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海省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

2020-01-15李佳资唐书君

中国锰业 2020年2期
关键词:青海省灾害利用

李佳资,唐书君,徐 峰

(青海省环境地质勘查局,青海 西宁 810007)

依照防治地质灾害的宗旨与思路,青海省在目前阶段有必要更多关注于全方位的灾害防控与灾害治理[1]。这主要是由于青海省复杂度较高的地形与气候特征,以及突显的当地气温差异以及降水分布差异。由于受到上述的地质状况影响,青海省总体上呈现发育较为显著的冻土与黄土层现象。此外,当地还伴有频发性的水土流失、沙漠侵蚀与泥石流,上述地质灾害占据了部分比例。因此可见,当地在现阶段尤其有必要致力于防治各类突发性的地质灾害,并且紧密结合地质环境利用以及地质灾害防治的双重举措。

1 典型地质灾害表现

青海省受到多样化的复杂地质影响,表现为较差的地质稳定性,频发泥石流、滑坡与地质塌陷,此外还呈现突显的当地沙化趋势[2]。探究其中根源,就在于现阶段的水土流失显著干扰到了青海省原有的生态平衡,以至于引发多样化的地质灾害。青海省典型性的地质灾害种类分以下3种。

1)滑坡泥石流的灾害

由于全球气温整体上呈现升高的基本趋势,当地局部降雨呈现相对增大的降雨频率与较高的降雨强度。当地居民近些年来改造原有的当地环境,扩大现存的工程整体规模。受到上述各方面影响,滑坡泥石流出现频发的状态[3]。在目前,遭受泥石流灾害以及滑坡威胁最为突出的区域包含柴达木的前侧山体地带、湟谷地区、青海北部山地与南部峡谷等。

2)地质沉陷以及土壤冻胀

从基本地形角度讲,冻土区占据了青海省整体地形中的较高比例[4]。冻土灾害的根源在于当地土层受到水分变化、温度变化、土质改变带来的干扰与影响。当地一旦表现为冻土现象,蕴藏于冻土内部的水分将会毁损原有的当地岩层结构,并且呈现正负的温度变化。长期以来,青海省的当地土层都很易遭受冻土灾害,出现了融化塌陷或者频繁冻胀的现象。在目前,青海省范围内的典型冻土区主要包含祁连山地与局部性的青藏高原。上述地区缓慢的地下水流速、较少的山地降水以及较大温差,进而表现为活跃性较强的土层水分变化[5]。

3)沙化

在青海省现有的各类典型灾害中,沙漠化占据相当的比例。从现状来看,青海省有总体超出1/5的全省沙化面积。局部地区还频繁伴有沙蚀、沙埋与扬沙的恶劣气候。在沙化灾害的干扰下,当地民众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除此以外,青海省还呈现局部性的盐湖塌陷。青海省存在较高比例的盐湖盆地,此类盆地的地质成因在于溶解作用以及溶蚀作用带来的侵害,以至于下部承压水与上层潜水共同引发了盐湖塌陷。某些溶蚀沟以及溶洞也来源于上述的盐湖地质作用[6]。例如柴达木盆地,其内部盐湖很有可能将会带来突发性的地质灾害或者导致溶蚀风险。

2 利用地质环境开展地质灾害防治

青海省如果要维持当前现有的各个行业增速以及整体经济增速,则需全面依赖于开发当地现有的各项资源要素。但是开发资源如果选择了不当的开发手段,则会引发区域地质灾害。在目前看来,当地某些企业过多追求市场经营利润,从而不惜选择损毁当地生态的不良手段开发资源。由于长期以来遭受生态威胁以及环境破坏,各类地质灾害也会被诱发[7]。

针对泥石流灾害,此类灾害并非仅限于自然降雨要素引发,还有日常性的山体开挖与其他人为活动。近些年来,开挖山地的深度正在迅速增加,甚至有资源枯竭的趋向。对于上述现状如果不去加以遏止,那么很有可能会有当地资源枯竭以及地质灾害频发的不良趋向。因此在涉及到防控多种灾害的相关举措中,应当全面明晰当地地貌、地形与当地气候等综合性的作用与影响。

利用地质环境的着眼点应当在于保障生态,避免毁损青海省固有的生态。近些年以来,当地较多企业以及有关部门都已意识到恢复原有生态面貌的必要性,从而也在探求相应的整改思路[8]。但现阶段有关利用地质环境的各种手段尚未健全与完善,仍然有突出的弊端。究其根源,就在于某些利用环境的人为手段并没能兼顾当地的生态环保,以至于破坏了地质环境。

青海省要创建平衡性更强的地质环境利用模式,有必要紧密结合本地现有的复杂地质状态以及多变的气候特征。某些有色金属要利用开发,则需要妥善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资源开发手段,而不能给当地生态带来损害。技术人员可以借助某些新型的信息化探测手段,进行全过程的地质探测并做相应的改进,有序保证资源利用的安全性。

3 改进措施

青海省包含了总体面积相对较大的峡谷地带与山地,呈现多样化的复杂地形。近些年以来,青海省固有的地貌与地形由于频繁遭受了人为破坏,增长了当地现有的土壤沙化风险。同时,当地局部强度较高的降水,诱发了多样化的灾害可能性。经过上述归纳可见,青海省如果要从源头上防控灾害,需要历经长期性的灾害防控过程[9]。除此以外,青海省还应当秉持有序利用地质环境的宗旨与目标,确保遵照因地制宜的灾害整治思路予以推进。

3.1 妥善防控多样化的地质灾害

青海省之所以体现为多样化的不同种类地质灾害,根源在于遭受了程度较重的人为地质破坏。由此可见,各类地质灾害都要将其纳入全面防控的视角下,最终达到因地制宜的灾害防控目标。在目前实践中,青海省需要致力于以下灾害防控措施。

1)避免人为性的当地环境破坏

在人为活动的影响下,青海原有的某些生态要素呈现累积性的改变,最终达到了突显的破坏后果[10]。因此应当明确,环境本身具备相应的承载限度,人为活动一旦超越上述的最大化限度则会引发环境灾害。当地在现阶段就要更多致力于综合性的原有地质修复,对于深层次的人为地质破坏也要予以妥善的避免。只有做到综合性的转型与优化,才能紧密结合环境固有的最大承载性,最终达到优化利用环境以及保护当地地质的基本目标。

青海省仍然较多依赖于开挖资源的传统产业模式,而与之有关的加工业也依赖各类原始资源。但是实质上,青海省若要真正做到妥善保护原有的水体生态以及土壤环境,则需在源头上转变上述的传统产业模式,消除某些不当的人为影响与人为干扰进行。

2)妥善修建铁路与隧道设施

青海省在目前阶段正在全面致力于修建规模较大的交通工程,典型性的工程领域包含铁路与隧道等。修建上述工程是否能达到最优的工程实效性,其直接关乎前期开展的有关地质探测。目前开展的各类隧道工程以及铁路修建项目都要更多关注于地质勘测,从而将上述工程限定于当地环境最大承载的必要限度以内。同时,开展综合性的地质探测也有助保障最根本的施工安全[11]。

例如,当地在拟定修建穿越较多山谷的隧道时,关键在于借助前期勘测的手段来察觉现有的断层与岩层特征。地质勘察人员一旦察觉到断层的存在,需要谨慎避开上述的危险施工区域,选择安全度更高的区域以便于继续隧道施工。此外,对该区域固有的土层特征与其他有关地质特征也要纳入勘察视角,开展综合性的地质勘察并且获得精准度较强的勘测结果,以此来辅助达到相对更优的隧道施工实效性。

3)健全现存的工程评价体系

生态环境评价的有关举措应当被涵盖在青海省现阶段的生态保护中,通过健全工程评价的举措来开展各类地质灾害的全方位判断,有序避免突发灾害的产生。由此可见,创建工程评价的最关键举措就要落实于拟定相应的地质评价指标,在限定范围内展开多样化的施工操作。关于目前现存的评价体系,增设必要的环境评估指标,全面约束施工方。此外,健全工程评价还要密切关注潜在性的当地生态影响,确保可以在根本上消除人为生态影响。

3.2 有效利用该省地质环境

青海省不仅表现为复杂地形以及多样化的气候特征,同时还蕴藏了可供挖掘的较多珍贵地质资源。当地要侧重于挖掘上述的地质环境资源,在妥善保护原有地质环境的基础上有效加以利用。只有达到了最优的利用资源实效性,当地居民以及当地企业才会拥有优良的发展潜能。有序利用现存的地质环境包含如下的可行举措。

1)评价当地地质环境

青海省应当更多着眼于有序评价现阶段利用地质环境的整体实效性,同时紧密结合当地现状,设立用于评估地质环境的各项专门评估指标。通过运用上述的有效评价举措,最终可以达到实效性更强的当地环境利用状态[12]。有效开展综合性的地质评估在客观上可以有序衔接不同层次的当地地质要素,并且将上述地质要素全面纳入综合开发的范畴内。

具体在健全评估与评价的相关举措中,关键应当侧重于合理利用并且妥善控制某些突发性的重大地质灾害。工程评估将其分成不同特征的水区域、当地土壤区域以及其他功能区域。此外,健全评估体系也要将其建立于合理勘察与科学探测的前提下,不能忽视了前期开展的各项地质勘察。经由综合性的地质评估之后,最终才能给出适用于开发地质环境的可行措施,而不至于超出最大的当地地质承载限度。

2)突显利用资源过程中的可行性与实用性

资源利用以及地质环境利用应当更多侧重于科学性,并且结合当地的真实现状来构建可行性较强的地质资源利用模式,才能成功杜绝并且防控相应的地质灾害。青海省现有的不同区域,与之密切相关的评估手段都要体现应有的评估差异性。通过创建多层次的地质灾害评估模式,紧密结合现有的当地基本地质状况,各类地质信息予以综合性的利用与开发。

3)运用科学手段来开发当地资源

与开发当地地质环境的传统手段进行对比,可知信息化手段更加有助提供科学度较高的地质开发结论。目前关于综合性的地质环境开发应当根植于信息化方式,将信息化手段渗透于整个的地质开发进程中。近些年来,有关部门灵活选择各类的物探手段用于精确探查埋藏于地表以下的某些珍稀资源,实现了综合成效更高的地质环境利用。此外,借助信息化手段还能避免失真的地质勘察信息,提供精确度更高的地质勘察保障。

4 结 语

青海省有较多的峡谷与山地等特殊地形,其地形整体上具备复杂性的突显特征。从当前的状况来看,青海省已经表现为程度较重的土地沙化状态,而与之有关的其他灾害也呈现频发性的趋势。为了在根源上实现这些现状的全面转型,需关注于防控地质灾害,同时也要秉持资源再生利用的核心思路来妥善利用当地珍贵的地质资源。因此在实践中,当地仍需密切关注资源利用以及灾害防控,从而在优化当地整体生存环境的同时有序配置并且优化利用多种自然资源。

猜你喜欢

青海省灾害利用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青海省高速公路集中监控运营管理模式探索与实践
利用min{a,b}的积分表示解决一类绝对值不等式
青海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开幕
千年蝗虫灾害的暴发成因
蝗虫灾害的暴发与危害
利用一半进行移多补少
图说:2019 青海省政府工作报告
青海省海南州诗歌作品小辑
利用数的分解来思考