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课程中加强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2020-01-15彭昌陈树李玲
彭 昌 陈 树 李 玲
(湖南农业大学,湖南 长沙 410128)
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民族振兴之本,是实现中国梦之魂[1]。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必须要深入创新这一诉求,不仅符合我国科技创新培养人才思想,也贯彻落实了用创新引领中国发展前行的要求。
研究生教育在我国的社会发展、国际地位等方面有着深远的意义[2]。我国自实施研究生教育以来,研究生招生数持续扩大,已经呈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趋势[3]。在研究生的教育规模持续扩大的同时,研究生教育同样面临着许多困难,在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上,也存在着问题与争议[4]。当前,一些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道路上有缺乏办学特色、缺乏实验室资源等问题,导致学生缺乏核心竞争力,就业较为困难。目前缺乏创新能力和思维的培养是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隐藏的最大不足[5]。如何培养硕士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高校导师急于解决的一座“大山”。本文通过分析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加强对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1 研究生课程在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问题
1.1 模式化的教学固化研究生的思维
导师责任制下的启发式教学应是研究生教学打开的正确方式。导师作为教育的主导,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及自主创新能力。但我国高校的研究生教育普遍是三年制,第一学年进行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由老师们“填鸭式”的灌输,第二、三学年进行课题研究及毕业论文写作。这种模式化教学固化了研究生的思维,不利于研究生将动手和思考能力有机结合,进而缺失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此外,随着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一个导师一年需要带数个甚至十几个研究生,导师无法兼顾每个学生的特性从而采取同质化教学。当前,创新思维培养的缺失是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的最大问题。
1.2 理论和实践分崩离析,专业知识该何去何从
大多数研究生很少能够对基本原理加以理解和运用本专业的科学研究方法体系,也很少独立思考专业问题,往往只是盲目跟随导师做项目,日后很难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对于研究生未来的工作造成不小的阻碍。
通过分析、调查,我们不难发现:许多高校在课程教学中仍然存在着理论和实践二者是平行线的现象。单纯的教学传授,或仅仅只是动手做,很难达到平衡。因此,恰当合理的处理好理论课程和实践环节的关系,将二者相互融入贯通不仅应该作为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研究生培养计划中的关键点。
1.3 教学考核方式不科学,事中评估难以进行
除了教学本身的内容和教学方式不尽合理外,研究生教学的考核和评估也在硕士研究生的教学质量评判中起到决定性作用。但研究生教育的考核和评估还存在着只严格把关研究生入学和毕业的质量、教学评估只注重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估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这种方式容易制定标准外,事中评估较难执行也是原因。此外导师话语权的绝对主导作用,在评估中难免有失公允。
1.4 实验室平台较小,资源利用不合理
在研究生实验统筹安排问题上,许多高校为本科生提供充足的实验资源,而研究生自由设计的平台小、甚至没平台。除了平台规模的问题,许多实验室的资源未能充分利用也是造成研究生实践能力提不上来的外因。掌握实验室资源的学校和老师要具有开放意识和共享精神,让设备为认真科研的各阶层服务成为一种可能。
1.5 具有创新精神的导师主导研究生的创新意识
在研究生教育和实践过程中,导师的主导地位不容忽视。作为受教育的高级阶段,除去管理、资金方面的因素,导师对于研究生的教育成为了培养一个研究生的基础环节。试想,如果连导师都不具备创新意识、不敢向传统科学提出挑战、在工作中丧失激情,那么导师手下的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又怎么能得到提高呢?因此,导师要不断提升自己在工作和学习方面的能力,从自身出发去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与时俱进,为自己的学生树立起优秀的典范。
2 研究生课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优化
课程体系并不能简单地通过培养目标确定,而应是通过依靠能力、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所剖析出来的道德产物。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根据教育的特点,以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作为出发点,根据特定专业需求优化课程体系,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宗旨,实际应用为导向,综合素养和知识水平提高为核心,从而科学的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研究生。
2.1 调整专业内容,理论实践双轨有机融合
在设置研究生基础课程时,要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有序衔接各类学科;在研究生的基础课教学过程中,要举相关实例,通过兴趣引导,增强学生对专业的感性认知。导师应当时刻关注学科前沿发展,尤其要引导研究生关注,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在他人成果的基础上力争创新。
2.2 考核体系:综合能力的考核
研究生的考核应当涵盖课堂考勤、课堂讨论、主题发言、科研能力、研究论文等方面,建立并完善评价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体系。在考核的权重上按照专业特色适度调整。必要时可以实行累积考核,用开放呈现这一方式从而避免“一考定终身”,同时这种评价标准也可以帮助对研究生学习状态进行调整,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3 完善导师遴选制度
严格规控制研究生的数量,有助于导师更好的了解学生,指导更有针对性。对于导师,无论是量还是质,管理部门都要严格把关,只有导师整体的专业和创新水平提高,研究生的教育水平和创新能力才会有质的飞跃。
3 结语
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和思维对我国研究生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旨在拓宽高等教育中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希望通过政府、社会、管理部门的投资、规范管理能够促进科研机构、大学、企业进一步合作,为高等学校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平台,从而完善高等院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以培养具有一定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的人才为目标,从而不断适应社会需求,循序渐进的设置与职业相关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