大大延长资源开采使用年限,保障程度会有很大的提高[2-4]。
三是改变消费模式,合理控制需求。长期以来我们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始终是被需求牵着走,有多大的需求就要建设多大的产能、甚或产能过剩。而资源的有限性、环境的承载力往往被忽视。如果说在工业化的初始阶段这种过度消耗资源以换取经济起飞的做法还情有可原,时至今日,我们应当深刻反思了:地球上再丰富的矿产资源也是有限的,而人类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则是无限的。即使需求增长的幅度收窄为零甚或下降,但需求是绝对的、永恒的。以有限应对无限永远是被动的。如不改变将难以为继,终将有一天走不通。所以,我们要合理地控制需求,而不能老是让需求控制我们。“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我们既要“但存方寸地,留于子孙耕”,也要“但存矿产地,留于子孙开”。可喜的是,中央已经有了明确的战略部署。2015年4月25日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树立底线思维,设定并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将各类开发活动限制在资源环境承载力之内。”2016年11月24日,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也明确指出:到2020年,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化肥利用率提高到 40%以上,农膜回收率达到80%以上;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提前一年完成。当然,由于历史的惯性作用,要想真正把中央的这一战略思想让人人理解、落到实处,恐怕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但毕竟已有了好的开始[5]。
毋庸讳言,笔者在资源问题上的观点基本是悲观论者,与乐观论者的观点相去甚远。乐观者认为,人类终将有办法解决矿产资源危机问题,无需过度担忧。但愿乐观者的观点被未来的历史证明是正确的;悲观者的观点则被后人耻笑为杞人忧天!如此,则善莫大焉!
1王庚亮,田升平,王庆龙,等. 我国磷矿资源2020~2030年保障程度论证报告[R]. 国土资源部,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