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亲历者还原原真的地方历史
——以《周庄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口述史》为例

2020-01-16徐秋明

江苏地方志 2019年6期
关键词:周庄古镇旅游

◎徐秋明

(昆山市地方志办公室 江苏昆山215300)

提 要:周庄古镇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创业发展史,在1992年版《周庄镇志》、2014年版《周庄镇志》、2016年版《中国名镇志丛书·周庄镇志》和2019年4月在央视七套播出的《中国影像志·周庄》中均有详略不同的记载,但囿于方志的记述文体,镇志并不能将周庄古镇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决策者、支持者、实施者、见证者的丰富多彩事迹与活动予以浓墨重彩地展现出来。“周庄古镇保护与旅游发展口述史文化工程”弥补了这一长期的缺憾。文章介绍了周庄口述史项目实施的内容和工作方法。周庄口述史的创新实践对地方志系统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一、目的和意义:周庄口述史文化工程的缘起

周庄,是享誉世界的“中国第一水乡”。但周庄的角色、地位和影响力,在历史的时空中经历了不断的流变。历史上,因地处青浦、吴县和昆山三县交界处,并与它们共享“三江泄洪”通道之一的“东江”(今称急水港),至今仍然是苏申外港线的重要航道,被誉为“上海的莱茵河”。周庄成为水上交通枢纽,并得以外引内联,四乡八里的大米和丰饶物产,外部世界的时髦货品,都在这里中转集散,周庄因此有了数百年的繁茂兴盛。20 世纪50年代,一纸粮食统购统销令的出台,使水上交通枢纽的周庄瞬间成为偏安一隅、交通闭塞的神经末梢。曾经的繁荣毫不留情地挥别了古镇,镇上会做生意的人、有文化的年经人纷纷设法撤离,周庄从此沉寂。20 世 纪80 年 代,改 革 开 放 的春风吹遍了全国、吹进了水乡,左邻右舍的大小城镇,都奋起展开轰轰烈烈的草根工业化大潮,大办、特办乡镇企业以摆脱贫困,走出落寞。周庄依然赶不上趟,因为没有陆路交通、没有工业用电,在这个公路交通的时代,周庄好像被遗忘了。直到1989 年,周庄人才第一次坐上汽车走出周庄,1998 年才用上昆山直供电。改革开放之初,世界终究还是发现了周庄,发现了这个“集中国水乡之美”,却依然安静地坚守的小镇。之后,周庄不再闭塞落寞,她的名字,她的风采飞出了昆山、飞遍了中国直至飞向了世界。被发现、被热捧、被定位成水乡古镇的代名词,直至今天的“新常态”。

30 多年过去了,周庄一路走来,外界的人们看见的、听到的,只是那些名流大家和匆匆游客口中的周庄,以及他们和周庄短暂而零星的交往。然而,周庄作为一种特色鲜明的发展形态、一种内涵丰富的文化现象,她的全景依然模糊。所以,我们需要还原一个完整的周庄,更需要知道,缔造今日周庄的所有参与者以及他们的付出。在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的今天,无数村庄和小城镇化在消失,周庄的地理形态和物质设施得到了很好的保存,但周庄30多年中一路走来的历程、周庄保护和建设的参与者们,却不一定能得到持久的保存。所以,周庄镇决定对所有非物质遗产进行整理和保护,留下一系列有文字、有声音、有图像、有人物的鲜活记忆,以作纪念,必然需要一段全景式和全过程的历史还原,及时还原周庄30 多年的发展历程,客观记录各个阶段周庄保护的亲历者以及他们与周庄的故事,这唯有口述史研究才能做到。

对周庄进行口述史研究,首先能够充分挖掘地方文化资源积淀、系统梳理发展脉络,以此更好地保护古镇;同时也是建立文化自信的基础性工作;更重要的是,找到周庄与这个时代的共鸣点和兴奋点,再次向外界推介周庄,让外界重新认识周庄,让周庄的旅游发展、文化保护和文化发展步入新的阶段。

二、周庄口述史项目的研究内容

2017 年4 月,周庄镇人民政府和昆山市地方志办公室正式启动《周庄古镇保护与旅游发展口述史文化工程》(以下简称“周庄口述史”),计划历时三年,在新中国成立70 周年暨昆山撤县设市30 周年之际公开出版。课题组由昆山市地方志办徐秋明、管文茜、徐同、徐澜,周庄镇徐学新、费幸林、陈玉明以及聘请戴学龙、顾年、邹建明、徐政、陆林根组成,徐秋明任课题组组长。同时聘请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江苏省社科院研究员徐琴、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处长吉祥、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原主任邬才生任学术顾问。

“周庄口述史”项目的研究内容,主要按照时间序列,以大事件为主线,全面回顾30 年中周庄经历和发生的大事件;让事件中的关键人物亲自讲述这些事件的发生、发展与结果。对周庄发展历程的全景式和细节化的还原,主要包含以下三条主线:

一是事件线:由远及近地梳理30 多年中,从周庄被历史学家发现、古建筑专家发现、艺术家们发现到古镇保护、旅游开发和转型发展的战略定位,具体发生的主要大事件。(1)1983 年11 月23 日,著名园林专家、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到周庄,并提出帮助周庄测绘古镇,便于以后保护和开发。(2)1984年11 月,美国石油大王哈默访华,他带来了一幅油画作品《故乡的回忆》赠送给“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这幅偏重于西方写实浪漫主义的画作,却让人一眼就能读出水乡宁静悠静、淡然恬静的江南气韵。经新闻媒体宣传,一时间周庄在海内外名声鹊起。(3)1985 年4 月23 日—30 日,著名画家吴冠中到周庄写生,在周庄八天时间里,他完全陶醉在如梦的江南水乡中,发出了“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的赞叹,吸引了更多的艺术家关注周庄。(4)1985 年下半年,同济大学建筑系主任、教授戴复东到周庄并找昆山县政府推动保护周庄古镇,起到了实质性作用。(5)同年12 月,同济大学讲师阮仪三怀揣着江苏省建委开具的介绍信到周庄,他惊喜地发现静谧的街巷、古旧的民居丝毫没有被破坏,产生了帮周庄作古镇规划的想法。

二是人物线:由每个阶段、每件大事件中的关键人物—决策者、推动者、实施者、支持者、亲历者进行口述,系统回顾周庄古镇保护与旅游业发展所经历的所有难题、采取的所有措施、争取到的所有资源、实施的所有步骤、达成的所有目标。这些关键人物,既包括周庄以外的重要人物,也包括昆山市(县)级和周庄镇(乡)级的关键人物,还包括外界和当地的民间人士。如同济大学建筑系的教授们,江苏省文化厅、建设厅、旅游局,以及昆山市(县)政府官员和地方文化名人。关键人物讲述他们与周庄古镇保护的经历,以及他们在周庄发展历程中留下的智慧。

三是背景线:每一件周庄大事件所发生的宏观背景,对照当时的国家政策、科技和经济水平、文化与历史的认知水平、各级政府对周庄的认知和定位。(1)1987 年5 月2 日,央 视 一 套《红 楼 梦》的 热播,位于周庄东南角的大观园景区游客异常火爆并辐射到了周庄。(2)1991 年台湾《经纬》杂志的王德琦(笔名:吴童)到周庄旅游,他对周庄的印象非常好,赞叹不绝,回去后在《经纬》杂志上发表了一篇《中国第一水乡——周庄》的文章,由此周庄打出了“中国第一水乡”的头衔。(3)1995 年5 月1 日,国家实行双休日,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4)1996 年2月,沪宁高速全线贯通,周庄古镇将半径50 公里的旅 客,扩 大 到 半 径250 公 里。(5)1999 年10 月1 日实行“十一”七天长假制,2000 年5 月实行“五一”七天长假制,进一步鼓励发展旅游业和第三产业,等等。

三条线索共同回溯,对周庄进行还原。最终将把若干碎片化的个人记忆,还原为一个相对统一完整的公共记忆。

三、口述史的工作方式与访谈整理

周庄口述史的工作方式主要有五个方面:(1)访前准备:口述访谈课题组提前15 天把访谈提纲快递给被访谈者,并约定访谈时间、访谈地址等,有的老同志出门不方便或在医院住院,课题组就上门或直接去医院访谈;(2)访谈过程:每一次访谈,课题组派出三人为一组,一人访谈,一人摄像录音,一人快记;(3)厘清版权:访谈完成后,及时搜集主要事件的照片、日记、文献及其他实物档案,支付500 元至3000 元口述稿酬(平均支付1500 元/人),并由被访谈人签署“口述历史资料渡让书”,将版权渡让给《周庄古镇保护与旅游发展口述史》编纂委员会;(4)文字整理:访谈人根据被访谈人口述录音录像、现场记录,转化为实录文字(原始口述文稿),并签署“口述历史资料转让书”,将版权同样转让给《周庄古镇保护与旅游发展口述史》编纂委员会;(5)核查补正:被访谈人的口述中的主要事件,均要查档核实该事件发生的时间、经过、结果等,并由整理者根据时代背景、核实的档案以及同时期的人证、物证进行整理。纠错的内容,注明编者按;核准的内容,用页下注。

课题组历时两年多,奔赴上海、北京、南京、苏州及昆山等地,采访了周庄古镇保护与旅游业发展的决策者、实施者、支持者、亲历者,总计116 人次,共形成访谈录音5G,视频录像500G,拍摄访谈照片2300 余张、搜集老照片220 张、信札32 封、书籍9本、笔记本5 本和口述实录文字121 万字。在多渠道核实的基础上,最终选取68 人的口述,整理成《周庄古镇保护与旅游发展口述史》。

课题组试图通过一位位口述者来还原一个个历史细节,并保留他们的语言特点,全面反映周庄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程:

一是周庄曾经是个被抛弃和被隔离的“边角料”。1952 年9 月,周庄“一镇三乡”自吴县划入昆山县,从个人情感上被抛弃;再加上1953 年10 月16 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史称“统购统销”),使繁荣的周庄瞬间萧条,生意人、年轻人纷纷外出另择发展之地。近2 万人耕耘在湖泽密布的2.7 万亩土地上,人多田少,长达27 年的岁月里,全镇人靠种“双季稻”在稀少的土地上孜孜不倦地“刨食”,直到改革开放。1976 年冬至1978 年春,周庄公社向湖要田,围攻7000 亩太史淀,分二期围湖造田3000 亩;1981 年复兴大队在全县率先试点联产承包责任制。那时的周庄每年要向国家上交粮食2500 万斤,老百姓人均口粮仅仅450 斤一年,每到六七月份就得向县粮食局借粮60 万斤渡过难关。特殊的地理环境,养成了周庄人坚韧敢干的品格。

二是周庄也曾试图走他人都在走的路——大办乡镇工业;幸得被外界“识宝”,保护古镇、开发旅游的理念走进周庄,开启了周庄“中国第一水乡”的新旅程。1984 年1 月,昆山县政府新一届班子为了摘掉苏州“小六子”的帽子,县政府号召全县各乡镇“要发展、靠上海”,发展横向联合办乡镇企业,周庄镇制定了“四条龙”经济发展战略:形成以上海皮鞋联营厂、皮革厂为代表的皮革生产一条龙,以昆山先锋机械厂、昆山县铜材厂为代表的铜材生产一条龙,以溶剂厂为代表的化工一条龙,以种桑、养蚕、缫丝为代表的蚕桑一条龙。由于粗放式生产经营,导致安全生产事故不断,甚至造成运输车送货途中45 桶硫酸二甲酯因超载翻船沉入黄浦江。痛定思痛、深刻反省后,加上同济大学陈从周教授、戴复东教授、阮仪三教授大声疾呼要求保护古镇,旅美青年画家陈逸飞的油画《故乡的回忆》经美国石油大王哈默赠送给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著名画家吴冠中在《中国旅游报》中著文称:“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等,经媒体宣传后,周庄在海内外声名鹊起。时任党委书记朱兴农面对迷茫的乡镇工业发展前景,开始思考乡镇经济发展的模式,他认为需要拓展眼界,更新观念,于是在镇政府拿不出差旅费的情况下,带领工商、税务、银行、水利等部门负责人去改革开放前沿阵地深圳考察。当考察团来到深圳锦绣中华主题公园,看到那些复制的微型景观前游人如织,向锦绣中华负责人询问经营情况,得到的信息是每年接待游客200 万人次,每张门票25元/人次,门票年收入高达5000 万元。联想到工业产值过亿的陆杨镇,年财政收入也才只有900 多万元,而周庄古镇保存完整的“井字形”框架以及大量的明清建筑群,则是极具开发潜力的旅游资源,是不可多得的无价之宝。他恍然大悟,周庄只要保护好古镇,开发旅游业也能致富,真是守着“聚宝盆”还在要饭吃。考察团急匆匆赶回周庄后,朱兴农带领班子成员又赴上海大观园调研,了解到大观园年游客量200 万人次,每张门票10 元/人,门票年收入2000 万元,朱兴农与班子成员下定决心“保护古镇、开发旅游”,实行经济转型发展。为此,朱兴农在三级干部会议上讲“周庄只有保护好古镇,开发旅游业,每年吸引游客100 万人次,门票10 元/人,门票年收入就达1000 万元,周庄的经济水平就可以超过陆杨镇。”

三是一批批一代代爱乡、“惜宝”的周庄人,护佑着周庄一路走到了今天。党委政府决定保护古镇需要有“老黄牛”般的实干家来做,插队回城青年、文化站站长庄春地走进了党委书记朱兴农的视线,他被任命兼任周庄乡车船出租旅游服务公司经理,负责修复沈厅,开发旅游业。周庄人坚韧敢干的性格在庄春地身上淋漓尽致地激发出来,他口若悬河述说周庄故事,爬屋顶、趴地面测量尺寸,四处奔波购置“旧木头、旧门窗、旧石头、旧砖瓦”等旧材料,钻天打洞地四方求财,当时被人称为“庄疯子”“庄牛”。经庄春地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的努力,破败不堪的古镇被基本修复原貌,正是“修复昔日览胜地,再造今世聚宝盆”。至今,“老黄牛”庄春地还仔仔细细珍藏着古镇保护的点点滴滴。

中共周庄镇第六届委员会制定了“周庄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战略,以保护古镇,开展修复历史文物,恢复旅游景点,开辟旅游项目为重点,发展古镇旅游业。”第七届委员会党委书记胥家兴秉承“周庄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战略”,一着不让继续全力打造古镇旅游业。好事眷顾周庄,1994 年6 月25 日,周庄与日本光明兴业株式会社签订正式协议,有偿出让白蚬湖畔沿岸土地1500 亩建高尔夫球场(土地使用权50 年),周庄拿到了土地出让金1.2 亿元。由此周庄有了保护古镇、开发旅游的底气,周庄经济发展转型与这笔资金是分不开的。这时候,思路有了,钞票有了,周庄拉开了旅游大开发的序幕。

1996 年4 月10—12 日,在 周 庄 举 办 了“中 国苏州周庄国际旅游摄影节暨摄影大赛”,在乡镇举办冠以“中国”“国际”的盛会,实属史无前例,就是这次盛会引领周庄走向世界。屈玲妮是一位睿智、敢干、热爱家乡的传奇人物。她在接任周庄旅游发展公司总经理期间,从整合旅游资源到实行古镇联票制,从创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到首批国家AAAAA级景区,从旅游门票收入不过200 万元发展到超亿元,开创了“中国水乡古镇游”旅游新产品,并形成了一整套严密的管理制度,带领周庄人民踏上了旅游富民之路。

周庄在改革开放的征程中,闯出了一条“可复制”的水乡古镇开发之路、旅游富民之路,成为“昆山之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昆山之路”的拓展和延伸。

四、周庄口述史项目对地方志系统的示范意义

口述历史,既是历史学的一种研究方法,又是一种史学成果形式。古代史志编纂中的“访故老,求遗事”,其实就是一种“口述历史”方法的运用。中国西周时期,“左史记行,右史记言”,这里的“言”,就是口述史料。《诗经》《楚辞》《论语》《史纪》以及顾炎武《日知录》中都使用和保存了口述史料;藏族《格萨尔王》就是代代相传的口述历史。

新方志编纂收集资料过程中,需要邀请经历过的老同志开座谈会,也属于一种“新形态”的口述历史工作。但作为一种史学成果形式的“口述历史”则比较年轻,国内兴起“口述历史”热,应该说是进入21 世纪后的事情,方志学界引入“口述历史”还要更晚些。口述史在县(市、区)志中比较成功的案例,当推浙江《萧山市志》设置《口述历史》分册。

江苏昆山市周庄镇引入口述形式还原古镇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历程,出版口述史成果,则开方志系统口述史项目风气之先。这部口述史,虽然只是聚焦于一个小镇短暂的历史片段——周庄镇那段“古镇保护和旅游开发”的探索史和创业史,聚焦于那段特定历史的亲历者,但依然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周庄口述项目为方志“口述史”发展探索了新经验。周庄“口述史”具有浓厚的地方志工作特色。“口述历史”尽管史料价值高、比较接地气,但也存在着部分“失真”的问题。必须秉持“志属信史”的理念,查阅了省旅游局、省建设厅、同济大学档案馆、省文化厅文物处、苏州旅游局、昆山档案馆、昆山文管所等大量档案,以及相关人士出版的周庄书籍、往来的信札、当时拍摄的照片等等,多渠道核实口述记录,尽一切可能减少差错,提高“口述历史”的可靠性。

口述史是地方志编纂工作的有力补充和积极创新。一是口述史为新编地方志补充鲜活、原真的细节。地方志编纂过往以文字史料(文献、档案等)、文物史料为参考,较少涉及口述史料。现在通过口述史访谈形式,从而增强更多的口述资料,可以有效地弥补史料的缺失,使地方志记载的内容能否更全面、更系统、更翔实地反映历史发生的背景、发展的过程及具体的做法,并可与文献、档案相互印证。二是促进开门修志,更加体现人民性。将普通人的生活、社会变迁和人民大众对历史认知记载入志,体现“修志依靠人民”的观点,体现“自上而下修志”与“自下而上修志”相结合,凸显人民的主体地位,增加社会公众参与修志,体现出社会公众的获得感、存在感,进一步扩大地方志的影响力。三是增加了方志的可读性。方志由于体例的要求,常使人感到呆板、不生动,而口述史的入志,属于“私人记忆”,其补充的细节、口语化使之更接地气,有可读性。

猜你喜欢

周庄古镇旅游
邂逅周庄,诗意盎然
可圈可点
周庄古镇
同里古镇
旅游
千年古镇
西塘古镇
光福古镇
你知道周庄吗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