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在《药物化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究
2020-01-15张跃忠王二兵高成云赵玉英贾世芳王希云
张跃忠 王二兵 高成云 赵玉英 贾世芳 王希云
(太原科技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4)
制药工程本科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崇高理想信念和良好职业道德品质、良好综合素质、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要求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高尚的情感和人格;关爱生命,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具有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精神;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等[1]。因此,大力加强制药工程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势在必行。然而,目前我国高校在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不足,这将会导致学生的思想政治高度上不去,进而影响其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行教学,思想政治教育同样重要。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段讲话指出高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是思政课程的任务,其他各类课程应该与思政课程相互配合、深度融合,切实将思政教育落实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药物化学》作为制药工程和药学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培养学生生产和研发新药的重要课程,研究内容涉及发现、修饰和优化先导化合物,从分子水平上揭示药物及具有生理活性物质的作用机理,研究药物及生理活性物质在体内的代谢过程[2]。该课程蕴含着大量的、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思政教育素材,“以人为本”的精神贯穿了药物化学学科发展的始终。因此,在《药物化学》的教学中进行思政教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而且这种方法更深入、更持久,也更为学生所乐于接受[3]。
笔者在充分发掘药物化学的教学内容与思政教育方面的结合点时,采用案例教学法、PBL教学法等教学模式,尝试在药物化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思政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政治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推动我国制药教学的进步与发展。
1 深入挖掘教材,开展人格品质教育
药物化学的发展史中,药物学家身上无不闪烁着对真理的强烈追求,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谦虚谨慎的良好作风,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笔者在介绍药物的发现史时,深入挖掘背后的故事,将一些讲述科学家勇于探索、严谨认真的科研精神的案例引入课堂。
案例1:屠呦呦在研发青蒿素的过程中,先后研究了超过2 000种的中药,发现其中的640种可能有抗疟效果。用小鼠模型评估了从大约200种中药里获得的380种提取物。正是凭着这种坚持不懈的研究精神和科学严谨的态度,最终发现了青蒿素具有良好的抗疟性,并研发出药品。
案例2:通过学习第一个苯二氮类镇静催眠药物——利眠宁的发现过程,让学生了解利眠宁是凭着研究人员高度敬业的职业精神被发现的。1957年Roche制药公司的研究人员成立了一个研究小组,要寻找一种完全不同于巴比妥类的镇静催眠药。经过5年的研究,未找到一个化合物,Roche公司准备解散该小组,研究人员斯特恩巴赫开始清理自己的实验台,由于实验台很久都没有清理了,各种实验仪器、烧杯、烧瓶、培养盘等等摆的乱七八糟,这时,他发现了两瓶未检验过的化合物。一位同事告诉他,那是在上一次检验时漏下的,也应该送去给动物做实验。斯特恩巴赫想,反正这也是一系列化合物中的最后一种了,估计也没什么用,但还是送去检验一下吧。结果意外发现了利眠宁。
通过这些科学家鲜活动人的故事,传递给学生坚持不懈、严谨认真的精神,对于学生人格品质的提升具有极大的影响意义。
2 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珍爱生命教育
近年来高校学生中轻生、暴力、吸毒等现象时有发生,笔者在镇静促眠药和镇痛药等章节的教学中适时进行珍爱生命教育。
案例1:在讲授镇静催眠药时,提醒学生注意这类药品也被作为作案工具。作为国家严格管制的一种精神药品,三唑仑片不允许随意销售,但近年来却又在市场上呈泛滥趋势,甚至被当做毒品使用。网上常常能够看到“安眠药‘三唑仑’成作案工具,陌生人的饮料喝不得”等新闻。提醒学生提高安全意识,不要随意出入社会性娱乐场所,慎重交友。
案例2:在讲授麻醉性镇痛药时,强调这类药物包括吗啡、可卡因、大麻等,连续使用后易产生身体依赖性、成瘾癖,被联合国国际麻醉药品管理局列为管制药物。进而从麻醉性镇痛药的作用机制入手,解释吗啡等毒品可刺激大脑皮层产生欣快感及视、听、触等幻觉,用药后极短时间可产生“毒瘾”,大剂量使用则可刺激脊髓,造成惊厥乃至整个神经系统抑制,引起呼吸衰竭而死亡。马丁·内斯在《鸦片史》中曾描述:“吸毒使人产生的快感,就像是从一辆高速行驶的列车上跳下,你唯一不关心的就是跳下去的后果。”笔者联系现实生活中吸毒酿成悲剧的大量案例,告诫学生要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通过对这些药物知识的讲解,提醒学生提高安全意识,告诫学生珍爱生命。同时,引导学生阅读、欣赏著名学者的经典好文,激发学生对人性善与恶的思考。
3 基于PBL教学法,实施道德法制教育
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在药品的生产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近年来频频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均与企业管理和操作人员的法制意识薄弱、职业道德缺失密切相关。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采用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模式,设置拓展专题。具体操作如下:(1)提出问题:近年来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有哪些?并结合药物化学专业知识分析其发生的原因是什么?(2)要求学生查阅文献、小组讨论,得出结论,然后进行课堂汇报;(3)教师进行总结,继而导入新知识点的学习。
案例1:2017年11月,长春长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各一批次共计65万余支百白破疫苗效价指标不符合标准规定,被食药监总局责令企业查明流向,并要求立即停止使用不合格产品。经检查,长春长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批号为201605014-01的疫苗共计252 600支,全部销往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批号为201607050-2的疫苗共计400 520支,销往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90 520支,销往河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10 000支。2018年7月15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通告指出,长春长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生产存在记录造假等行为。李克强总理就疫苗事件作出批示:此次疫苗事件突破人的道德底线,必须给全国人民一个明明白白的交代。
案例2:在教学中,重点分析安徽华源生物药业有限公司于2006年6月至7月生产克林霉素磷酸酯葡萄糖注射液欣弗时,该公司为降低生产成本,获取更多利润,未按批准的工艺参数灭菌,擅自降低灭菌温度、缩短灭菌时间、增加灭菌柜装载量,影响了灭菌效果。经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对相关样品进行检测,其无菌检查和热原检查均不符合规定,导致2006年11人因注射欣弗死亡的恶性事故,造成严重的社会负面影响。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案例,如“沙利度胺-反应停事件”、“克伦特罗-瘦肉精事件”、“四环素-梅花 K 事件”等。
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发生在大家身边的案例,说明药品是一类特殊的商品,安全、有效、可控缺一不可,药品生产管理是其质量安全风险的重要环节,GMP规范化的生产不容亵渎,全社会都要关注《药品管理法》,相关职能部门应切实监督药物生产。同时告诫学生,不能为了个人蝇头小利而忘记国法,损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应将社会道德法制永远放在首位。
4 设计教学案例,践行文化自信教育
文化无处不在,它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活动,也影响着制药科学的形成与发展。中医药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已深深嵌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在新时代焕发出了蓬勃生机与旺盛活力。
案例1:讲授天然药物中新药的发现史,介绍抗疟药青蒿素的发现历程。疟疾是由恶性疟原虫引起的疾病,几千年来一直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安全。在20世纪50年代国际消灭疟疾的尝试以失败告终之后,疟疾再度肆虐。这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寄生虫对当时的抗疟药物,如氯喹,产生了抗药性。在这个背景下,我国开始了研究如何从中药里提取和分离抗疟有效成分。在研究了2 000多种中药和受到葛洪的《肘后备急方》的启发后,抗疟药青蒿素被发现。青蒿素的发现在人类抗疟之路上竖起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通过结合以上案例,笔者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以加强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理解,开展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培养。
5 总结
思政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是新时代的特征,也是药物化学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笔者通过在药物化学教学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渗透,能够有利于制药、药学专业学生构建崇高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拥有自己独立的道德使命,对社会和民众产生浓厚的人文关怀,并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坚守自己的职业道德和人生准则。因此,在药物化学教学中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意义重大。在药物化学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使教学内容更丰满、更生动和富有人性,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改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符合制药工程专业培养创新性药学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在药物化学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时,应注意与教材内容紧密结合,在专业知识中合情合理、自然而然地融入思政教育,将思政内化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同时要把握好度,不可喧宾夺主,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