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7年我国中医药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分析
2020-01-16吴小华沈绍武田双桂
吴小华,沈绍武,田双桂
(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5)
卫生资源的公平配置是实现人群公平享受健康的基础,是政府干预卫生服务市场的目标[1]。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其配置是否公平将直接影响我国中医药事业的繁荣昌盛。本研究运用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对我国中医药卫生资源配置情况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以便更好的了解我国中医药卫生资源配置状况,为进一步优化中医药卫生资源配置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本研究原始数据均来源于2014-2017年《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和2018年《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主要研究指标包括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简称卫生机构)数、中医类医疗机构床位(简称床位)数、中医药人员数、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简称执业(助理)医师〕数。根据《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中的分类,将我国(大陆部分)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3个地区。此外,台湾地区、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不在本研究范围内。
1.2 研究方法
1.2.1 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在0~1范围内,其值若低于0.2表示绝对公平,0.2~0.3表示比较公平,0.3~0.4表示相对公平[2]。具体计算公式:
(1)
式(1)中,Wi与Yi分别为各省市区人口数和中医药卫生资源数占全国总人口数和总的中医药卫生资源数的比重;Vi为人均中医药卫生资源按照升序排序后Yi从i=1到i的累计值。
1.2.2 泰尔指数
泰尔指数作为衡量区域间经济发展均衡程度的重要指标,近几年来在卫生领域逐渐得到应用[3]。一方面,泰尔指数可以揭示卫生资源配置的整体公平性,其值越小,公平性越好。另一方面,泰尔指数可分解为区域内差异和区域间差异,并通过比较两部分差异对总体泰尔指数的贡献率大小判断卫生资源配置不公平性问题的来源[4],从而有效弥补基尼系数在评价公平性方面的不足。具体计算公式:
各地区中医药卫生资源配置的泰尔指数:
(2)
式(2)中,Ti表示地区i的泰尔指数,Pij与Yij分别表示i地区内第j个省的人口数和中医药卫生资源数占该地区总人口数和总的中医药卫生资源数的比重,m指某地区的省份总数。
各地区内部中医药卫生资源配置的泰尔指数:
(3)
式(3)中,Pi表示i地区人口数占全国总人口数的比重,k指划分的地区总数。
各地区间中医药卫生资源配置的泰尔指数:
(4)
式(4)中,Yi表示i地区中医药卫生资源数占全国中医药卫生资源总数的比重。
全国总的泰尔指数:T总=T区域内+T区域间
(5)
区域内差异贡献率=T区域内/T总
(6)
区域间差异贡献率=T区域间/T总
(7)
各地区差异的贡献率=(PiTi)/T总
(8)
2 结果
2.1 我国中医药卫生资源配置的基本情况
2013-2017年卫生机构数、床位数、中医药人员数、执业(助理)医师数总体均呈上升趋势,增长率分别为29.25%、43.00%、26.99%、32.33%。就各地区每万人口拥有的中医药卫生资源而言,2013-2017年,西部地区卫生机构数和床位数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东、中部地区则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东、西部地区中医药人员数和执业(助理)医师数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中部地区则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发展趋势上看,各地区每万人口拥有的各项中医药卫生资源均呈上升趋势,见表1、表2。
表1 2013-2017年我国中医药卫生资源配置的基本情况
表2 2013-2017年各地区每万人口拥有的中医药卫生资源数量
2.2 基尼系数分析
2013-2017年我国中医药卫生资源按人口配置的基尼系数为0.1022~0.2855,其中只有卫生机构的基尼系数是0.2~0.3,其他均在0.2以下。从发展趋势上看,2013-2017年床位的基尼系数逐年上升,不公平性增加,其他各项指标的基尼系数总体均呈下降趋势,不公平性减小,见表3。
表3 2013-2017年中医药卫生资源按人口配置的基尼系数
2.3 泰尔指数分析
2.3.1 总泰尔指数及其分解情况分析
从总的泰尔指数计算结果来看,2013-2017年各项中医药卫生资源的泰尔指数为0.0172~0.1352,其中卫生机构的泰尔指数最大,中医药人员、执业(助理)医师次之,床位的泰尔指数最小。从发展趋势上看,2013-2017年,除床位的泰尔指数呈上升趋势外,其他各项指标总体均呈下降趋势。
从泰尔指数分解结果来看,2013-2017年各项指标区域间与区域内的泰尔指数分别为0.0030~0.0382和0.0127~0.0977,且区域间的泰尔指数均远小于区域内的泰尔指数。从发展趋势上看,2013-2017年执业(助理)医师区域间的泰尔指数变化不明显,卫生机构区域间的泰尔指数逐年下降,中医药人员和床位则逐年上升;对于区域内的泰尔指数,除床位呈上升趋势外,其他各项指标总体均呈下降趋势,见表4。
2.3.2 各地区中医药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分析
2013-2017年,与中、西部地区相比,东部地区卫生机构配置的公平程度最高,且泰尔指数逐年下降,公平性进一步增加;床位配置的公平程度最低,且泰尔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不公平性加大。与东、西部地区相比,中部地区卫生机构配置的公平程度最低,但泰尔指数逐年下降,不公平性减小;中医药人员、执业(助理)医师公平程度均最高,但泰尔指数总体均呈上升趋势,公平性减小。与东、中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中医药人员和执业(助理)医师公平程度均最低,但泰尔指数总体均呈下降趋势,不公平性减小,见表5。
表4 2013-2017年全国中医药卫生资源配置的泰尔指数及其分解
表5 2013-2017年各地区中医药卫生资源配置的泰尔指数
2.3.3 泰尔指数贡献率分析
2013-2017年各项中医药卫生资源的区域内泰尔指数贡献率最小为64.18%,远大于区域间泰尔指数贡献率。从发展趋势上看,除卫生机构区域间泰尔指数贡献率呈下降趋势外,其他各项指标总体均呈上升趋势;卫生机构的区域内泰尔指数贡献率呈上升趋势,其他各项指标均呈下降趋势,见表6。
进一步分析各地区中医药卫生资源配置的泰尔指数贡献率,对于卫生机构,中部地区的贡献率最大;对于床位,东部地区的贡献率最大,说明卫生机构和床位配置的不公平性分别受中部和东部地区内部差异的影响较大。西部地区执业(助理)医师配置的泰尔指数对总泰尔指数的贡献率最大,不公平性配置因素主要来源于西部地区内部差异。对于中医药人员,东部和西部地区的贡献率均较大,不公平性主要来源于东、西部地区内部差异,见表7。
表6 2013-2017年中医药卫生资源配置总泰尔指数中区域间和区域内的贡献率 %
表7 各地区中医药卫生资源配置的泰尔指数贡献率 %
3 讨论
3.1 我国中医药卫生资源配置的整体公平性较好
2013-2017年,各项中医药卫生资源总量、全国及各地区每万人口拥有的各项中医药卫生资源量总体均呈上升趋势。此外,2013-2017年,卫生机构、床位、中医药人员、执业(助理)医师4项指标的基尼系数均在0.3以下,说明近年来在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统筹推进下,我国中医药卫生资源配置相对公平且公平性逐步改善。
3.2 区域内差异是造成我国中医药卫生资源配置不公平的主要原因
由以上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西部地区各项指标的泰尔指数对总体泰尔指数的贡献率均较大,说明中医药卫生资源配置的不公平性主要是由西部地区内部差异较大所致。这与西部地区各省份的发展水平及人口密度差异较大密切相关。因此,与区域间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性相比,各级政府更应注重区域内中医药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性,采取有效措施,缩小地区内部差异。
3.3 中医药人力资源配置总量不足且区域性差异明显
虽然近年来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较为迅速,2017年中医药人员达663,557人,执业(助理)医师数为527,037人,但与《中医药人才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到2020年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总量达到89.33万人,卫生机构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达到69.48万人的发展目标还相差甚远。此外,西部地区以上2项指标的泰尔指数及其对总泰尔指数的贡献率均相对较高,公平性较差。这既与西部地区的经济及卫生技术的发展水平有关,还与政府对医疗的倾向程度有关[5]。
4 建议
4.1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的基本原则
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中提出“促进我国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要坚持改革完善中医药发展体制机制,发挥政府在制定规划、出台政策、引导投入、规范市场等方面的作用”的基本原则[6]。通过政府引导,打破配置失衡,优化配置工作向薄弱环节倾斜,发挥政府在中医药卫生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同时,应遵循市场规律、依据市场竞争、通过市场调节,发挥中医药潜力,促进中医药卫生资源合理流动,提高其利用率,发挥市场在中医药卫生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4.2 推进“互联网+中医药”行动
当前,互联网已经融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展望未来,泛在的互联网将成为水和电一样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设施。互联网与中医药的深度融合,既可以实现地区内中医药卫生资源的整合,又可以实现地区间中医药卫生资源的共享,缩小地区间发展的差异,实现人人基本享有中医药服务[7]。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在此背景下,主动适应互联网时代发展新要求,借势而起,乘势而发,发扬钉子户精神,利用云大物移智的现代信息技术传承和发展中医药,对提升中医药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改善中医药卫生服务质量,形成公平与效率兼顾的中医药卫生资源配置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4.3 建立中医医联体,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
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是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举措[8]。医联体是建立分级诊疗制度的重要抓手,通过建设多种形式的医联体,可将现在相对比较固定的格局纵横上下联通起来,形成一个合理的布局,从而解决“看病难”的问题[9]。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加强统筹规划,加快推进多模式中医医联体建设,从而推动分级诊疗制度的落地,整合优质中医药卫生资源结构和布局,促进中医药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和资源下沉,实现优质中医药卫生资源上下贯通、公平共享。
4.4 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作为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的第一资源,中医药人才的数量、质量和分布决定了中医药事业整体水平的高低[10]。因此,要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中医药,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至关重要。为此,应加大对中医药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宽松政策环境,从而增加中医药人才数量;加快实施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进一步推进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建立健全与中医药人才特点相适应的评价激励机制,积极引导过剩及优质中医药人力资源向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动,缩小各地区中医药人力资源配置差距,解决“看病贵、看病难”、“大城市病”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满足人民群众中医药健康需求,提升人民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